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狀元形形色色的『奇葩』稱號。《網路歷史》

歷史上,自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廢除,共歷經近1300年。

當時殿試的前三名,分別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古代封建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產生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有七百多人。

而在古代科舉史上,也流傳著不少有關狀元的軼聞趣事,這裡擷取幾則,與大家共享。

 

自放狀頭

狀元在古代也稱『狀頭』。

《太平廣記》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唐貞元七年,禮部侍郎杜黃裳主持貢舉。

考試結束後,卻無人與他一起評定考生名次和填寫公佈考生名次的榜單。

無奈之下,他隻好求助於應試考生。

當時,考生中有個年逾七旬的閬中《今屬四川》人尹樞,毛遂自薦願意幫其填榜。

杜黃裳應允後,尹樞接過紙和筆,不一會兒就寫完了。

眾人看榜中所列各人名次,都覺得非常公道,但榜中的第一名即狀元之位卻空著沒有填寫。

杜黃裳問:『這裡寫誰較好?

沒想到尹樞卻毫不謙虛地說:『狀元非老夫不可!』

杜黃裳一怔,轉念一想,尹樞的確是狀元的最佳人選,於是命他將名字填上。

此後的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再也沒有像尹樞這麼中狀元的。

 

角力狀元

《玉照新志》曾記載: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規定,科舉殿試時規定出3個題目,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

據說開寶八年乙亥科殿試時,汾州《今山西隰縣》考生王嗣宗與另一名考生陳識幾乎同時交卷。

經過考官評判,他們的文章質量也不相伯仲。

於是,兩人在殿前爭吵起來。

最後,趙匡胤想了個辦法:讓二人當場角力,誰能取勝便奪得狀元。

最終孔武有力的王嗣宗擊敗了陳識,成了這一屆的狀元。

宋太祖趙匡胤

幸好王嗣宗是宋太祖朝的狀元,如果換到宋真宗時期,那情況可就完全不同了。

宋真宗是個講究人,他與趙匡胤的想法不同。

他認為交卷太快,顯得自己出的題沒啥水準。

結果有一年,杭州有個叫錢易的大才子參加殿試。

要說這個錢易可不簡單,他是吳越王錢俶的侄子。

錢俶歸降宋朝後,他的眾大臣都被封了官,隻有錢易和兄長錢昆未被錄用。

但是錢易才思敏捷、學識淵博。

立志通過科舉功成名就。

參加考試時一路過關斬將,在殿試中,宋真宗出的三道題,錢易不到半天就答完了。

宋真宗一看:寫得這麼快?

你是嘲笑我沒文化?

結果,錢易被攆了出去,不但殿試沒通過,就連進士資格也被免去。

你說他冤不冤?

 

餑餑狀元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丁醜科狀元李蟠,字仙李,號萊溪,江蘇徐州人。

此人不僅身材高大,而且食量驚人。

雖有一定文采,但卻不精楷體,而清代的科舉比較偏重書法,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另外,李蟠腦子也轉得慢,所以他在參加殿試時,為了不至於中途餓肚子,他一下子竟帶了36個餑餑。

當時清朝的殿試規定,考試時間為一白晝,傍晚前必須交卷子。

但是直到天黑,別的應試者都已交卷退場,唯有筆跡差、腦子慢但食量驚人的李蟠卻還沒有寫完。

監考官再三催促,李蟠一著急竟哭了起來,哀求說:『我平時苦讀詩書,如今一輩子的事業就在這一天了,請不要催促我,讓我功成名就吧!』監考官無奈隻好同意。

就這樣,李蟠一邊吃著餑餑,一邊繼續答卷,直到次日四更,餑餑吃光了,才完成了考試。

李蟠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裡,他不但沒有怪罪李蟠,反而認為他是個『苦心之士』,並仔細審閱了他的殿試答卷《廷對制策》。

滿篇2000餘字,文筆雄勁,氣勢磅礴,條理清晰,切中時弊,不乏真知灼見,且有獨到見解。

康熙皇帝大為贊賞,便欽點李蟠為狀元。

而李蟠也一舉創下了中國狀元中的三項記錄:清朝唯一一個來自徐州、考試時間最長、帶幹糧最多的狀元。

同榜探花薑宸英曾作詩諷刺他,其中就有一句『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意思是說李蟠身上的長處,什麼都可以學,唯獨一場考試下來吃光36個餑餑常人難以做到。

從此,『餑餑狀元』成了李蟠的綽號。

 

人參狀元

清咸豐六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參加殿試前,就近借宿於同科應試的好友孫毓汶家中。

因為翁、孫兩家都是顯赫官宦之家,又是世交,孫府位於皇城附近,而翁家較遠,所以孫家就邀請翁同龢在府中住宿。

當時翁同龢與孫毓汶都是會試的佼佼者,眾人都認為此科狀元就在他們二人之中產生。

殿試前一天,頗工心計的孫父擺了大桌酒席盛情款待。

席間,孫父頻頻勸酒,翁同龢雖不勝酒力,但礙於情面,隻得勉強應付。

宴會後,孫父讓孫毓汶回房休息,卻將已有醉意的翁同龢邀請到書房,滔滔不絕地敘起兩家情誼。

翁同龢回到房間,剛想上床休息,孫父又暗中命人在翁的住所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攪鬧得翁同龢一夜未眠。

第二天,考場上的翁同龢覺得腦袋昏沉、全身無力。

此時,他意識到中了孫父的『圈套』。

情急之中,忽然想起懷裡母親送的人參,他當即拿出來放入口中咀嚼,頓覺神志清醒,思路大開,執筆直書、一氣呵成。

結果,殿試中翁同龢獨占鰲頭,奪得狀元桂冠。

而孫毓汶則屈居第二,中了榜眼。

當時得知此事的人都指責孫家不義,而又為翁同龢靠人參提神科舉險勝而感到慶幸,並戲稱翁同龢為『人參狀元』。

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