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無言 遺韻留香——因大蜀道文化論壇而想起的。《網路歷史》

古蜀道!顧名思義,凡古代出川入蜀的交通通道,均可謂之古蜀道。

今天借這個話題,想起了一件舊事,勾起了我與這條古道難分難解的情緣和銘刻在心的記憶。

20多年前我還任職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就接觸過這一話題。

記得是2009年12月初在福建武夷山召開的世界遺產保護年會活動期間,晚上閑來無事,我陪同本會會長、兩院院士、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幹峙先生,來到羅哲文先生的房間喝茶聊天。

不知怎麼一下聊到四川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問題,兩個老人勁頭十足,周幹峙先生提議,應該讓四川方面把一些好的經驗和管理辦法整理出來,供其他兄弟單位學習和參考。

他們談話一般我很少插言,坐在一邊安靜地聽著,感覺談的是重要東西,就立即用速記快速記錄下來,供日後寫材料時用進去。

他們兩位都是國家名城委主要領導人。

周幹峙先生說:『記得上次在山東您提到四川省古蜀道準備申報文化遺產的問題,你們和相關省市有關負責人溝通了沒有?

我覺得這事應該抓緊』羅老說:『現在的問題很復雜,不是四川一個省就能確定的,陜西省許多專家和上層領導曾經私下問我蜀道申遺,秦道的位置怎麼放?

沒有秦道當初伸延,蜀道就是再難於上青天也不能把秦道丟在一邊吧?

許多工作還是要慢慢做。

我前幾次在考察閬中古城的時候,就曾和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們商量過,以古代的保寧府為核心北向劍州—昭化—廣元由金牛道直至漢中府。

也可從巴州—旺蒼的米倉道連接漢中府,這樣秦道包括其中相得益彰。

但陜西的相關專家不幹了,認為不公平!我認為此事不易急,還是得慢慢做工作』這是我第一次感覺高層專家們對蜀道的重視程度有多高。

往事如煙、如塵,現如今這兩位名城保護界、古建築修繕與保護的前輩大師,均駕鶴西歸了,隻留下無盡的思念。

古蜀道示意圖

後來我只要在四川,無論是工作還是考察期間,都盡可能安排出時間,分段對這條無比厚重的歷史文化古道進行實地勘察和調研。

秦嶺那一段古道,我曾前後數次實地考察,也記錄、查詢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四川境內的陸地古道不敢說全部走過,最少是絕大部分區域走過,相關信息和資料收集得都很豐富。

我們今天習慣上稱的古蜀道,雖然是指四川川北往返於陜西秦川的特定交通通道,也就是學術界論說的古蜀道。

它既包括由關中通往漢中的故道、褒斜道,又包括漢中通往四川成都的金牛道、米倉道,以及縱貫川中的嘉陵江水道。

金牛道

李商隱曾面對月色下的嘉陵江唱出:『千裡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於藍』這條從蠻荒的深山、老林、峽谷、野灘中流出的水,經古人詩行的浸潤,再從我們的血脈、骨髓和體溫中流過,雖然早就被光陰刻滿了層層印痕,現如今由著水面的漣漪去模擬,由著歷史詩意與人文的融合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我曾無數次沿著江岸試圖去尋找歷史的殘夢囈語。

然而沒有人告訴我,這條探尋之旅我還能走多久?

我每次見到嘉陵江都喜歡順著江岸迎著遠道而來的山風,不停地走著、沉思著這條古道歷史上發生的故事,這期間我雖然並沒有看到古代的轔轔兵車獵獵戰旗風卷殘雲般飄過,更沒有聽到馬蹄漁陽鼙鼓從雲端而來。

但從歷史記憶的片段上,我仿佛能夠感覺到本來平靜的江面上,曾經有過無數條巨大的木船載著滿滿的川軍將士向著下江駛去,船上都是衣衫單薄的征人,他們在船櫓聲中被一批批送往前線,天上烏雲壓頂,江面波光粼粼,他們是一群衣衫不整,絕大部分戰士背著鬥笠抱著煙桿、老套筒、漢陽造,有些人就連這點可憐的裝備都沒有,那大刀片卻被擦得鋥亮,木棒也算武器,腳踏草鞋卻目光堅毅。

這支曾被笑稱為最『糟糕』的軍隊,而八年抗戰,正是由這條與古蜀道一樣聞名天下的水上交通大動脈,曾承載著350餘萬鮮活的生命,奔向全國戰場,最終以60餘萬軍人傷亡的代價知恥後勇,打出了『失地不復,決不回川』的輝煌業績。

歷史曾原真的記載了1937年淞滬會戰,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兇殘日軍,國軍節節敗退,生靈塗炭。

而我川軍將士硬是用遠落後於強敵數十倍的土制武器、大刀、木棒,加血肉之軀彰顯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的人格魅力。

這是一種讓敵人渾身戰栗的魅力。

最終我軍雖然輸得異常慘烈,但後來歷史再多次見證,他們轉戰山西、山東、湖北、湖南,特別是臺兒莊大捷,與日軍展開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面對強敵的多次兵刃相見,我川軍將士的軍魂、膽氣、勇猛、堅毅不屈,一直讓敵人聞風喪膽,打出了『無川不成軍』的威名。

至今在歷史的碑銘上還刻錄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豪言壯志。

抗戰爆發,日寇的鐵蹄所到之處無不是滅絕人性地對我民族大開殺戒,唯一整個四川是一塊未被日寇鐵蹄踏進的國土。

然川中父老鄉親都明白,國破了,四川焉存?

