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張蘇君
字數:3131
《水滸傳》中,宋江出征處女秀——三打祝家莊,施耐庵的原文是:『一面把祝家莊多餘糧米,盡數裝載上車,金銀財賦,犒賞三軍眾將。
其餘牛羊騾馬等物,將去山中支用。
打破祝家莊,得糧五千萬石』
金聖嘆批評水滸時,發現此處筆誤,去掉一撇,將『五千萬石』改為『五十萬石』。
而這個離奇的錯誤,背後隱藏著梁山泊招安的宿命。
1 註水嚴重的數字
『石』即可作體積單位,也可作重量單位。
朝代不同,折算的重量也有所不同。
宋朝時期,按沈括《夢溪筆談》計算,1石折算為59.2公斤。
那麼,祝家莊的『五千萬石』糧食,就相當於如今的300萬噸。
這個數字就誇張到離譜了。
要知道國家的一年財政收入有多少?
根據《文獻通考》記載,宋太宗至道末年《997年》,北宋農業稅收入為2321萬貫,占財政收入的65%,大體合4600萬石的糧食。
近百年後的宋神宗熙寧年間,北宋農業稅收入2162萬貫,占財政收入的30%,大體合4300萬石的糧食。
對標作者所處的時代,施耐庵為元末明初人。
作為馬上得天下的元代,治理方式簡單粗暴,管理水平不高,國家每年的稅糧約在1200萬石左右,江南三省被統治者區別對待,稅負苛重,貢獻了60%以上的稅糧。
明朝創立後,自帶農業天賦的朱元璋,主張『農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興修水利,減免賦稅,國力得以恢復。
他在位31年,明朝每年的稅糧收入不過三千萬石,如洪武二十六年,夏稅米麥4712900石,秋糧米24729450石,合計2944萬石。
同樣,可以拿宋朝軍糧消耗印證。
紹興四年,嶽飛率軍3萬攻打襄陽,每月的錢糧流水為:『嶽飛本軍每月現支錢十二萬餘貫,米一萬四千餘石』。
按此標準計算,3萬士兵年需軍糧17萬石。
以此維度觀之,糧食5000萬石這是宋朝1年的財政收入,是明初2年的財政收入。
祝家莊這個近10萬人的山東小鎮,有如此多的儲備是極不合理的,種糧專家朱元璋地下有知,也會氣得從棺材裡坐起來。
金聖嘆改為5萬石,是10萬人一年的消耗量,則合理許多。
2 梁山搶糧可行性分析
中國漕運歷史悠久,對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可以說,這就是錢糧運轉的黃金水道。
趙宋王朝建立之後,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在財政方面實行了『粟帛錢幣咸聚五畿』的政策,通俗點翻譯,就是物資錢財統歸朝廷,將國家經濟命脈掌握於皇權之手。
為了達到目的,開始致力漕運發展,提出『國家於遭事最急最重』的政策主張。
首先,構建了以京師開封城為中心的漕運網,整個漕運網絡以惠民河(蔡河)、廣濟河和黃河等水道,運輸京師周圍及秦晉糧物,以汴河、淮南運河和江南河運輸東南物資。
運量不斷增長,981年增至400餘萬石,超過唐代的最高記錄。
到宋真宗時期,創造了七八百萬石的紀錄。
其次,組織架構同步跟上,設立專職漕運官僚機構。
在中央設三司使,地位僅次於宰相和樞密使,時稱『計相』,負責全國最高財政,包括各地的漕運。
其下設有專管漕運的發運使司。
管理系統日臻完善,有力地保障了漕運事業的發展。
梁山要奪取糧食,圍繞漕運路線,就是一條非常理想的致富之路,但可行性不高,因為漕運路線壓根不路過梁山!開封為漕運的終點,也是漕運線最接近梁山的地方,東北300公裡才是梁山。
反倒是作者施耐庵生活的元朝,梁山理論上有圓夢的機會。
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漕運工作繼續常抓不懈,考核明確『專以催督綱運,每歲須要運糧二百萬石到大都,取省倉足數,抄憑申呈戶部為照』最關鍵的是,漕運北段經過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路過今天山東濟寧市,那就妥妥地是梁山腳下,一踩油門就到。
比如作為元代漕運沿線重鎮的東平府、東昌府等地,都是《水滸傳》裡打了很多惡仗的地方。
每次打完後,梁山好漢要麼『就將錢糧一份發送梁山泊』,要麼『大開倉廒,裝載糧米上車』,乍一看去,真是吃得滿嘴冒油。
施耐庵寫下的這些橋段,雖說和宋代歷史不符,卻也是來自生活。
但是也可以看到,梁山好漢們放在宋朝時,根本吃不到漕運的紅利,那就隻能在梁山附近物色目標,聊勝於無。
3 大塊吃肉背後的糧食危機
梁山必然要招安路線,是由其先天政治、經濟上的兩大缺陷所決定的。
政治上沒有提出清晰的革命綱領、沒有走鮮明的群眾路線;而經濟上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
