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今天的文化、傳統、習俗、審美等諸多方面,深受過去長期形成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傳統影響。
了解過去,才能更自在地活好當下。
《碌碌有為》一書,聚焦微歷史,展示更細節的中國。
『東西問』客戶端經授權對其中部分內容進行轉載,今天為大家帶來家譜裡的移民故事』
▲收藏者展示各式家譜。
《中新網資料圖》
你家裡還保存著家譜嗎?
如果有的話,那麼在家譜的描述中,你的祖先是如何到達現在的定居點的呢?
發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移民運動,可以說是從比較宏觀的視野去看歷史上的移民現象,我們再提供與移民有關的微觀視角,讓個體從歷史中顯現出來。
歷史上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移民運動,在正史中往往隻有非常簡略的記載,即使在地方志中,可能也隻有隻言片語,有時候甚至找不到直接的史料,那麼當我們需要檢視具體的移民故事的時候,家譜中的記載可能就會非常有用。
就像前面提到的南雄珠璣巷、山西洪洞大槐樹、麻城孝感鄉等地的著名移民故事,都是從相關的族譜記載中找到的。
『山東棗林莊』的『重新發現』就是依靠族譜完成的。
安徽鳳陽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當時的明朝政府對鳳陽府至少組織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但因為移民數量隻有幾萬人,並不及前面三個移民故事有名。
安徽鳳陽府有一個縣叫作利辛縣,即使是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也有很多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山東棗林莊。
在1988年對利辛縣的姓氏源流調查中,許多人聲稱,他們的祖先於明朝初年從山東遷來,而且來自山東棗林莊。
但是研究者查閱歷史資料都找不到關於『棗林莊』的歷史記載。
面對這樣的調查我們不禁要疑惑,有什麼歷史證據可以證明這種流傳的說法嗎?
我們可以根據『棗林莊』這個線索,讓今天利辛縣的山東後裔進行一場尋根之旅嗎?
這時候,族譜便發揮了作用。
六安的一位山東移民後裔家中還保留著家譜,根據家譜的記載,棗林莊似乎位於兗州。
有了這樣一條有價值的線索,研究者便開始查閱兗州地方志,最後才發現,我們之所以找不到關於棗林莊的文字記載,是因為這個村莊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洪武移民始於明初,到了明末,『棗林莊』這個名字就不再使用了。
雖然在清朝的二百餘年中又恢復了棗林莊的叫法,但後來清政府又一度把『棗林莊』改稱安邱。
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棗林莊不斷變換名稱,雖然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莊不被歷史記得,但從這個小小村莊走出去的移民卻把它的名字永遠記在了族譜上。
可見,僅僅是一個地名,我們也要依靠族譜的記載,才有可能長久地記得『根』在哪裡。
我們從族譜中也會找到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
『羅貴傳奇』是珠璣巷傳說故事的一個版本,看到珠璣巷,我們就會知道這是發生在廣東地區的移民故事,這正好印證了人們對移民記憶是不斷豐富、添加、改動的。
根據族譜記載,當年朝廷要派重兵剿滅珠璣巷,但是這個重要的消息被預先透露出來,珠璣巷的民眾提前知道了。
在羅氏族譜中,這個密報消息的人,有的記載的是一個叫羅貴的人的妹夫,有的記載的是羅貴的女婿。
至於這個羅貴到底是什麼人,他為什麼可以通過這層特殊的親屬關系提前知道秘密,我們不得而知,族譜中沒有記載。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般家譜都是在家族發達之後,由後人來修撰,所以很多時候族譜裡的『始遷祖』都隻有一個名字,沒有過多的頭銜加身,這也是一種普遍情況。
大難當前,提前獲取情報的羅貴為了解救珠璣巷民眾,秘密召集村民謀劃,最後決定南遷。
於是,他成為族譜記載中珠璣巷民眾的英雄。
為了報答羅貴的救命之恩,珠璣巷的其他姓氏宗族一同起誓,以後見了羅氏子孫,要以感激之情相待,即『日後見公子孫,如瞻日月』,可見對羅氏何等尊重,而且還強調珠璣巷移民中的各姓氏要世代友好。
上面這個簡單的故事就是羅氏宗族族譜中記載的『羅貴傳奇』,但有意思的是,我們再去看同一地區其他族譜的記載,便會發現故事的『出入』。
首先,其他族譜對『誰是密報者』的記載眾說紛紜,劉氏族譜稱是羅貴的姑丈,陳氏族譜稱是陳家的女婿,還有其他族譜中直接去掉姓名,用『珠璣巷人』這種模糊的指代表達。
其次,其他族譜中對『秘密議事,籌劃南遷』的主要負責人的記載也不相同,很多非羅氏族譜都沒有突出羅貴的重要性。
最後,關於『眾誓』的環節,非羅氏族譜中有關羅貴傳奇的敘事,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個情節。
其他氏族更強調宗族之間的和諧,而不是對羅氏宗族的格外尊重。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種一個故事不同版本的現象呢?
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族譜中的移民故事與其說反映的是移民的歷史,不如說反映的是移民的心態史。
所謂的移民心態,不僅是關於移民對『移民運動』的看法,更是關於如何在新的生存地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故事中的『解手』『小腳趾指甲有兩瓣』這樣的逸聞,傳遞的都是對『移民運動』執行者的不滿。
我們還能在族譜記載的歷史深處感受到一個個平凡中國人富有溫度的生活印記,下面這冊族譜的記錄便講述了中國人尋根的生動故事。
有學者研究過光緒年間浙江松陽縣一個叫石倉的地方,並發現了一本叫作《回閩路程》的賬本,賬本中記載著光緒年間石倉闕氏的六個人千裡迢迢去福建的整個過程。
他們為什麼要從浙江去福建呢?
去福建又是做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闕氏宗譜》的記載中找到真相。
原來,浙江石倉的闕氏是康熙年間從福建遷來的移民。
宗譜記載,光緒年間,福建汀洲上杭的闕氏族人突然不遠千裡來到石倉,告知石倉的宗親他們在福建的『祖廟』年久失修,無人經營,浙江的闕氏宗族如果有能力的話,可以回他們的老家修建祖廟。
於是,浙江石倉的闕氏族人從宗族中選了六個代表人物,讓他們返回福建,修建祖廟。
這一過程被完整地記錄在《回閩路程》這本賬本中。
賬本中詳細記載了他們每天趕的路程、吃飯的餐館,以及晚上住宿的地點、每天的交通費用等。
幾百年前,遠在其他省份的人因為祖廟的事情,便可以跨越千裡,尋找宗親,而遷移出來的宗親可以憑借同一個姓氏和族譜中記載的『遷出地』,便決定舉全族之力,回閩修建祖廟,可見人們對『宗族姓氏』的看重。
在這個意義上,祖廟可以被看成宗族共同體,所有的活動都強調子孫對祖先的責任,以祖廟為紐帶,遠遷他鄉的移民後代仍然承擔對於原鄉遠祖的『責任』,這種基於血緣責任的文化傳統即使到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完》《原標題:你家的家譜上記載了什麼移民故事?
》
《碌碌有為》由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博士、澳門大學講席教授王笛所著;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作者/王笛
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