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靖難之役中,對戰燕王朱棣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接敗光了建文帝的家底。
讓燕王有了戰勝強大自己數倍的朝廷軍隊的機會。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草包將軍,不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在靖難之役還居然被升官加爵了,這到底怎麼回事。
燕王在北平之戰打敗了李景隆的軍隊之後,李景隆帶著軍隊南撤,但是燕王乘勝追擊,一直對李景隆窮追不舍。
李景隆的軍隊被追得實在跑不動了,隻能在河北雄縣白溝河和朱棣應戰。
其實當時李景隆,的兵力有60萬,而且配備了火炮,從兵力和裝備上要遠遠優於朱棣,完全搞不懂這個李景隆為什麼要逃,難道是誘敵深入?
還是生搬硬套從兵書上學來的用兵之法,反正是一般人看不懂,不知道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在幹嘛嗎?
李景隆有火炮,可以說是占盡了優勢。
這個火炮其實就是現在的大炮的雛形。
有一門火炮可以頂上好幾百的士兵。
兩軍接戰的時候,明顯是李景隆占據了上風,朱棣的處境曾一度非常危險。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一回是老天幫了朱棣一把。
這時,東北風刮起來了,朱棣采用火攻,火苗乘著風勢,向李景隆的營寨撲來。
李景隆的軍隊是落荒而逃,這次白溝河之戰燕王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李景隆從白溝河撤兵,後又逃竄到了山東德州,然而朱棣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繼續率兵攻擊李景隆。
李景隆節節敗退,又逃到了濟南。
李景隆逃到濟南,他的五十萬人隻剩下十多萬人。
燕王想著趁李景隆立足未穩之際消滅李景隆。
李景隆本來還想著在濟南喘口氣,沒有想到燕王這麼快就追上來了,雙方一交戰,李景隆一下又失敗了,燕軍在濟南得到七千匹戰馬。
李景隆這一連串的敗仗致使朱允炆損失慘重,朝廷的實力銳減,不得不由進攻轉而防守。
而朱允炆終於看清李景隆『紙上談兵』的本事,不再委以軍務。
李景隆逃 回南京後,就遭到了大臣的群體攻擊。
黃子澄請求朱允炆殺李景隆以謝天下,朱允炆並未怪罪於他,反而力排眾議,保住了李景隆的爵位和性命。
此後,禦史大夫練子寧、禦史葉希賢等20餘人紛紛上書,懇請殺李景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朱允炆仍舊堅持己見。
1402年,朱棣突然出現在長江邊上,兵鋒直指京城。
禦史葉希賢、方孝孺等再次上書,懇請朱允炆殺掉李景隆,給將士一個交代。
可朱允炆不僅沒有聽取他們的意見,反而派遣李景隆為代表渡過長江前往朱棣營中,和朱棣談判劃江而治。
風頭正盛的朱棣毫無疑問地拒絕了朱允炆的求和請求,對南京城發起進攻。
沒想到這個時候的朱允炆還非常地信賴的李景隆,讓李景隆去守金川門。
萬萬沒想到這個李景隆聯合谷王朱橞秘密打開金川門,放朱棣進城。
隨著皇宮大火,朱允炆消失不見,耗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後,朱棣在南京登基。
朱棣非常高興,對那些參與靖難的功臣們進行封賞。
戲劇性的一幕是,朱棣第一個封賞的人卻是李景隆。
《明太宗實錄》記載:以曹國公李景隆、尚書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僉事陳瑄有默相事機之功,加封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
李景隆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個敗軍之將,不僅能夠保全曹國公的爵位,還被加封為太子太師等職銜。
這樣的待遇簡直是朱棣把他當作了『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
李景隆在建文和永樂年間的種種奇遇,讓人非常費解。
許多人都認為李景隆就是個『草包』,也有人懷疑他就是朱棣的臥底。
作為一個大將,必須用戰績來說話,評價一個將領肯定也看戰績,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的接連兵敗,導致朝廷損失慘重,毫無疑問李景隆是個最大的罪臣,可是建文帝朱允炆卻沒有將他治罪,反而繼續重用他,這已經是非常人費解。
而他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卻連連敗給朱棣,更讓人覺得他是朱棣的臥底,我們不禁要問靖難之役他的接連兵敗是不是有意為之?
畢竟,朱棣和李景隆年齡相仿,而且兩人是表叔侄關系或許他倆從小的感情就深厚,而且朱棣登基後,對李景隆的禮遇也非常高,這更加印證了他『臥底』的身份。
但是我覺得李景隆和朱棣及朱允炆都是親戚,他其實兩邊都不想得罪,所以一直存在『兩頭下註』的心理。
靖難之役,李景隆並沒有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來打這場仗,當然也沒有站在燕王的角度去參與這場戰爭,雖然結果看起來是有利於燕王的。
但是李景從始至終都是站在李家的角度參與這次戰爭,他所想的是不管朱允炆還是朱棣誰能取勝,我應該如何保證李家一直能作為大明朝的頂級豪門。
所以當朱棣占上風的時候,就有了李景隆直接把城門打開,恭迎朱棣進入南京城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