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懂竹書紀年!一套盜墓賊發現的古書,為何會顛覆傳統正史。《網路歷史》

提到‘竹書紀年’這四個字,很多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這套書的名字。

尤其是到了網絡時代之後,這套書更是被說得神乎其神,動輒就是‘顛覆歷史’或者‘打臉史記’。

真實的《竹書紀年》,其實真沒有那麼傳奇,就是一個單純的古書。

隻不過上面記載的一些歷史,和《史記》或者其他正史當中記載的不同,所以才在後世引起了一些爭議。

而到了網絡時代之後,很多媒體人為了吸引眼球,所以才給這套書加上了一堆光環,讓大家覺得這套書很神秘。

而且,絕大多數說這本書如何如何的人,可能都沒真正讀過這本書,根本就不知道裡面到底講了啥。

因為這套書裡面講的東西,實在是太枯燥了。

有點類似於後來的《資治通鑒》,都屬於那種編年體歷史,裡面隻是寫了某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讀這套書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說的是什麼。

那麼,真實的《竹書紀年》,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先說《竹書紀年》的來歷。

據說在西晉太康二年的時候,在今天的河南省衛輝市,發生了一起盜墓案。

這樁盜墓案發生的時候,西晉正在忙著滅吳。

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代的歷史,是魏國先滅了蜀國,然後司馬家篡取了魏國,建立了晉國。

而晉國開國之後,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又隱忍發育了十多年之後,這才一舉滅了東吳,徹底統一天下。

這樁盜墓案,就發生在司馬炎滅吳的前後。

大概是因為當時整個西晉都在忙著統一天下,所以對於盜墓這種事情,管理就松了一點。

當時有個盜墓賊,名叫‘不準’,這個不準經過踩點之後,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墓。

後來,不準直接挖了這座戰國時期的大墓,發現大墓的主人,是戰國時期的魏襄王。

魏襄王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第四位國君,他爹就是那個重用龐涓,打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魏惠王。

就是在盜取魏襄王陵墓的時候,這個盜墓賊在墓裡面發現了不少竹簡。

對於這些竹簡,盜墓賊肯定是沒什麼興趣,隻是拿走了墓裡面的金銀珠寶。

不過後來,當地官府發現這個墓被盜了之後,馬上進行‘搶救發掘’,所以就把這個墓裡的竹簡,都給挖出來了。

接下來,西晉高層也知道了這個事,對於這些被挖出來的竹簡,西晉高層還是挺重視的。

所以就派出了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

荀勖的遠房叔爺,就是三國時代那位被曹操特別倚重的荀彧。

和嶠也是當時有名的大儒,他的姨母更是那個司馬師的正牌原配夫人。

這兩位在西晉時期,都是最頂尖的大儒。

而他們看過這些竹簡之後,終於艱難地辨認出,這些竹簡上面記載的,是一部史書,記載了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魏襄王時期的歷史。

不過,戰國時期的文字,和西晉時期的文字,確實有很大差別。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文字差異還是挺大的。

所以接下來,這兩位大儒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終於把這些書簡上的文字,全都翻譯出來。

因為這上面的歷史,是按照年份來記載的,所以後來大家就稱呼這套史書為《紀年》。

因為是竹簡上記載的,所以後來又叫做《竹書紀年》。

不過,這套《竹書紀年》被翻譯出來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因為上面記載的一些歷史,確實和司馬遷記載的那些歷史,有很大出入。

所以接下來,很多大儒就打算研究一下,看看到底哪種說法才是對的。

但遺憾的是,就在研究工作剛剛開始之後不久,西晉就亂了。

接下來,西晉先是經歷了一場八王之亂,然後緊接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永嘉南渡、西晉滅亡……

因為亂世到來了,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沒時間再研究這件事了。

而接下來的很多年裡,在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因為一直在打仗,到處都是亂糟糟的。

所以漸漸地,那些從墓裡挖出來的竹簡原本,就先後遺失了,再也找不著了。

隻剩下西晉大儒的一些抄本,還留存於世。

但問題是,這些抄本有沒有可能抄錯了呢?

或者說,當時翻譯文章的那些大儒,有沒有可能翻譯錯呢?

這都是不好說的事情。

反正隨著竹簡原本的遺失,這事就徹底成了一個迷。

而接下來,歷史經歷了隋唐時期以及五代十國之後,這些抄本都開始逐漸遺失了。

畢竟,當時的主流史學界,還是以司馬遷老爺子寫的《史記》,作為主流歷史的。

而竹書紀年上面,確實有很多和史記不太一樣的地方,所以研究這本書的人就比較少。

如此一來,這本書慢慢開始遺失,自然也就理所當然了。

直到明朝的時候,當時這本書的抄本,在市面上都已經徹底消失了。

然後在萬歷年間的某一天,一個叫范欽的明朝官員,忽然聲稱自己家藏書樓裡面,有這本書。

這雖然有點匪夷所思,但是當時很多人卻都還是選擇了相信。

因為這個范欽,是當時有名的藏書家。

他家建造的這座私人藏書館,名叫天一閣,算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私人圖書館了。

不過後來,又有人整理了之前一些相關專家的筆記,整理出了一份古人研究的竹書紀年。

然後大家發現,整理出來的這本《竹書紀年》,和天一閣裡收藏的這套書,裡面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具體到底哪個是對的,這時候誰都說不清了。

所以自此之後,竹書紀年就存在了兩個版本。

大家整理出來的,叫做‘古本’;天一閣收藏的那個,就叫做‘今本’。

再後來,因為明清時期,研究這東西的學者越來越多,所以這套書就開始逐漸開始流行了。

兩種版本,都流傳到了今天。

不過,不管是古本還是今本,其實都不太長,總共也就一萬七千多字而已。

這就是《竹書紀年》的來歷。

那《竹書紀年》當中,到底和《史記》又有哪些不同?

