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三聯學術通訊《ID:sdx_xueshu》
北京城的生命印記
侯仁之 著
『當代學術』
精裝,570頁,128元
ISBN:978-7-108-07341-9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9月
內容簡介
侯仁之一生致力於北京歷史地理的研究,從河湖水系和地理環境入手,系統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發展、城址轉移的過程。
本書精選了他在建國以後所撰寫的五十五篇相關作品,論述中飽含著作者對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本書中的一系列文章對北京城的興起和發展變遷史做了詳細的考證和精辟的闡釋,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開創作用,於今天的城市規劃與保護依然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侯仁之《1911-2013》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重要開創者之一,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城市歷史地理學研究工作具有廣泛影響,研究方法極具開創性和引領性。
在細致的實地考察和嚴密的文獻考證基礎上,他從交通區位、水系分佈、地理環境的角度,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發展、城址轉移的全過程,深刻分析了古代北京城平面設計思想的特點以及城市形態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了現代北京城市建設中如何繼承和保護古都風貌的基本原則。
他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是有關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的權威之作,成為規劃古都文化風貌保護與繼承方案的重要依據。
他把城市歷史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城市改造和建設的現實任務結合起來,為北京、天津、承德、邯鄲、淄博、蕪湖等文化古都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序
城址起源與變遷
北京城的沿革
關於古代北京的幾個問題
說薊
說燕
現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誰建造的?
北京城和劉伯溫的關系
北京城的興起——再論與北京建城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
關於京東考古和北京建城年代問題
河湖水系
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
北京歷代城市建設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
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與聚落
明陵的水文
從豐沙線到官廳水庫
北京城最早的水庫昆明湖
蹤跡高梁河
戾陵遏與車箱渠
頤和園話舊
北京地下湮廢河道復原圖說明書
規劃、設計與改造
元大都城
明清北京城
北京舊城平面設計的改造
論北京舊城的改造
試論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兩個基本原
試論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三個裡程碑
評西方學者論述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四例
天安門廣場:從宮廷廣場到人民廣場的演變和改造
北京紫禁城在規劃設計上的繼承與發展
從蓮花池到後門橋
從北京城市規劃南北中軸線的延長看來自民間的『南頂』和『北頂』
海淀鎮與北京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理關系與文化淵源
要真實、要發展——關於城市古建築遺址的利用與開發問題的一封信
從北京到華盛頓——城市設計主題思想試探
景物溯源
海淀附近地區的開發過程與地名演變
記燕園出土文物——有關地望考證的墓志石
未名湖溯源
記米萬鐘《勺園修禊圖》
圓明園
暢春園的新篇章
北海公園與北京城
什剎海與北京城址的演變
要看到建設『濱河公園』的歷史意義
保護和力求恢復後門橋的歷史面貌
亮出白塔 功德無量
盧溝橋與北京城
地圖與碑記
《北京歷史地圖集》前言
《北京歷史地圖集》二集前言
記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圖——補正《北京歷史地圖集》明清北京城圖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碑記
明北京城城墻遺跡維修記
白浮泉遺址整修記
什剎海記
北京城東南角樓記
金中都城魚藻池遺址簡介
北京建城記
北京建都記
侯仁之先生展示《乾隆京城全圖》掛圖《1985年》
侯仁之先生在北京盧溝橋《2000年10月》
北京城的興起
