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樣的家世,就沒有後來的傳奇,張愛玲和她的祖父母。《網路歷史》

1988年4月的天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41歲的張佩綸像往常一樣來到李鴻章的簽押房,驚鴻一瞥看到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隨後不經意間,又看到了她作的兩首關於基隆之戰的七律。

一時愛慕之情油然而生。

《李菊藕和母親》

那兩手七律是這樣寫的:

《一》

基隆南望淚潸潸,聞道元戎匹馬還;

一戰豈容輕大計,四邊從此失天關。

焚車我自寬房琯,乘璋誰叫使狄山;

宵旰甘泉猶望捷,群公何以慰龍顏。

《二》

痛哭陳辭動聖明,長孺長揖傲公卿;

論材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

宣室不妨留賈席,越臺何事請終纓;

豸冠寂寞犀渠盡,功罪千秋付史評。

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不到半個月之後,名媛才女李菊藕就被父親李鴻章許配給了才子張佩綸。

李鴻章還在給臺灣巡撫劉銘傳的信中提到這樁婚事,聲稱自己非常滿意。

不過張佩綸和李菊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相差近二十年的婚姻,竟然為後世誕生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才女作家張愛玲。

可以說,沒有這一對才子名媛的聯姻,就沒有後來的『傳奇』。

《張佩綸》

張佩綸生於1847年,早年生活貧寒,自幼刻苦好學,才華過人。

父親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國期間與回安徽辦團練的李鴻章共過事,這也是後來李不計前嫌,選擇故人之子做女婿的原因之一。

成年後的張佩綸身材相當魁梧,加上才高八鬥,生就一副氣度非凡、風流倜儻的模樣。

他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四歲登進士,二十八歲參加朝廷大考時,一揮而就,率先交卷,放榜時竟是名列榜首。

文武百官稱贊他詞鋒可畏,是後起的文雄。

他官運亨通青雲直上,被清廷升為都察院左副都史,派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但張為人清廉,雖官職不小,平日隻以稀飯果腹。

有一日,賽金花後來的第一任丈夫、前狀元洪均上門道喜,因為張佩綸授了翰林院侍講學士,張家居然無米待客。

張隻得叫仆人將自己的棉袍拿去典當。

洪均未上門之前,就有米店來討債,張佩綸被弄得狼狽不堪。

受此刺激下,張不由想到別的官員也不見得有多大能耐,但一個個衣著光鮮、高車大馬、山珍海味,自己雖才華過人,卻是無米下炊。

張佩綸懷著一股怨憤之氣,寫了一封奏折上奏朝廷。

當時和他志同道合的人還有張之洞陳寶琛等人,他們設了一個『諫草堂』,常在一起討論時政,被朝野成為『清流黨』。

被張佩綸的參奏的官員中,甚至包括後來的嶽父李鴻章。

而最轟動一時的,是戶部尚書王文韶和另一名京官大員,此兩人因核實受賄巨額資產被罷官免職。

當時的美國大使楊約翰對人說:在華所見大臣中,忠清無習氣者惟張佩綸一人。

垂簾聽政不久的慈禧對張佩綸頗為賞識,恭親王奕訢也對張很器重,張一時成了紅人。

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臣,為後面命運的反轉埋下禍根。

《張愛玲》

1884年中法交惡時,清流黨成了主戰派,在對頭的舉薦下,加上李鴻章平日看到張佩綸議論國政時頗多高見,以為他能文能武,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就促成了張去福建督戰。

取道上海去往福建,中外人士仰望其豐彩,一路上張佩綸風光無限。

這一年,張三十七歲,正是年富力壯、欲大展宏圖之時。

可惜終究是一介書生,張佩綸沒有從戎經驗,平日不過紙上談兵而已。

他眼高於頂,沒把地方官放眼裡,隻靠朝廷的旨意和李鴻章的電報部署作戰,終於致使馬尾一役不戰而敗,他卻臨陣脫逃,淪為笑柄。

返京後張佩綸被罷官革職,流放到張家口。

在流放中他靠讀書著述度日,苦熬著等待再度出山的機會。

《李鴻章》

李鴻章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位才華橫溢的故人之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戰敗逃跑之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1888年4月,因張佩綸繼室在京病逝,李鴻章以『分奉千金,以資歸葬』為由,促張返回津門,隨後張在李鴻章的都署內協辦文書,掌理重要文件。

於是就有了開頭才子佳人的歷史性會面。

盡管此時的才子已經不年輕了,足有四十出頭,但風度不缺,才華依舊,脾氣也收斂了不少。

李鴻章的掌上明珠李菊藕那時已經23歲,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齡女青年。

如果才子佳人真的有緣在簽押房裡見過,不由得讓人懷疑李鴻章故意為之。

畢竟他早有心將故人之子納為己用。

大齡女李菊藕還有一位妹妹,即後來張愛玲和弟弟口中的六姑奶奶。

兩姐妹都頗得李鴻章寵愛,一直養在身邊代看公文,六姑奶奶後來嫁人時也已經22歲,丈夫是李鴻章相中的一個知縣。

不過李鴻章的相人之術似乎並不怎麼高明,這位知縣比六姑奶奶還要小六歲,他們倆的婚姻還不如張佩綸和李菊藕的美滿。

後來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說起她們倆姐妹的姻緣時,覺得老外公李鴻章真的是讓人無語,挑的倆個女婿一個比女兒大近二十歲,另一個又比女兒小六歲。

