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廷與河朔三鎮為何並存150年?曾平定過2次,都失敗了。《網路歷史》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被平定了,其實真不是這樣。

安史叛軍之所以崩盤,主要原因是他們內部不斷內耗。

安祿山被他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被大將史思明所殺,史思明登基以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到了史朝義登基時,其實安史叛軍已經人人自危,誰也不相信誰了!因此史朝義打了幾個敗仗以後,手下人紛紛開始反水。

帶頭的就是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等人。

他們不但沒有支持史朝義,反而主動投降了唐廷。

唐朝那邊都樂瘋了,直接把他們3個封為各地節度使。

田承嗣被封為魏博節度使,管著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東北部。

李懷仙被封為盧龍節度使《范陽節度使》,管著河北北部。

李寶臣《張忠志》被封為成德節度使,管著河北中部。

他們3個所管轄的范圍,被稱為河朔三鎮。

除此以外,薛仁貴的孫子薛嵩,在安史之亂時,也參與了叛亂,如今他看史朝義敗了,因此也投靠了唐朝,被封為相衛六州節度使,後改名為昭義軍節度使,管著河南安陽、衛輝,河北清河、邢臺、永年等地。

等於說,安祿山昔日的地盤,其實並沒有回歸到唐朝手裡,而是重新被唐朝分配給了安史叛軍中棄暗投明的那些將領們。

關鍵是,唐朝還管不了河朔三鎮這幫軍閥。

結果導致,這幫軍閥們擁兵自重,雖說名義上歸屬唐朝,可他們儼然在自己的地盤上建立了各自的小王國。

那麼你覺得安史之亂平定了嗎?

一、朝廷和藩鎮共存,實乃無奈之舉。

但凡唐朝朝廷有點實力,都不會允許河朔三鎮的存在。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可惜唐朝根本沒實力消滅對方。

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勉強平定了安史之亂,可他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驚人的。

首先,唐朝為了加強官軍的實力,將唐朝在西域的守軍基本都給調回來了。

這直接導致後來吐蕃將西域包括河西走廊給一口吃掉了。

自此,唐朝的勢力范圍,再也沒有涉足過中亞。

其次,就算是這樣官軍的實力還是不夠,因此唐肅宗不得不選擇向回紇人低頭。

他與回紇人約定,打下長安和洛陽,允許他們隨便搶掠幾個月。

好家夥,這對老百姓的傷害,比叛軍還要狠。

再者,由於大量地盤失陷,導致唐朝的財政沒有保障。

因此唐肅宗為了增加軍費,不斷增加賦稅。

等於說,你不叛亂,就得背負沉重的賦稅。

反倒是叛亂了,就能翻身做主人不用交稅了。

好家夥,這誰還肯跟著唐朝幹啊!

所以說,唐肅宗為了平叛,幾乎動用了手裡所有能動用的資源。

他把唐朝的根基都給挖空了。

即便如此,他還是沒能力徹底消滅安史叛軍。

如果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人不投降,那安史叛軍說不定還能反敗為勝。

畢竟唐朝當時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再打下去誰知道勝負如何呢?

即使叛軍不能獲勝,這場仗也會再打好幾年,真不知道唐朝還能不能撐到那個時候。

所以說,唐代宗上臺以後,隻能接受與河朔三鎮並存的無奈局面。

二、唐代宗時期,麻煩太多,沒空管河朔三鎮。

唐代宗深知當時唐朝的處境,這麼打下去,唐朝的經濟早晚崩盤。

所以他才會及時止戈為武。

當時唐朝的工作重心,已經不是徹底拿下所有地盤了。

而是盡快恢復國家秩序,恢復老百姓們的生產力。

隻有把經濟工作搞好了,才能讓唐朝逐漸恢復元氣。

唐代宗認為,只要河朔三鎮不出來搞事情,那索性先把這個問題擱置了。

等到唐朝的經濟恢復了,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了,也就有資本收復河朔三鎮了。

因此唐代宗在位期間,為了穩住河朔三鎮,隻能先擱置藩鎮割據的問題。

這事兒剛處理完,唐朝的新麻煩就來了。

吐蕃占了西域和河西走廊以後,並沒有滿足。

在帶路黨涇州刺史高暉的帶領下,吐蕃軍直奔長安而來。

唐代宗嚇得趕緊逃出了長安,直接導致長安被吐蕃洗劫一空。

要不是郭子儀重出江湖,長安可就沒了!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遲遲不肯入朝,他擔心被宦官集團陷害,所以一直都是唐代宗時期的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起兵反叛了!

