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也尤為深厚,遺留至今的遺跡也不計其數,很多還成為了現在的景點。
比如,在吉林市的玄天嶺上,曾有一塊神奇的避火石,甚至還被譽為吉林城的鎮城之寶,但可惜現在人們都已經不重視了。
究竟是什麼樣的石頭呢?
下面小編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吉林是東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據考古研究表明,在2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並且到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氏族部落,被認為是後來滿族的祖先。
從秦漢到明清,吉林這片土地上歷史更迭也從未間斷,而這一切也都有賴於豐富的物產,比如長白山就是吉林的生命之源。
吉林背靠長白山,一年四季的食物都源自長白山,建造房屋的木材也來自長白山,甚至每到冬天還依靠長白山的木材取暖。
在古代社會,木材是主要的建築材料,尤其是松木最受歡迎,因為松木房子保暖效果好,但是這種房子也有致命的缺點,即防火效果不好,也就是說十分易燃,一沾火就著了。
據史料記載,吉林城在明清時期火災頻發,僅僅在清朝時期的大火就有十多次,比如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夏天,吉林縣衙失火,整整燒了一天一夜,官府和民房燒毀了二百多間;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元宵節,吉林一家酒樓失火,一連燒毀了七百多間民房;還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吉林城又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半個吉林城都被燒毀。
除此之外,還有小火災更是不計其數,尤其到冬季的時候,因取暖發生火災最多,讓人睡覺都不安。
吉林城失火已經是很尋常的事情,就如同下雨一樣平常了,以至於家家戶戶都做好了救火的準備。
比如,考古專家們在吉林城內發現古井有163口,遠遠超出了其他地方的密度,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其目的除了日常用水之外就用來救火。
然而,即便吉林城內井水不少,但是救火效果卻也不好,一方面是火勢兇猛,另一方面打井水的效率太低,隻能撲滅一些苗頭之火,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因此,也有人在想辦法消除火災,但結果卻從未成功。
在封建社會中,古人相對來說還是十分迷信,在分析吉林城容易失火的原因時,當時的百姓就將其歸為『邪門』問題,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個破解之道。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當地有個人姓王,人們都喊他王神仙,十分精通各種解災之術,他表示吉林城屬『火』,只要在北方的山上放點『水』就能化解吉林城的火災。
不過,王神仙口中的『水』並非是真實的水,而是一個卦象,即坎卦。
在八卦的卦象中,坎卦即表示『水』,因此按照『水火相克』,此時就能消散吉林城內的火。
不久之後,由當地官府出資,就在城北的玄天嶺上修建了一座高約5丈的磚壁,在其背面是一幅陰陽圖,正面則是坎卦的符號『』,它面對著吉林城,後來還被稱之為『避火圖』。
本以為『避火圖』能起到作用,可結果卻好景不長。
在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吉林城再次遭遇大火,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火,史稱『火燒船廠』,將整個吉林城都燒成了灰燼,幾千人在大火中喪生。
還有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一場大火燒了3條街,2000多間房屋被燒毀;以及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吉林城又遭遇火災浩劫,還有詩詞流傳下來,即『千家萬戶成焦土,殘磚碎瓦伴屍骨』,足以可見當時的悲慘場景。
從民國到近代,吉林發生的大火也不計其數,因此也說明了『避火圖』毫無作用,久而久之也就被人毀壞。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文物部門重修了『避火圖』,還將其命名為『坎卦孤懸』,如今成為了吉林市旅遊的『八景之一』了。
進入新時代之後,吉林市建立了科學完善的消防設施,從根本上解決了歷史難題,可以說馴服了幾百年的『火魔』,讓人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當我們再次仰望『坎卦孤懸』是時候,也不能忘記先民們做出的努力,但同時也要以此為戒,不能陷入封建迷信。
參考資料:
《吉林文物考古集》作者:董學增,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