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呢?

為什麼記錄同一段歷史,《竹書紀年》和《史記》會有那麼大的不同呢?

這事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因為雙方看歷史的角度不一樣。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經發起過一場‘焚書坑儒’的行動。

在這場行動當中,秦始皇下令,把除了秦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記載的歷史,全部焚毀了。

這事從秦始皇的角度來說,一點毛病都沒有。

畢竟‘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想要徹底讓天下統一起來,就必須要消滅六國的歷史,隻能以秦國的歷史作為基準。

所以,在這場焚書行動之後,六國記載的歷史,基本上就被消滅了大半。

隻剩下秦國的歷史,依然還整體存在。

後來,司馬遷老爺子寫《史記》的時候,主要也是參照了秦朝留下來的這些史料。

換而言之,《史記》記載歷史的很多角度,其實就是從秦國的角度,去看先秦時期的歷史。

因為司馬遷老爺子當時看到的史料,就是這樣的。

但是《竹書紀年》不一樣。

《竹書紀年》出土於戰國時期魏國國君的墓葬,所以這套史書的角度,是沿著‘晉國-魏國’這條線來看的。

從不同國家的角度,哪怕是看同一件事,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

舉個例子,比如在現代社會,某個國家的前領導人,在街頭演講的時候,直接被人打黑槍刺殺了。

對於這件事,有的國家可能就會記載是一次偶然事件,是因為那個殺手本人對這個領導不滿,所以要刺殺他。

但也有的國家,可能就會記載是這位領導人在國內有一些反對者,然後這些反對者雇了這個殺手,暗中刺殺了他。

再比如,現代兩個國家打仗,雙方對彼此的傷亡情況,報道的結果可能是天差地別。

一個國家說,自己損失了六千多人。

但是這個國家的敵國的報道,卻說這個國家至少損失了六七萬人。

哪怕是現代社會,都會出現如此大的不同。

而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代的人,有時候也無法確定,到底哪種說法是真的。

可想而知,這些東西如果再傳兩三千年之後,到了那個時候,後世再看這段歷史,也會產生很大的爭議。

這就是《竹書紀年》和《史記》差異的來源。

實際上,不光是《竹書紀年》和《史記》有差別。

就連《竹書紀年》的兩個版本,今本和古本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說到底,就是因為看歷史的角度不同,然後時間長了之後,歷史在流傳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些微的變化,所以就會形成不同版本的歷史。

那麼,《竹書紀年》和《史記》到底有多大差別呢?

實際上,這兩版史書,整體上對於我們古代歷史的差別,其實還真不算大。

至少在大體的歷史脈絡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如說,兩版歷史都記載了三皇五帝的存在,都記載了差不多的世系,都記載了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存在。

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大禹治水、商湯討伐夏桀、武王伐紂……這些事情在這兩本史書當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這就說明,這些事確實是發生過的。

那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比如說,《史記》和《竹書紀年》都曾經提到過‘伊尹輔政’這件事。

在《史記》當中,伊尹是商朝名相,曾經輔佐商湯建立了商朝。

後來,伊尹又輔佐商朝的後繼之君太甲,但是太甲不懂事,有點昏君的意思,所以伊尹就先廢了他,然後自己代替他執政。

等到他被教育好了之後,再把權力還給了他。

但是如果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當時伊尹應該是篡位了,直接放逐了太甲。

但是後來,太甲悄悄潛逃回來,找機會幹掉了伊尹之後,這才順利拿回了王位。

《史記》和《竹書紀年》所有的不同,其實都是這樣的。

兩本史書,都記載伊尹曾經暫時掌權,但是後來太甲又拿回了權力。

這就證明這件事確實是發生過的。

但是這件事的詳細過程,兩本史書可能記載的不一致。

總之,《竹書紀年》和《史記》的大體脈絡,其實是一樣的。

而那些不同,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來說,其實都隻能算是細微之處。

要說顛覆正史,其實也談不上,最多也就是從小處顛覆人們的傳統認知而已。

而從現代的角度來說,《竹書紀年》能夠提供的一些不一樣的歷史記錄,確實是更有助於我們了解幾千年前的歷史,可以讓我們結合一些考古發現,更好的還原出當時的歷史真相。

但同時,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最遺憾的其實不該是史書上記載的這些不同,而應該是原本《竹書紀年》的遺失。

如果當年那個盜墓賊沒有挖掘那個魏王墓葬,或者挖了之後,西晉政府沒有繼續挖,而是既是把那個墓葬給封起來。

等到現代,讓那些有執照的國家的盜墓隊來挖,拿到了《竹書紀年》的原本,很多爭議可能就瞬間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