《典籍裡的中國2》開篇讀《永樂大典》,與江蘇淵源頗深。《網路歷史》

9月24日晚,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亮相CCTV-1,開啟新一輪文化遨遊之旅。

去年,《典籍裡的中國》通過陪伴觀眾識讀11部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中華典籍,不僅讓書寫在典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更在國內外成功掀起一波『典籍熱』。

你知道這部巨著與江蘇有多少關聯?

《典籍裡的中國2》以《永樂大典》開篇

新一季首期節目,通過演繹『佈衣都總裁』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人生歷程,帶領大家識讀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致敬世世代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對中華文脈的護佑。

首期節目聚焦這部在滄桑歲月中見證了守護與信念的煌煌巨制,與去年《典籍裡的中國》選擇以伏生舍命護《尚書》、傳《尚書》的故事開篇一樣,都是為了帶領觀眾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凡例並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它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真正做到了『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

如此一部大書,修纂過程克服千難萬險,傳承之路更是屢遭劫難,幾經散佚。

在魯迅、張元濟、鄭振鐸、周叔弢等中華藏書人、護書人的努力下,《永樂大典》踏上了『珠還合浦,歷劫重光』的回歸之旅。

成書於南京的《永樂大典》在編纂過程中,召集了147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

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錫監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

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永樂大典》館藏最多的地方,現存224冊,隻字片紙都彌足珍貴。

『我每次最好奇的,就是會遇到跟典籍相關的哪一位先賢』,最新一期節目中,連撒貝寧自己也沒想到,他『遇到』的是陳濟。

節目中,段奕宏化身的陳濟自幼博學強記,雖讀遍天下典籍,卻從未考取功名,被人稱為『兩腳書櫥』。

在他的人生中,隻有父親、恩師等寥寥數人能夠理解他,直到40歲那年,陳濟擔任《永樂大典》都總裁,統領群儒,留下一段傳奇故事。

節目圍繞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過程進行演繹,展示他對文化的熱忱及堅守之心,呈現他和父親陳貞、恩師謝應芳之間感人的情誼。

蒙曼如此解讀節目選人的別具巧思:『我們可以通過陳濟的視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樂大典》編纂過程之難、用心之深。

他說過一句話,‘文章貴如佈帛菽粟,但求有益於世而已’,代表了這些修書人對《永樂大典》的期許,希望它能夠一直流傳下去,有益於千世萬世』

這部煌煌巨制跟江蘇有多少淵源?

回顧其編纂過程,其班子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

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總計22877卷、目錄60卷,全書約3.7億字,分裝成11095冊。

據蘇州市地方志辦副主任陳其弟介紹,這一大部頭的書的編纂中,有不少蘇州人的『身影』。

三大『監修』之一的姚廣孝就是不折不扣的蘇州人。

姚廣孝是今蘇州相城區人,原本是個和尚,因機緣巧合,在洪武年間,被推薦給燕王朱棣,成為其謀事,並成功協助燕王『上位』,號稱緇衣宰相,深受朱棣寵信,經常稱之為『少師』。

盡管永樂皇帝朱棣一直想給他『加官進爵』,可姚廣孝始終沒同意。

致於傳文中所稱『其友張洪』,也是蘇州人,而且是位大學問家。

張洪曾出使日本、遼東、緬甸,回來後充任《永樂大典》副總裁,著作涉及『四書五經』和史志類,《琴川新志》8卷,已佚,但其《序》尚存後世舊志中。

擔任《永樂大典》副總裁的蘇州人,還有趙友同、王璡、梁時等人。

趙友同以禦醫的身份出任副總裁,王璡以府學訓導的身份出任副總裁,梁時以翰林典籍的身份充副總裁。

各有所長。

還不止於此,參與修纂《永樂大典》的蘇州人遍及蘇州各州縣,有精書法的,也有懂佛道典籍者,大都是有學問的人。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隻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

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找驗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下令,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一部《永樂大典》的工作,重錄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葉《頁》,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原本歸還南京,其正本貯北京故宮文淵閣,副本別貯保存皇家史冊的皇史宬。

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存有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當時並未抄完。

對於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歷史學界有多種猜測。

顧炎武《日知錄》斷定大典『全部皆佚』。

另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

《永樂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餘冊。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

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

現今尚存約400冊,810卷,不到原書的4%。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張楠

校對徐珩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