《張愛玲》

張茂淵認為,她母親李菊藕肯定是不願意嫁給張佩綸的。

但她有所不知的是,李菊藕並不反對嫁給張佩綸,還認為父親看人的眼力,終歸是差不到哪去。

反正傳說中的張佩綸和李菊藕在簽押房會見面後沒過多久,半個月吧,李鴻章就在給臺灣巡撫劉銘傳的信中洋洋得意地提到了這樁婚事,稱自己非常滿意。

而李鴻章的夫人趙繼蓮非常反對親事,痛罵丈夫是老糊塗,將女兒許配給一個又老又窮的失業人士。

可李不以為然,認為憑借張的高超才智,他肯定會謀到一個職位,甚至可能比自己職位還高。

李夫人嘲諷自己的丈夫:那麼他隻能做皇帝了,因為現在清朝沒人比你的官職更高了。

美國《匹茲堡電訊》後來刊登張佩綸和李菊藕的婚事時,順便也刊出了李鴻章夫婦對待婚事截然不同的態度。

既然李菊藕本人並不拒絕嫁給張佩綸,最後李夫人也隻好作罷。

婚禮在1888年11月底舉行。

這場被外媒譽為『一場豪華婚禮』的婚禮持續了三天,天津人為李鴻章嫁女而激動萬分,可謂盛況空前。

婚後的張佩綸依然在老丈人手下等待被提攜的機會。

但他恃才傲物、勇言直諫的性格沒有收斂,多次『幹預公事,屢招物議』,最後於1894年8月被翰林院禦史端良參了一本。

朝廷勒令李鴻章將其革員返籍,以免貽誤軍機。

老丈人權勢再大,這一次也終於無力回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了他們一份豐厚的財產。

《張愛玲》

1895年3月,張佩綸夫婦攜一家大小辭別天津,遷入南京。

從此張佩綸完全告別了官宦生涯,開始了夫妻詩酒風流的田園生活。

用老丈人贈送的錢,張佩綸夫婦在南京買了一所巨宅加以整修,那原是康熙年間靖逆侯張勇的府邸,共有3棟36個房間。

整個大院花木競秀,非常幽靜。

院內專門有一處供李菊藕居住的地方,叫繡花樓。

她在那裡生下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和姑姑張茂淵。

張茂淵後來憶起,每當杏花或桃花開了,李菊藕就會扶著女傭的肩膀去看,一副弱不禁風的千金小姐樣子。

這棟宅子在民國時期做過國民政府的立法院,後來在30年代,又被戰火化成了一片廢墟。

《李菊藕》

在南京生活期間,張佩綸和李菊藕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生活。

兩人夫唱婦隨、詩酒風流,其樂融融。

結婚後,喜歡詩詞的李菊藕有次拿出珍藏的宋拓蘭亭,張佩綸十分驚奇,因他也有一份蘭亭。

因為這個原因,南京的書房因此以『蘭駢館』名之。

張佩綸的日記中,記載了不少隱居南京時夫婦吟詩品茶的樂趣,日常生活頗為恬靜。

倆人合寫過一本食譜,也合作自費了一本武俠小說自娛自樂。

張茂淵後來依舊記憶猶新,菜譜中有一道菜,是從雞蛋裡吸出蛋白,註入雞湯中再煮。

在姑姑的描述下,張愛玲還腦補了吸蛋白的場面,大概是在蛋殼上鉆個小孔,插入脈管之類讓仆人吸出來。

張李兩人唱和的詩詞,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後來找人印了一本。

但按張茂淵的說法,其中似乎隻有一首是李菊藕的作品:

四十明朝過,猶為世網縈;蹉跎暮容色,煊赫舊家聲。

作這首詩時張佩綸已去世。

因仕途失意,小日子雖然過得不錯,張佩綸還是抑鬱不已,不時縱酒解悶,老丈人去世一年多後,也跟著和趕赴黃泉了,終年55歲。

李菊藕一人獨自撫養七歲的兒子和兩歲的女兒,她1901年喪父,次年喪兄,第三年喪夫,成為寡婦時年僅37歲,從此心境蒼涼,閉門不出,有如老婦一個。

不久後得了肺病,醫生勸她不要整天悶在家裡,應該常坐馬車出外透透氣,但她終究沒有接受。

辛亥革命時李菊藕帶著兒女搬往青島,1912年又搬去上海,同年病逝,享年46歲。

李菊藕去世三年後,即1915年,張廷重和黃逸梵在上海結婚,五年後,一代傳奇才女張愛玲出世。

靠著李菊藕留下來的遺產,張廷重過了很多年腐朽糜爛的生活,直到最後坐吃山空,家道敗落,為了守住他手中的煙槍,女兒的學費也不肯出,最終導致父女感情破裂,張愛玲出走。

《張愛玲》

張愛玲在《對照記》裡,花了不少篇幅描寫祖父母的婚姻生活,因為在她看來,祖父母的婚姻色彩鮮明,在她滿目荒涼的成長之路上,給了她很大的滿足與安慰。

而張子靜後來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中說到,張愛玲的文采早慧,文筆犀利、性格孤傲、擇善固執,都是得了祖父張佩綸的真傳;而張佩綸的第三次婚配娶的如果不是李鴻章的女兒,他們家的整個家世就會改變。

如果家世改變了,想必也就沒有後來的傳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