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范仲淹與蒲州
最近,筆者查閱《山西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乾隆蒲州府志》時,從『卷之七·‘宦績’十六』裡,發現了有關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文字記載。
原文如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
舉進士高第,為秘閣校理,尋通判河中府。
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
後召拜樞密使,復除參知政事。
謚文正』
這段話的大意是:范仲淹字希文,江蘇省蘇州市人。
他通過考試成為舉人,先任秘閣校理一職,後升任河中府《今永濟市蒲州鎮》通判。
期間執政為民,主持公道,仁愛寬厚,惠及群眾,受到百姓的交口稱贊。
後奉皇帝之命,在樞密院任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謚號『文正』。
從史料得知,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職隻有短短的一年左右時間,但《蒲州府志》卻給予了極高評價,為史書所罕見。
一
河中府古稱蒲坂,位於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之隅,山川形勝,軍事要沖,交通便利,物阜民豐,堯、舜、禹曾建都於此,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核心區域,是盛唐時曾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的全國六大雄城之一。
西漢史學家、後世尊稱為『歷史之父』的司馬遷先生,在《史記》中稱這裡為『天下之中』。
我們來看《蒲州府志》中提到的秘閣校理、通判及樞密使、參知政事職務。
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秘閣校理,是宋太宗趙光義端拱元年《988》置的官名,以京朝官員充任,與直秘閣通掌閣事,其後或用為外官貼職。
通判是中國古代官職之一,一般是指州府的長官,掌管家田、訴訟、水利和糧運等事項。
因為唐朝後期的武將專權,中央集權無法鞏固,所以宋朝之初,為了防止州郡的權力太大,州郡就設通判作為副職,主要職責包括管理戶口、民兵、賦役、錢谷、獄訟等,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所屬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
也就是說,通判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有監察官的性質,有利於監察腐敗現象。
直隸州的通判,大多數是從五品和正六品,不過散州的通判是七品和正八品,雖然權力級別有差別,但都是大小相互制衡的意思。
參知政事,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趙匡胤設參知政事《簡稱參政》為副相。
開寶六年《973》,參知政事始得與宰相於政事堂同議政事,職權、禮遇大致等於宰相。
宰相出缺時,參知政事可代行宰相職務,至宋仁宗、宋神宗時期,參知政事的職權和禮遇達到巔峰,甚至在很多特殊時期,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二
《蒲州府志》給范仲淹的評價,雖隻寥寥十個字,但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內容十分豐富。
范仲淹常言:『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認為,做人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澤百姓,就是惠及黎民,讓天下生民一同安穩幸福,他一生之中最為牽掛的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平民百姓。
無論是被發配遠在邊塞戍守之際,還是被貶謫到遠離京城的府州之時,范仲淹依然嚴謹勤政、廉潔自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
他始終認為:『宦情須淡薄,詩意定連綿。
迥是偷安地,仍當飽事年。
隻應天下樂,無出日高眠。
豈信憂邊處,幹戈隔一川』反復告誡人們,為官的信念要堅定,不能因官場浮沉而左右搖擺,要時刻嚴肅認真對待本職工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此培養出不屈的品性及高尚的品格。
《蒲州府志》裡沒有記載他『惠慈及民』的具體事例,民間關於他的傳說也少,時隔992年後的今天,也無從考證。
但結合他所掌管的家田、訴訟、水利和糧運等事項的官衙職責所在,以及他素來疾惡如仇、時刻嚴謹勤政的立身處世原則和牽掛家國安危、惦念百姓生活的人生理念,我們不難想象,『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職期間,肯定是以無比大的工作熱忱、無比善的人格情操、無比嚴的法則制度、無比美的道德修養,每天認認真真、公平公正地處理那些土地多少的界限糾紛、鄰居鬩於墻的是非官司及造福於民的河道修堤築壩、水利水運管理等一應大小的事務。
在『正人先正己』的同時,他還要盡職盡責地履行監察官職責,改善、糾正府衙長官的腐敗現象,樹立清正廉潔的社會風尚。
經查閱一些史書資料得知,在范仲淹還未任職河中府通判的天禧五年《1021》,而立之年的他調任泰州《今江蘇省泰州市》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百姓苦不堪言。
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海堰,以利民生。
在范仲淹卸任河中府通判的天聖九年《1031》,他被調任陳州通判。
在陳州時,不惑之年的范仲淹與時任知州、年逾69歲的胡則,二人齊心協力,在陳州大興商貿,減持稅收,減輕民眾負擔,以濟貧助學,深得人心。
三
結合上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任河中府通判期間,范仲淹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風餐露宿,櫛風沐雨:放眼河中府城西門外滾滾南下的滔滔黃河,他一定會為民盡職責,砌築堤壩,修橋護城,蒲津橋上依稀可見他忙碌勞累的身影;縱觀河中府城南門外的涑水河,他一定會為百姓謀福祉,挖淤堵塞,裁彎取直,疏通河流以使洪澇無虞,千年河堤上至今還鑲嵌著他風塵仆仆的腳印;面對河中府城北、東門外的永濟渠,他一定會為黎民求幸福,廣修渠道,與水謀利,讓千頃良田旱澇保收,蒲坂熱土裡現在還流淌著他的心血與汗水。
在此基礎上,他還一定會強化河道治理,通過河中府的涑水河、黃河和境外的渭河、洛河等水系,將潞村鹽池生產的鹽,運到東都洛陽、河西甘州;將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闖蕩河東時十分喜愛的酒中珍品、名噪天下的桑落貢酒運到東京開封、西京長安。
他還一定會慈善為懷,誠信惠民,扶貧濟困;助力河中書院,講授儒家學說,培養砥柱人才……做一系列『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的事情。
千年政聲人去後,豐碑依舊在民心。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無論是他在京城勤王、輔佐大政,還是在地方為官、守戍邊疆,雖先後三次被罷免官職,仕宦沉浮,但他始終不改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濟世情懷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做官信條,因而在各地任職期間皆有成績,為黎民百姓所稱頌贊揚。
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理念和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惠濟蒼生的宏偉抱負,雖歷經千年風雨,朝代更迭,依然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為後人所極力推崇。
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較為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所以說,有范仲淹在河中府執政,實乃蒲坂之大幸,蒼生之大幸,國家之大幸。
從這個角度講,『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的評價並不為過,恰如其分,極為中肯。
《來源:運城新聞網 作者:董榕》
加快轉型 振興崛起
為建設宜產宜業宜居幸福永濟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