不要被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口號所迷惑,梁山的糧食危機始終存在。
梁山號稱八百裡,實際地盤不大,縱深有限。
由四主峰七支脈組成,實際面積僅3.5平方公裡,外加一個大水泊。
貧瘠的山地,決定了無法從事農業生產,其實,對眾好漢而言,具備農業生產條件也不會務農。
晁蓋火並王倫時,梁山人數不足千人。
靠守株待兔的方式,但凡有路過的富商、行人,打劫一番,基本能解決這些人的溫飽。
但等到宋江時期,這條路就難以走通了。
因為梁山兵馬突破5萬之眾,這人吃馬嚼的,糧食就遠遠不夠了。
必然要轉型,主動出擊。
祝家莊之所以刀槍上架、戒備森嚴,便是『惟恐梁山泊好漢過來借糧』。
宋江攻打祝家莊的動機,也恰是『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
果然是郎有情妾有意,自然一拍即合:幹!
於是,好漢們一次次沖州撞府,始終不曾占一座城鎮、一寸土地。
破城後目的明確,流水線式的標準作業:殺人放火,搶財奪物。
攻破祝家莊,『把祝家莊多餘糧米,盡數裝載上車,金銀財賦,犒賞三軍眾將』打下高唐州,『再把府庫財帛倉糧米並高廉所有家私,盡數裝載上山』。
拿下曾頭市,『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 ……
小說前70回中,就有14次提到『借糧』的話,可見,溫飽問題才是山寨生存的頭等大事。
民以食為天,如果真有五千萬石糧食,足夠梁山享用百年,宋江還招甚鳥安?
受啥鳥氣?
如果我們拿梁山泊,來類比中國古代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就更不難看懂一個奇特現象:為什麼諸如『唐代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等農民起義,這些氣勢很猛的農民軍,卻常采取流動作戰的方式。
哪怕隊伍擴充到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卻依然極少駐足城市,相反時常把城池搶光後迅速挪窩。
特別是黃巢起義,幾乎『穿越了大半個大唐』,然後遇挫後迅速陷入崩潰,說到底,就是『缺糧』鬧的。
黃巢當年的奔波與饑餓,就能解釋宋江為何削尖了腦袋要招安。
畢竟,放在那些王朝末世甚至亂世裡,諸如明太祖朱元璋那樣『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智慧,看上去簡簡單單,但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同樣的,如果細看《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活的年代,即元末明初年間,我們更不難明白,為什麼施耐庵會不惜筆墨,一次次寫出梁山好漢『搶糧』的操作細節。
元朝中後期,恰是一個糧食危機空前加劇的時代。
從元朝泰定年間到元朝滅亡,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僅元朝北方地區,就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六十四次,外加腐敗、土地兼並等原因,『缺糧』成了元朝最後二三十年,積重難返的沉荷。
特別是作為元帝國心臟的元大都,在元末明初的史料裡,常見『京師乏糧』『元京饑窮』等記載。
而其一大原因,除了饑荒腐敗外,更因漕運沿線『強賊四起』,愈演愈烈的元末大亂,叫京杭大運河,這條元帝國的主動脈遭到慘重破壞,幾乎無法承擔起『輸血』的重任。
施耐庵寫下的種種『搶糧』情節,應該也是他生活的年代裡,真實的戰亂寫照。
號稱幅員遼闊的元王朝,其一大亡國病根,正是糧食。
以史為鑒,有資於治道。
往事千年,換了人間,如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制度,『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執政為民者的通達智慧,也是最大國情下的民生福祉。
參考資料
沈括《夢溪筆談》
馬端臨《文獻通考》
雲敘說娛樂《宋代的漕官制度》
北海之泉《明朝的財政收入如何》
稅月長河《元代惡稅逼反漢人》
侯會《銀字 水滸傳》《中華書局2020年9月出版》
最後鄭重推薦本文作者,我們的特邀作者張蘇君老師的好書《水滸職場臉譜》,以《水滸傳》為角度以小見大,解讀歷史文化人生等各方面智慧。
強烈推薦,期待親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