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房山青龍湖鎮
大家想到的都是
水域面積6000餘畝
距京城最近的『一盆清水』
——青龍湖
青龍湖的前身是1960年建成的崇青水庫
1995年才改建為青龍湖
▲青龍湖 攝影丨張楠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但其實在青龍湖畔常樂寺村
一村之內有三個明代古建
——姚廣孝墓塔、常樂寺、王安墓
常樂寺村
常樂寺村屬於房山區青龍湖鎮,其地理位置就在青龍湖的北邊,一聽村名就知道是以常樂寺為名。
▲來源丨常樂寺村
而在常樂寺村三座古建中
姚廣孝墓塔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樂寺是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王安墓的歷史也很悠久
古籍《日下舊聞考》對王安墓就有記載:『聖崗在盧溝橋西二十裡,北有姚少師塔,塔前有禦制碑文。
右為長羅寺,司禮太監王安墓在其後』
來到常樂寺村
遠遠地就看到綠色環繞中的高塔
——姚廣孝墓塔
▲姚廣孝墓塔 攝影丨高申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姚廣孝墓塔
雖已歷經了六百多年的滄桑歲月,姚廣孝墓塔依然幾近完好地矗立在常樂寺村北的原址上。
這座八角九級的密簷式磚塔,通高約三十三米。
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壽字紋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門,四側面雕假窗。
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其上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
墓塔整體結構勻稱,塔身雕刻精細。
整個塔身輪廓清秀而挺拔,充分體現出明代塔的建築風格。
▲姚廣孝墓塔 攝影丨高申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塔前立有朱棣撰寫的『敕建姚廣孝神道碑』一座,碑高四米。
無論是墓塔,還是塔前的墓碑,都呈現出永宣時代恢宏大氣的建築特色。
▲姚廣孝墓神道碑 攝影丨高申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日下舊聞考》記載:『宣德元年五月,立故少師榮國公姚廣孝神道碑。
初,廣孝卒,太宗皇帝親制碑文,命有司營葬並樹碑神道。
已具而文未刻。
至是,其養子繼以請。
上出永樂中禦制文付之曰:其即刻碑以成皇祖嘉念功臣之志』
姚廣孝是哪年去世的?
永樂十六年《1418年》,當時明成祖朱棣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神道碑已立,但碑文未刻。
按《日下舊聞考》的記載,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根據姚廣孝養子的請求,明宣宗拿出明成祖所寫的碑文,讓趕快刻碑,以成全皇祖嘉念功臣之志。
姚廣孝是何人也
其身後為何能享如此哀榮?
姚廣孝是江蘇蘇州人《彼時為長州》,其幼名天僖,出家之後的法名為道衍。
姚廣孝的家族,世代『懸壺濟世』。
按說,這也是份能夠滿足溫飽的營生。
於是,姚廣孝的父親希望兒子也能行醫。
但姚廣孝卻對他父親甩出一句話:『兒不樂做醫生,願讀書做官或學佛』
從此,姚廣孝選擇了一條與父輩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元亡明興,改天換地。
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來禮部應試,姚廣孝便來了。
應試的結果,有點兒令姚廣孝失望。
他並未被授予僧官,隻獲賜僧衣。
五年之後,經僧錄司負責的僧官推薦,姚廣孝才入天界寺,謀得一個僧職。
處於人生落寞期的姚廣孝,邂逅其最大的貴人,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
就在這一年,『大腳』馬皇後病逝,朱元璋為了寄托哀思,決定挑選一些高僧大德之人隨侍諸王,以便誦經祈福。
當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官員舉薦,開始與燕王朱棣接觸。
二人見面,相談甚歡。
他開始頻繁出入燕王府,與朱棣談論時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建文帝繼位,實行削藩之策。
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且向其推薦相士、卜者,這才使朱棣漸下決心。
為了配合朱棣做好準備工作,姚廣孝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修建厚墻環繞的地穴以打造軍器,並用飼養的鵝鴨來掩蓋聲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靖難之役終於拉開帷幕。
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沒有親臨一線參與戰鬥。
到了十月,建文帝派遣的南軍主帥李景隆圍攻北平。
姚廣孝指揮將士守衛城池,擊退南軍的進攻,又在夜間將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與朱棣的援軍內外夾攻,大破南軍。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正在經歷戰爭中最為難挨的一段日子,與建文帝派出的南軍形成戰略對峙。
此時,姚廣孝對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
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
朱棣采納他的建議,在安徽境內的淝水、靈璧連敗南軍,並渡江進入京師。
贏得最終勝利的朱棣正式稱帝,姚廣孝也被任命為掌管國內佛教事務的僧錄司左善世。
但朱棣心裡明白,在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的謀略立有大功。
