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本憑什麼戰勝中國?去看看明治天皇的餐桌吧。《網路歷史》

從1840年到1900年,近代中國打了大小數十次對外戰爭。

這些對外戰爭,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中,輸給日本的1894年甲午戰爭,最讓人不服氣。

原因很簡單,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相比,日本並不是什麼強國,一度時期還是中國的藩屬國。

許多中國人壓根瞧不起日本,就如西方列強瞧不起中國一樣。

在那之前,北洋水師的軍艦,想什麼時候開到日本,就什麼時候開到日本,不需要征求日本的同意。

1886年,北洋水師艦隊到訪日本長崎時,日本海軍省第一局長、海軍大學校校長伊東祐亨走上『定遠』艦,零距離接觸這個龐然大物後感慨地說:『如果現在和清國開戰,沒有勝利的可能,只要‘定遠’和‘鎮遠’兩艦就能把《日本》全部常備艦隊送到海底』

但是,無論如何,日本就是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了中國。

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現在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日本憑什麼戰勝中國?

故事得從1886年的那次北洋水師訪問日本長崎開始。

1886年7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展示清朝海軍實力。

期間,丁汝昌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4艘軍艦到日本長崎進行檢修,順道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

這是中國艦隊第一次對其他國家進行訪問。

最初,一切都很順利。

日本官方熱情接待了到訪的北洋水師艦船。

長崎市民則像潮水一樣湧上碼頭,以復雜的情緒圍觀著來自中國的巨大艦船。

毫無疑問,北洋水師艦船對日本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1853年抵達日本江戶的4艘美國黑色鐵甲軍艦。

8月13日,在日本方面的邀請和準許下,北洋水師的官兵登岸購物。

可是,一部分北洋水師官兵違反紀律,前往當地妓院尋歡作樂、酗酒鬧事,並將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

8月15日,北洋水師全艦隊放假一天。

450名官兵獲準上岸自由觀光。

當450名官兵上岸後,早有防備的日本警察蜂擁而上,將他們切割包圍。

雙方陷入一場混戰。

最終,日本方面有5人死亡,30人受傷;北洋水師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

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表現得很強勢,『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艘軍艦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12寸的巨炮對準了長崎市區。

就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日本示弱了,低下了頭顱。

1887年2月,中日雙方簽訂協議,對於各自的死傷者,互給撫恤金: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

由於日本賠付的金額遠超中國,因此被視為一筆賠款,讓日本民眾深感憤恨。

『長崎事件』告一段落,但仇恨的種子卻在日本人心中埋下。

日本海軍發出了『一定要打勝‘定遠』』的呼喊,當時日本街頭兒童最流行的遊戲,也是扮演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進行海戰。

『長崎事件』發生時的日本,由明治天皇掌握大權。

明治天皇是日本第122代天皇,生於1852年11月3日,於1867年2月13日繼位。

『長崎事件』發生時,明治天皇34歲,正是年富力強。

彼時,中國的光緒皇帝才17歲。

掌權的慈禧太後,已經51歲,正在是否將權力交還給光緒皇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從個人硬件上而言,明治天皇未必超過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從小就受過良好的儒學教育,也非常勤奮,與明治天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光緒皇帝的皇位一直比較穩定,沒有人敢覬覦。

明治天皇則長期生活在德川幕府的威脅之下,成了『漢獻帝』,誰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然而,明治天皇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比較大。

他的老師裡面,大多數有到西方留學的經歷,這使得明治天皇能夠接觸並接受西方理念。

基於此,明治天皇發動了最終改變日本命運前途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一場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廢除了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允許各階層互相來往,倡導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和習慣。

在經濟上,全面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中國直到1908年才設立第一家銀行大清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

大力興建新式鐵路、公路,在1872年就在日本橫濱至東京之間修建了第一條鐵路《那時候中國還在思考『煙傷莊稼,震動寢陵』》。

在教育上,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在短短幾年間,日本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中國則是在1898年才興辦第一所近代意義的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

在軍事上,分別按照英國和德國的軍事制度,對日本海軍和陸軍進行改革,並建立了義務兵制度,這意味著,日本能夠在戰爭打響後,第一時間動員組織一支龐大的作戰部隊,投入到戰爭中。

明治天皇尤其註重海軍建設。

早在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就諭令全國:『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應從速奠定基礎』為此,日本制定了一項野心勃勃的海軍發展計劃,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將在20年內擁有大小軍艦200艘,其中光是蒸汽鐵甲艦要裝備50艘。

日本通過上下一心的『明治維新』,國力日漸強盛,還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毫無疑問,『長崎事件』催快了日本發展軍備尤其是海軍的步伐。

『長崎事件』發生的第二年,即1887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發佈了一道諭令:

『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

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立即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

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取三十萬元,聊以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這是什麼意思呢?

明治天皇鑒於國庫難以撥付巨款提供給海防建設,便主動從內庫裡拿出30萬日元,資助海防建設。

30萬日元,或許並不是一筆巨款,但它對日本民眾的刺激意義是巨大的。

不僅如此,1893年,明治天皇再次發佈諭令,節省內廷開支,在6年期間每年撥下30萬日元,發展海軍。

同時。

命令文武百官,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期間,拿出薪俸的1/10,來彌補建造軍艦的缺口。

在明治天皇的號召下,整個國家無論富豪,還是平民,紛紛為海軍建設捐款。

在短短3個月內,日本全國民眾就捐出103萬日元。

日本議員受到明治天皇的鼓舞,主動拿出薪俸的1/4,而不是1/10。

這時候,明治天皇幹了一件更為瘋狂的事情:他為了鼓勵士氣,決定一天隻吃一餐飯。

結餘的費用,全部拿來購買建造軍艦。

明治天皇的餐桌上,全是粗茶淡飯,連肉星都很難看到。

這個消息傳出去,全日本都震驚了。

在前線挨餓的日本士兵,更是感動得涕淚橫流。

但我們知道,盡管日本經過20年『明治維新』,國力急劇增長,可始終是一個小國,不能像中國那樣,動輒拿出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白銀出來打造海軍。

現在,正是由於日本明治天皇的帶頭,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日本幾乎是用省吃儉用的方式,平均每年添置2艘新艦,購買、建造了一批軍艦。

後來在甲午海戰中大顯身手、主炮達320毫米口徑的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戰艦『嚴島』、『松島』、『橋立』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出來的。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31艘軍艦和24艘水雷艇。

日本聯合海軍艦隊的綜合實力,已經悄然超過了中國北洋水師,躍居為亞洲第一。

當明治天皇帶頭省吃儉用打造海軍艦隊的同時,一衣帶水的中國,慈禧太後正在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來營建她那豪華奢侈的頤和園。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察覺到日本的動向後,憂心忡忡,他向清朝政府提出建議,請求購買更多的軍艦,增強北洋水師的實力,以防日本這個最大的外患。

然而,丁汝昌的建議被朝廷否決了。

朝廷連北洋水師的海軍軍費都要挪用,來給慈禧太後祝壽,怎麼可能投入大筆經費來購買軍艦呢?

1894年,朝鮮半島戰雲密佈,日本軍隊磨刀霍霍。

有人因戰事迫在眉睫,建議暫停頤和園工程。

慈禧太後放出話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甲午戰爭的勝敗,從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