這還不夠,同樣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仆固懷恩就是看到了李光弼被懷疑的現狀後,又遭到了宦官集團的誣陷,因此果斷起兵反叛。

他不僅自己起兵,還聯合吐蕃、回紇等軍隊一起討伐唐朝。

唐代宗李豫被嚇得差點再次出逃,還是郭子儀搞定了這件事。

但接二連三的戰亂,使得唐代宗已經無力再去管河朔三鎮的事情了。

他能保住都城長安,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三、唐朝嘗試過2次,最終都失敗了。

唐朝的後世之君不是沒考慮過削藩的事情,但無疑全部都以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嘗試:唐德宗削藩,導致了二帝四王之亂。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他兒子李惟嶽要求唐德宗讓他繼承成德節度使的職位,結果遭到了唐德宗的果斷拒絕。

很顯然,唐德宗是要削藩了。

結果李惟嶽就反了!魏博節度使田悅《田承嗣的侄子》也幫著李惟嶽,一同發動了反叛。

這還不夠,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死後,他兒子李納也要求承襲父位,又被唐德宗給拒絕了。

因此李納也帶著平盧軍反了。

結果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懷寧軍節度使李希烈也跟著反了。

一時間唐朝再次陷入了戰亂不斷的局面。

唐德宗趕緊派涇原兵前去平叛。

結果涇原兵卻在路過長安的時候,也反了!好家夥,唐德宗的老巢長安,直接被他們給占了,唐德宗不得不匆忙逃離。

在戰亂過程中,李希烈稱楚帝,朱泚稱秦帝。

而田悅稱魏王、李納稱齊王,朱滔稱冀王,王武俊稱趙王。

因此這場戰亂史稱二帝四王之亂。

雖說最後戰亂被平息了,不過主要是因為唐德宗下罪己詔,恢復了藩鎮的一切特權。

由此也能看得出,唐德宗的這次削藩非常不順利,依舊還是隻能對藩鎮妥協,才能換取安寧。

第二次嘗試:唐憲宗曾短暫降服過河朔三鎮。

唐德宗的孫子唐憲宗李純,是個有作為的皇帝。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朝廷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了,自然就有實力和藩鎮力量一較高下了。

第一個冒頭的居然不是河朔三鎮中的成員,而是西川節度使劉辟。

其實主要是河朔三鎮的待遇太好,導致其他節度使也希望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這才有了越來越多的藩鎮叛亂。

劉辟反叛以後,唐憲宗立馬派遣中央軍將其平定。

沒多久,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了,他的兒子吳元濟不等朝廷發話,就擅自繼承了淮西兵權,繼而引發了叛亂。

唐憲宗也不慣著,花了3年時間,將吳元濟徹底平定。

從這事兒我們也能看得出,唐朝此時已經有錢了,足以支持這種跨年份的戰爭了。

緊接著,平盧節度使李師道不淡定了,因為他曾經支持吳元濟反叛,如今吳元濟戰敗,李師道隻好認慫,乖乖把大兒子送到唐憲宗那兒做人質。

可沒多久他就後悔了,索性反叛算了!結果李師道集團內部率先崩盤,唐憲宗坐收漁翁之利,將其平定。

一下子平定了3個節度使,唐憲宗算是名留青史了,也徹底鎮住了河朔三鎮的軍閥們。

比如說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率先表示支持朝廷。

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去世後,他的弟弟王承元率先表態支持朝廷,並且放棄繼承成德節度使。

這些神操作,使得唐憲宗大有平定河朔三鎮的趨勢。

不過很可惜,唐憲宗派去接管河朔三鎮的官員都昏聵無能。

田弘正調任成德節度使以後,禦下不嚴,結果導致兵變。

田弘正全家及其部下300多人全部被殺,成德軍自此反叛。

宰相張弘靖擔任范陽節度使後,認為安史之亂始於此,所以他把安祿山挖了出來抽了一頓,又非常瞧不起當地的軍士,認為他們空有千斤之力,一點用處也沒有。

結果引發了叛亂,張弘靖被囚,他的幕僚全部被誅殺。

田弘正被殺後,他的兒子田佈被任命為魏博節度使,讓他帶兵平定成德軍的叛亂。

結果他到了魏博,卻被魏博軍逼著自立,否則根本調不動兵馬。

無奈之下,他隻能選擇自盡。

由此可見,唐憲宗安排的這些忠於朝廷的人,根本就鎮不住河朔三鎮。

唐憲宗死後,河朔三鎮再次反叛。

換了一批領導,可割據局面有增無減。

這幫軍閥獨立慣了,你讓他們跟著朝廷幹,他們還真不習慣。

總結:河朔三鎮,也得依靠朝廷。

河朔三鎮換了一批新領導,分別是朱克融、王庭湊、史憲誠等人。

他們要想獲得當地將士們的支持,其實並不容易。

因此這些軍閥頭子,必須要依靠唐朝的冊封,才能坐穩當地節度使的位置。

這麼一來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河朔三鎮威脅唐朝的安危,卻又必須要在唐朝的支持下生存下去。

唐朝到了後期,也不得不認可河朔三鎮的合法性。

讓強大的河朔三鎮自給自足,為唐朝抵禦北方的敵人,似乎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