於是,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擢升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而且讓他恢復姚姓,賜名廣孝《此前都是以道衍相稱》。
為了表示尊重,當朱棣見到姚廣孝的時候,都稱他為少師,而不是直呼其名。
難得的是,姚廣孝深知功成身退的人生哲理。
他時時處處表現得淡泊名利,以出世之心來做入世之事。
於是,他被放心地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又曾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天不假年,到了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
成祖親自撰寫碑文,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距離姚廣孝墓塔及碑不遠處的
便是常樂寺與王安墓
▲常樂寺山門 攝影丨高申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常樂寺
常樂寺最早建於遼代,明代重建後有四重殿宇,前有山門,四周有院墻。
現存東西山門和第一進、第三進殿宇。
第一進為天王殿,為無梁殿建築,歇山頂,面闊三間9.3米,進深一間5.1米;
第三進殿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13米,進深二間8米,硬山棋盤心調大脊,隔扇門窗。
前有月臺,左右各有配殿三間。
院內有明代碑刻二通、民國碑刻一通。
寺後的自來塔已圮,今殘存石塔構件。
▲常樂寺的圍墻 攝影丨高申 來源丨北京日報客戶端
王安墓
▲來源丨大美房山
王安墓後倚連峰,前俯清流,左臨聖崗,右屏西山,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早在遼代這裡就創建了常樂寺一座,明成化重修,王安墓圍寺其中,至葬於寺後,形成了寺墓同處的特有格局。
清代古籍《日下舊聞考》對王安墓早有記載:『聖崗在盧溝橋西二十裡……右為長羅寺,司禮太監王安墓在其後』
王安墓坐北朝南,占地約150畝,墓四周有巨石砌成的高大墓墻環護,隨地勢高低,墻高達7或8米不等,前為南北長東西寬的長方形,後呈半圓形。
南北長590米,東西寬300米。
前部長方形部分長231米,寬180米。
後部半圓墻體長度914米,因墓地左側向右縮進120米,所以後部半圓形墓墻的前側半徑線上有120米東西走向的墻,與墓前部的墻體成直角相連。
▲來源丨大美房山
王安墓南側及東、西兩側各有過街樓。
南部過街樓已圮,東西過街樓殘存。
過街樓下部為石砌樓基,中開券門,上部為樓閣一間。
高大宏偉,頗為壯觀。
過樓上部已圮,下部保存完好,殘高5.38米,縱深5.35米,寬9.20米。
券門高3.88米,寬3.2米。
東西兩座過街樓均嵌石額與石聯。
左樓額題『鳳詔旌忠』上聯『純忠萬☐名禋永』,下聯『世德千秋☐礪長』,右樓額題『鴻猷翼聖』,上聯『浴日豐功重宇宙』,下聯『凌雲正氣壯山河』。
▲來源丨大美房山
進王安墓,一條長約400多米的神道通向王安的墓所,神道右側是創於遼代,明成化重修的常樂寺。
隨神道而行,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記錄下王安墓三百多年的滄桑經歷。
墓內原有祭祠和墓坊,年久圮廢。
王安墓坊為漢白玉石坊,現還殘存著石坊橫額,殘長2.97米、寬0.43米、厚0.29米。
題『司禮監掌監事太監王公佳城』。
神道盡頭為王安的葬所,現存三合土寶頂2座,右側寶頂高3.5米、直徑4米;左側寶頂高4.5米、直徑6米。
此處曾出土『皇明乾清宮管事提督內官監兩司房兼掌尚衣監太監信吾王公志銘』一盒。
至於墓主人王安
卻也有令人唏噓的故事
王安是明代晚期的宦官,曾經歸大太監馮保管轄。
到了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精明能幹的王安被推薦給萬歷帝朱翊鈞,受命為皇長子朱常洛的伴讀。
彼時,受寵的鄭貴妃圖謀立兒子朱常洵為太子,所以經常命人搜集皇長子的過失。
好在朱常洛身邊有王安保護,從而使鄭貴妃毫無所獲。
宮闈之內的矛盾,在一點點加劇。
到了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終於發生了萬歷朝三大案之一的『梃擊案』。
某日,一個手執木棍的宮外之人,居然闖進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且打傷守門太監。
此人被抓後,供出是由鄭貴妃手下的太監引進,此事令鄭貴妃心懷恐懼。
此時,朱翊鈞尚有回護鄭貴妃之意。
為了避免皇帝尷尬,王安為太子起草文書,以解除群臣對鄭貴妃的疑慮,從而令朱翊鈞頗為滿意。
到了萬歷四十八年《1620》,朱翊鈞的江山終於交給了朱常洛。
而對朱常洛忠心耿耿的王安,隨即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這時的王安,勸朱常洛實行各項利國利民的政治措施,使得朝野上下皆稱贊之。
但好景不長,又一件大事件發生了。
朱常洛即位僅月餘,便突然駕崩。
此時,朱常洛的寵妃李選侍賴在後宮不走,且與心腹宦官李進忠一道,準備挾持皇長子朱由校,以達到鞏固自身權力的目的。
王安得知後,立即向重臣楊漣告知。
在楊漣、劉一燝等重臣向朱常洛遺體告別時,王安將朱由校從李選待手中搶了出來,後來又逼著李選待搬家。
這便是著名的『移宮案』了。
可以說,在這件事上,為大明江山立下首功者,便是王安。
這時候的王安,正在經歷其人生中最高光時刻。
恰在此時,一個危險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同為宦官的魏忠賢。
魏忠賢身心奸詐,他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對自己的頂頭上司、為人正直的王安頗為忌憚。
於是,魏忠賢便與客氏籌劃除掉王安。
到了天啟元年《1621年》,魏忠賢與客氏唆使給事中霍維華抨擊王安,把王安降職去作南海子凈軍。
時隔未久,魏、客又慫恿朱由校安排劉朝擔任南海子提督,以便讓他殺死王安。
劉朝上任後,竟下令不準給王安送食物,王安隻好刨取籬笆底下的蘿卜吃。
三天過去,劉朝發現王安並沒有被餓死,於是直接將他殺死。
一個小村莊
竟有三座古建築
又引出這麼多歷史故事
真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