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黃馬褂,隻有清朝時期有,是清朝的頂級奢侈品。
為什麼叫『黃馬褂』呢?
先說黃,黃色是古代帝王的禦用顏色,象征著高貴和尊貴,尋常老百姓沒有權利使用。
從古至今,幾乎每個朝代帝王的服飾,都有專屬的顏色。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的諸多諸侯國沒有專屬的顏色。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黑色定為主色調,那時候國君身穿黑色;到了漢朝,漢初隨秦制,尚黑色,後期應為黃色,隻是影視劇裡有誤導。
到了隋朝,根據五行來算,隋朝屬性是火,所以將黃色作為主色調;唐代隋之後,唐高祖武德年間,將黃色欽定為帝王專屬;直到宋朝,黃色才正式與皇權綁定在一起。
自此之後,平民或臣子不再允許穿黃色的服飾,否則將會有牢獄之災甚至殺頭。
那什麼是馬褂呢?
馬褂,是女真族傳統的服裝習俗,也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形式。
因為女真族生活在草原,常常要騎馬放牧或者作戰,為了方便就產生了馬褂。
與漢族的服飾相比,馬褂更方便靈活,利於生產。
據《清會典》記載,為了便於騎馬挽弓,馬褂一般長度不超過股《屁股》,袖子最多隻到肘。
當代表皇權的黃色,加上清朝特有的馬褂,於是便有了黃馬褂。
同時,黃色分為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所有顏色的馬褂,均可稱為『黃馬褂』。
但隻有明黃《也就是淡黃色》僅限於皇家使用。
黃馬褂看似尊貴,清朝的皇帝一般是不穿的。
也許是出於尊嚴和禮儀的考慮,隻有皇帝秋季狩獵的時候,為了便捷才會穿『黃馬褂』。
很多時候,黃馬褂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
它的應用和獲得,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侍衛工裝
給皇帝當侍衛,首先要得就是『氣場』。
清一色的黃馬褂著裝,很是亮眼,也氣場十足。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嘯亭續錄·黃馬褂定制》中有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禦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由此可見,黃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和我們現在的工裝一樣。
護士有護士的工裝,空姐有空姐的工裝,這種黃馬褂叫作『職任馬褂』。
工作的時候可以穿,離職了就得歸還回去。
二、行圍褂子
所謂行圍褂子,就是陪著皇上出巡打獵,侍衛和官員穿的黃馬褂。
清朝咸豐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會去木蘭獵場打獵,這是祖輩留下的習俗,也是告誡皇帝要勤於馬上功夫。
圍獵期間,常常要舉行射箭比賽,射中五箭且官階較高的,皇帝就會賞賜下『黃馬褂』;或者在打獵期間,有人射中了鹿,皇帝一般也會賞黃馬褂。
三、武功褂子
這種黃馬褂,才是我們熟知的『賞賜黃馬褂』。
每當親貴重臣或其他人做出巨大的貢獻時,皇帝才會親自賞賜,用以表彰,這種黃馬褂代表著至高無上,也最奢侈的獎品。
也隻有這種黃馬褂,會在認為比較莊重的場合穿,是為了光耀自己的身份。
平時則一般高高地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
《神醫喜來樂》裡,喜來樂得到的慈禧的賞賜,就是這種黃馬褂。
要注意的是,這種黃馬褂也不能隨便亂穿,更不能弄壞,弄壞了是對皇權的褻瀆,嚴重者還會面臨牢獄之災。
四、特使特賜
這種『黃馬褂』多出現在晚清,官員在出使他國時所穿的。
這種『黃馬褂』代表了朝廷的顏面,所以被賞賜的官員,必須要騎馬繞紫禁城一圈。
1896年,李鴻章奉命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美國不少雜志以李鴻章訪美為主題創作的漫畫。
其中,李鴻章的形象便是一位身穿黃馬褂的老人。
最後關於黃馬褂的特權。
答案其實就是沒有什麼特權,不過是一件賞賜的獎狀,沒多大用得。
並不像影視劇裡演的那麼神乎其神。
據傳,和珅一生擁有20件以上的黃馬褂,在嘉慶抄家的時候,半點作用也沒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