再論與北京建城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
丨侯仁之
北京城的興起,源遠流長,這不僅僅是歷史上一個居民點的考訂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和整個北京地區在歷史上的交通發展大有關系,現在謹就北京城興起的地理條件,連同與古燕國的地理關系,再做些較為詳細的探討。
北京城所在的地區,位於華北大平原北方的盡頭。
它的東、西、北三面有群山環抱,中間是一個小平原。
環抱於小平原東北兩面的是燕山,越過燕山就是歷史上所謂『塞外』的丘陵和高原。
這其間隻有遵循天然峽谷,南北通行才有可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現在的南口和古北口。
從小平原西側迤邐南下的,是崛起於華北大平原西邊的太行山。
從今天的情況來看,自北京小平原南下華北大平原,無處不可通行。
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北京的原始聚落開始興起的時候,情形卻不是這樣。
那時隻有沿著太行山東麓南來北往才有可能。
因為大平原北部,相當於現在白洋淀周圍一帶以及北京市區南部的廣大地區,曾是水網密佈的地方,無數湖泊沼澤散佈其間,形成了南北交通上的極大障礙。
隻有了解到這一古代自然地理的基本情況,才便於進一步探討北京地區早期的交通發展和北京城興起的問題。
北京市地形圖
遠在舊石器時代,從早期的『北京猿人』或簡稱『北京人』,中期的『新洞人』,一直到晚期的『山頂洞人』,也就是大約從七十萬年前下至一萬數千年前,都有古代人類繁衍生息在北京小平原西側的沿山洞穴裡。
到了大約一萬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開始,由於原始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逐漸得到發展,人類才從山中下到平原,開始建立起原始的農村聚落。
現在發現的這些農村聚落,最重要的都分佈在北京小平原的山前臺地或沿河二級階地上。
例如最東邊的有平谷縣的北埝頭和上宅村,西北邊的有昌平縣的雪山村,西南邊的有房山區的鎮江營。
各處都曾出土數量不等的各種石器、陶器等。
這些原始農村聚落的出現,說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已經有農業生產開始發展起來,並且逐漸從山前臺地向較為低下的平原腹地分佈開來,隨後就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中國有文字可征的歷史始於中原地區的商朝。
商朝最後的都城殷墟,在今安陽市以西相去不遠,其地理位置接近太行山東麓的南端。
這一位置有利於它的政治文化勢力,沿著太行山東麓最便於南北來往的狹長地帶,一直向北方擴展到現在的北京地區。
從這條狹長地帶上逐漸形成的一條南北通道,可以稱之為古代的南北大道,實際上這就是現在京廣鐵路在河北省境內這一段最初的前身。
當初殷商勢力沿著這條古代的南北大道北上,首先接觸到的一個地方勢力,見於明文記載的就是燕。
燕的勢力范圍難以確定,它的統治中心在哪裡,也是過去史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
一直到最近房山區董家林村發現了周初分封的燕國遺址之後,這一懸案才得到解決。
這是北京地區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
這一發現還證明燕的存在並不始於周初的分封,在此以前,這裡已經有一個自然生長的地方勢力發展起來,它的統治中心還有殘存的城墻遺址可見,這就是殷商時期的燕。
和這個早期的燕大約同時存在的,還有其他地方勢力,其名稱見於記載的如孤竹、肅慎、山戎,也都分佈在今日北京市區及其附近一帶。
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這個早期的燕,已是殷商北方的屬國,或稱『北伯』,這是王國維早已論定的,盡管當時他還不知道燕的統治中心在哪裡。
此外,他還曾根據易縣出土的殷商彝器,說明燕用殷制,因而作出如下的結論說:『商之文化,時已沾溉北土矣』關於殷商時期燕的主要勢力范圍,王國維也有值得注意的探索,大約在淶水、易縣一帶,此不具論。
現在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周初滅商之後,不隻是在殷商所屬北伯燕的統治中心分封了燕國,同時還在燕國以北相去百裡之遙的地方,又分封了薊國。
薊國的統治中心,其故址就在今日北京城區的西南部分,相當於白雲觀東南的一帶地方。
薊的原始聚落何時起源,尚難稽考。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在南北交通上的地位,也就日益重要起來。
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古代從中原北上的南北大道的北端,從此再向北去,大道開始分歧,隻有通過天然峽谷,才能北上以到達山後地區。
因此薊實際上乃是南北交通的樞紐。
隨著南北交往的發展,它的重要性也就與日俱增。
本來這個南北交通的樞紐,理應從城西南永定河的古渡口上發展起來,代表這個古渡口的,就是金朝開始興建並且完整保留到現在的盧溝橋。
隻是因為永定河的流量極不穩定,每逢夏季,經常遇到大雨集中,洪水暴漲,使古代渡口遭受嚴重威脅,因此北上大路的分歧點,就從渡口東移到薊這個相去不遠的地方,於是薊就開始發展起來。
自然薊所在處,還有其他有利的地理條件如地形與水源都便於它的發展,這裡就不細加討論了。
出土於琉璃河遺址的西周克罍
