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在大明王朝的皇帝中,雖然不是在位最短的,但是他的兒子萬歷皇帝在位48年,是在位最長的皇帝。
他的父親嘉靖皇帝在位時間45年,僅次於萬歷皇帝。
嘉靖皇帝因信奉道教而『名揚後世』;萬歷皇帝因一病30年而『名揚後世』。
而夾在中間的隆慶帝朱載坖就像一個透明人一樣,好像從未存在過。
實則不然,正是因為有他在位的短短六年,大明王朝才得以延續72年。
因為嘉靖後期,皇帝迷戀於道教而怠於朝政,又有嚴嵩這樣的權臣把持朝政,導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偌大的王朝就像搖搖欲墜的高樓,隨時都會驟然轟塌。
朱載坖接手的大明王朝,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隆慶帝朱載坖是大明王朝第12位皇帝,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個兒子。
生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早年被封為『裕王』。
嘉靖皇帝一生中共有8個兒子。
長大成人的隻有皇三子朱載坖和皇四子朱載圳。
因為子嗣凋零,所以嘉靖皇帝十分相信道士陶仲文的『二龍不相見』之說,所以嘉靖皇帝平日幾乎不見自己的兒子。
朱載坖性格木訥遲鈍,嘉靖皇帝又十分不待見其生母杜康妃,所以一直對朱載坖冷冷的。
比起木訥的三兒子,嘉靖皇帝更喜歡機敏的皇四子朱載圳。
結果就在嘉靖皇帝去世的前一年,皇四子朱載圳也病逝,朱載坖才成為皇儲的不二人選。
公元1567年嘉靖皇帝駕崩,朱載坖即位年號隆慶。
登基後的朱載坖,一面對朝政兢兢業業,而另一面他人性中的缺陷也完全暴露出來。
因為即位前的朱載坖,並不受寵愛。
所以他的日子過得很小心。
好色的本性並沒有完全暴露出來。
不過還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中察看出來。
朱載坖的次子朱翊鈴生於嘉靖41年,生母卻不詳。
當時朱載坖已經被封為裕王,親王兒子的生母姓氏史官不可能不記載,很有可能是朱翊鈴生母的身份有什麼難言之隱,才避之不及,由此可見朱載坖在裕王府的私生活並不檢點。
而登基後的朱載坖,就徹底解放天性。
不斷充實自己的後宮,每次充實後宮,都需要在民間選取300名的妙齡少女。
結果沒過幾年,朱載坖的身體就開始每況愈下,到了隆慶5年,幾乎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私生活如此不堪的朱載坖,在處理政務上倒不是一個含糊的人,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身邊的人。
當年裕王府邸的人,都是如徐階、高拱、張居正之流的肱骨之臣。
而這些人願意站在裕王陣營,而不是皇四子景王的陣營,可見朱載坖的政治素養,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到了隆慶年間,這些人活躍在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大明王朝才能起死回生。
對內進行賦稅制度的改革,對外進行解除海禁、互市貿易等行動來解決內憂外患。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下令海禁。
老百姓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沿海地帶的百姓沒了生計,就勾結從海外來的浪人,形成倭寇,經常在沿海一帶燒殺搶掠。
雖然嘉慶年間戚繼光等人的抗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單靠武力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到了隆慶年間,在皇帝和眾位大臣的商議之下,決定開放一部分海禁,史稱『隆慶開關』,這一決策促進了明朝的沿海貿易,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銀從世界各地流入中國。
這期間打下的經濟基礎,也為日後大明王朝內憂外患的戰爭,提供了保障。
除了倭寇問題,還有北元殘餘勢力對大明王朝北部邊境的騷擾。
隆慶年間在高拱等人的帶領下,明朝才開始和西北少數民族進行互市貿易,這一措施換來了大明王朝西北邊境數十年的和平生活。
然而朱載坖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像漢文帝、宋仁宗那樣的流芳百世的皇帝,就是因為朱載坖這個人不夠自律。
不夠殺伐決斷。
雖然歷史沒有假如,但是假如朱載坖不是一個耽於聲色之人,那麼他也許就可以壽終正寢,大明王朝是否有另一番景象呢?
假如朱載坖是一個殺伐決斷之人,那麼就不會對內閣的黨爭毫無辦法。
因為一個朝廷最害怕的從來不是外患,而是內憂。
內閣大臣的精力,大部分都耗費於黨爭,那麼還有多少精力去經營政務呢?
所以說黨爭的解決,不管最後誰贏,於朝廷而言都是輸了。
大明王朝一共延續了276年,而朱載坖在位不過僅僅6年。
但是正是因為有他在位的6年,大明王朝才能延續他身後的72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