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聚師網故事坊給大家分享一則瓜田李下的故事。
瓜田李下是一則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最早出自古樂府曹植的《君子行》。
『瓜田李下』原義是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被人懷疑是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被人懷疑是摘李子。
後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瓜田李下的故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擔任工部侍郎。
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有一天,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近來人們對朝廷有什麼議論?
』
柳公權回答說:『您派郭寧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贊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對』
文宗聽後,皺了皺眉頭,顯出不太高興的神情。
過了一會兒,唐文宗對柳公權說:『郭寧做官一向沒有什麼過失,今天以金吾大將的身份去做個主官,這還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嗎?
』
柳公權說:『按照郭文對國家的功勞,派做主官是無可非議的。
隻是聽議論的人說,郭寧是因為進獻了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樣的官職的』
文宗聽了柳公權的這些話,趕緊解釋說:『郭寧的兩個女兒進宮不是獻給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後的』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麼能跟每個人都說得清呢?
』
柳公權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題為《君子行》的古樂府:『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說,當站在瓜田裡面的時候,最好不要彎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樹下的時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頭上的帽子。
以此來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後來,人們常用『瓜田李下』來比喻容易使人產生嫌疑的地方。
瓜田李下典故由來
袁聿修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臨漳《今河北臨漳》人。
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靜,很有見識。
據說,他九歲時就做了州主簿,十八歲時就做了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後來又升為博陵太守,且政績突出,很有聲望……。
他所以政績突出又很有聲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夠為官清白自守,從不收任何賄賂。
據說他在尚書的十多年裡,從未曾接受過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
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聯名為他立碑表彰,並送他一個雅號:『清郎』。
當然,『清郎』也有為難的時候。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兗州。
兗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二人敘述別情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
這就叫袁聿修為難了。
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麼不必要的嫌疑。
但反復思索之後,袁聿修還是謝絕了,並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
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裡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
隻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
你的心意我領了。
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沒有再勉強他 。
瓜田李下的寓意
袁聿修一生清廉,即使是面對好友的贈送也予以委婉的拒絕,這是對自身名譽的一種保護,是對自身品行的一種堅守。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誤入『瓜田李下『的情況。
雖然做事需要不畏懼別人的眼光,努力做好自己。
但是,在這個紛擾的世界,尤其是如今這個幾乎透明的網絡世界,也應該適當避嫌,通過輿論來監督自己,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行為規范。
好了,今天聚師網故事坊的分享告一段落,各位小夥伴有什麼想要看的可隨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