周武王十一年出兵伐商,勝利進軍殷墟之後,立即沿南北大道向北方擴張其勢力范圍,並且分封了燕和薊這兩個諸侯國,這是有明文可考的燕和薊同時建城的開始。
在此以前,燕雖然是早已興起的一個地方勢力,並已建立起它的統治中心,但是其中心建立的年代,卻無從確定。
至於薊的起源,史文同樣缺載。
重要的是薊國一旦在周初受封之後,它的城址所在,世代相繼,也就逐步發展起來。
東周初年,燕國遷都薊城,稱雄中原。
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之後,薊城始終是北方重鎮。
到了公元10 世紀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崛起,入主中原,先是遼朝在此建立陪都,號稱南京。
金朝又擴建南京,改稱中都,這是北京城在歷史上正式建都之始。
其後元朝改建中都於東北郊外,是為大都。
明朝加以發展,始稱北京,清朝相沿未變。
此後舊日北京城的整體規模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的前夕。
北京小平原古代大道示意圖
這裡還需補充說明的是,周武王十一年和薊國同時被封的燕國,在當時南北交通上的重要性雖遠不如薊國,但是它的腹地廣闊,又接近文化先進的中原,因此它的勢力先於薊國而日益發展起來。
大約到了東周早期,它終於沿著北進的大道向北方發展,不僅兼並了薊國,而且遷都到薊城,遂有『燕都薊城』之說。
現在燕國的統治者有大量遺跡遺物被發掘出來,對於研究燕國早期的歷史至為重要。
這是因為它一旦遷都薊城之後,其地竟成廢墟,以致日後在長時期內,燕國初封的故址,難於稽考,而掩埋地下的遺跡遺物反而得保存下來。
至於薊國,雖與燕國同時受封,其故址所在,卻很少遺跡遺物被發現。
推斷起來,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三千年來,薊城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中,人類活動頻繁,古代的遺跡遺物很難得到保存。
例如北魏酈道元在《水經註》中曾記到,薊城東南郊有兩座燕王陵,『陵有伏道,西北出薊城中』。
又說此二陵『基址盤固,猶自高壯,竟不知為何王陵』。
後來到了金朝擴建薊城,二陵地址計劃包在城內,遂進行遷葬,這才發現此二陵乃是漢燕靈王劉建和燕康王劉嘉的墓。
可是遷葬後的二燕王陵以及原在薊城以內的伏道,都早已蕩然無存。
酈道元還記到薊城北郊也有一座燕王陵,更無蹤跡可尋。
以此為例,時代更早的遺跡遺物,也就更加難以保存下來。
或許這在北京城的發展史上,仍然是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總之,迄今為止可以認為薊城即是今日北京城發展的起點,薊也就是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稱。
今後如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新發現,對於上述論點,或肯定、或否定,都是個人所殷切期待的。
* 原載《燕都》1991 年第4 期。
文字略加刪改,並加附圖。
本次自北京大學院士文庫《侯仁之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選出
『當代學術』系列
第一輯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著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著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陳來 著
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增訂本》 楊國強 著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本》 茅海建 著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增補本》 閻步克 著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王汎森 著
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蘇力 著
第一哲學的支點 趙汀陽 著
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 王銘銘 著
第二輯
七綴集 錢鍾書 著
杜詩雜說全編 曹慕樊 著
商文明 張光直 著
西周史《增補二版》 許倬雲 著
拓跋史探 田餘慶 著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著
甲午戰爭前後的晚清政局 石泉 著
民主四講 王紹光 著
心靈秩序與世界歷史《增訂本》 吳飛 著
海德格爾與倫理學問題《修訂版》 韓潮 著
第三輯
三松堂自序 馮友蘭 著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 著
美術、神話與祭祀 張光直 著
杜甫評傳 陳貽焮 著
中國歷史通論 王家范 著
清代政治論稿 郭成康 著
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增訂本》 王曉明 著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修訂本》 汪輝 著
竹內好的悖論《增訂本》 孫歌 著
跨語際實踐《修訂本》 劉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