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網路歷史》

功德林,又稱功德林一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功德林路一號,原先是一座佛寺,清朝時改為粥廠,負責向孤貧免費發放粥食。

光緒二十八年,山西巡撫趙爾巽上書奏請各省通設罪犯習藝所,獲允準後在功德林創設京師習藝所,宗旨為『收容犯人,令習技藝,使之改過自新,藉收勞則思善之效』,是中國第一個勞動改造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監獄直屬公安部管轄,改名為北京戰犯管理所,許多解放戰爭時期被俘虜的國軍高級將領就被關押在這裡。

杜聿明,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後加入國民革命軍,在征討陳炯明時嶄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連長、教導第二師團長、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副師長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

1939年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本第五師團,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949年在對青龍集、陳官莊地區的戰鬥中被人民解放軍俘虜。

被俘後的杜聿明受到了人民解放軍的優待,在戰犯管理所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下,杜聿明所患的錮疾逐漸好轉並康復,1959年12月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杜聿明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並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文史專員,後來還相繼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1年杜聿明因腎衰竭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黃維,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畢業後在討伐陳炯明和孫傳芳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很快得到了提拔,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團長,後來得到陳誠的賞識,被提拔為第三十一旅旅長,是陳誠『土木系』的重要將領。

抗日戰爭時期黃維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在淞滬會戰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表現神勇。

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兵團司令長官,俗稱『黃維兵團』,淮海戰役時被解放軍包圍於雙堆集,除了副司令官胡璉等人逃脫外整個黃維兵團全軍覆滅,黃維被人也被俘虜。

被俘後的黃維在北京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並於1975年獲得特赦,隨即被安排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任文史專員,1983年被選舉為第六屆全國政協會議常務委員,1989年因心臟病病逝於北京,終年85歲。

宋希濂,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第一期畢業生,1925年在參加討伐滇桂叛軍後經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中山艦事件後退出,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戰威轟動全國,後隨唐生智守衛南京,城破後被免職,不久又被起用為第七十一軍軍長,率軍激戰於蘭封,圍攻土肥原賢二第十四師團,在富金山和沙窩雨戰役中率三個師重創日軍。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行轅參謀長、華中『剿共』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長官,1949年12月在大渡河沙坪被俘,關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1954年轉入北京戰犯管理所,1959年被特赦,1961年2月,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後又相繼擔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0年赴美探親後定居美國,並在紐約創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任總顧問,1993年因腎衰竭在美國去世,終年86歲。

陳希濂自入伍以來至解放戰爭被俘,歷經重要戰役數十次,有『鷹犬將軍』之稱。

廖耀湘,國民黨中將,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騎兵科和法國聖西爾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騎兵隊少校連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戰後任第五軍第二十二師副師長,後同杜聿明率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九兵團司令,在遼沈戰役中兵敗被俘,1956年被送至功德林監獄改造學習,1961年被特赦,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4年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第四屆委員,1968年因心臟病病逝於北京。

陳長捷,國民黨中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閻錫山部隊中服役,抗戰爆發後日軍進攻南口,陳長捷率部反攻,經過二十三次拼殺後終於奪回陣地,戰後擔任第十一軍軍長,在鷂子溝和團城口與日軍血戰12個晝夜,取得大勝,後又在泰山廟山地截擊日軍尾隨部隊,大獲全勝,被稱為抗日常勝將軍。

1939年以戰功先後晉升為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六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四行署主任,不過後來在擔任伊克昭盟守備軍總司令時因所轄軍隊乘剿緝煙匪機會,大肆搶掠,發生流血事件,被免去官職,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又出任蕪湖軍官總隊長,1947年被任命為天津警備司令,1949年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天津戰鬥中被俘,關押於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看守所,後轉入北京戰犯管理所,1959年陳長捷得到特赦,回到上海後任上海市政協秘書處專員,負責文史資料的編撰工作,但文化大革命時遭到錯誤批判,1968年陳長捷殺死妻子後自殺,1979年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