一想起他們,心裡就感覺特別的酸澀,他們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人。

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為國獻身的所有先烈,嘉陵江更不會忘記這一段悲壯的往事。

『上帝的折鞭處』更是發生在嘉陵江畔合川釣魚城遺址,這都是古蜀道上一段段不可磨滅的印記,吾輩應該永遠銘記在心。

這條古道上每一過土地都遺存著永不過時的記憶和無法忘懷的經典。

有天府之國美稱的四川歷來就是一方福地,公元755年年邁昏聵的玄宗為避安史之亂,走出了富麗堂皇的勤政樓,卻在馬嵬坡失去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絕代美人,為白居易的《長恨歌》做好堅實鋪墊。

他通過古蜀道選擇了避難成都。

公元880年12月,黃巢起義占領東都洛陽後,又開始向潼關進攻,守軍將領望風而逃,長安淪陷隻是時間上問題了,年少的唐僖宗同樣選擇了和他高祖一樣的避難地——成都。

為何面對中原戰亂與叛亂,大唐兩代皇帝都選擇成都來避難?

從政治來看,巴蜀作為唐代的大後方,一直相對安定,而且其最高軍事民政官方,也大多服從中央管轄,如楊國忠作為出身蜀地的官員,在四川廣佈親信,將其看做是自己的嫡系勢力范圍,入蜀避難也是他所主導和積極參與的。

說到唐僖宗時,就不能不提到田令孜這位權傾朝野的權宦,他的哥哥陳敬瑄曾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因此田令孜也將四川看作自家的『後花園』力主唐僖宗入蜀避難。

在經濟上,唐代的成都位於五都之一,更有著『揚一益二』的美譽,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民間安定富庶,是全國最有名的大都市之一,相比涼州隴西經歷大漠風沙,當然更多青睞於條件優越的成都平原了。

正因為對整個古蜀道的不斷探尋中,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是人類因為生存發展在不斷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探索和開拓出來的,其後因經濟文化交流、政治軍事交往、社會發展需要,而逐漸完善與定型的重要交通通道。

明月峽 趙輝 攝

前幾年,我曾就昭化古城的保護與旅遊開發談了一些粗淺的看法,《中國文物報》全文刊載後,就有老朋友在電話中再次提醒我,多多介紹一些古蜀道的文化遺存及傳統特色,要不是這幾年疫情把人搞得苦不堪言,這條古道我可能又來不知多少次了。

昭化古城

我曾經想沿恩師羅哲文先生當年的思路,從川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古城的文化底蘊中去尋找一條屬於古蜀道自己的靈魂,而這個工程剛開始就被無情的疫情打斷,一直等到今天也還沒有能夠再進行下去。

我選閬中古城為核心,在於古城所在地的悠久歷史、區位優勢突出,天然屏障和亙古城邑,成就了古蜀道。

這一切歷史性地環境和特點,加上古蜀道在四川境內的嘉陵江水道、利閬東川道、東河水道、米倉道、閬劍道、閬梓道等古代交通通道在此交匯,從而歷史地彰顯了閬中古城在四川川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歷朝歷代借以依憑的軍事戰略重鎮地位。

清•任文儀《閬中縣學宮碑記》:『吾閬文獻,擅美全川,狀元宰相之遺,炳耀百代,不但山水號天下稀,即風俗亦稱獨盛也』清道光元年(1821年)《保寧府志序》:『保寧,古巴地。

山河四塞,北連秦隴,東通巴峽,為蜀中北門重鎮』這些都是重要的水陸運輸形成水陸碼頭、文化線路節點,導致了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這其中包括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然,由於廣元市所處的位置也非常重要,故更多地原真保留了歷史的厚重。

這一段線路我多年前已經作過粗略的調研。

記得前年我去閬中古城參加活動,路過廣元市,蒙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長的安排,我又重新考察了劍閣,並在翠雲廊的一段,對攔馬墻景區作了再一次深度考察。

此處為涼山鄉,攔馬墻的特色為『三古』:古道、古樹、古代交通設施古。

堪稱『天下第一古道』。

特別是劍門蜀道兩旁的樹道古柏,遺存了自周、秦至明、清三千多年的歷代古柏群,遠遠看去如一條綠色的蒼龍,夾道參天,陰翳蔽日,霜皮均呈蒼黛色,一株株粗壯的銅幹鐵枝,千奇百怪,遙指藍天,它們是劍門古蜀道的象征和歷史見證,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獻』、『綠色生態中的活文物』,難怪被後人稱喻為『蜀道明珠』、『世界奇觀』。

它具有表道(路標)、護路、蔽日遮陰、乘涼歇息等古代交通設施功能。

它為歷代倡植、歷代采伐、歷代培護、歷代遺株形成自然與人類創造結合一體的自然生態交通設施奇跡和奇觀。

從涼山鋪到清涼橋長達5公裡均為青石鋪面,這條古柏參天的驛道,原真保存著厚重的歷史遺跡和文化印記,據說是整個古蜀道保存完好風貌最珍貴的一段。

其中的『攔馬墻』、『飲馬槽』、『門檻石』、『防滑線』、『拴馬樁』等作為古代陸路交通保存下來的這些罕見實物,堪稱古代蜀道交通的活化石。

攔馬墻 左長周 攝

我們一行踏上這條古道,明顯感覺到歷史的古老滄桑,特別是青石路面留下的車轍印痕、馬匹、車輛、行人足印,刻錄下無言的生命旅程。

這些印痕無不充滿了無言的寂寞與孤獨。

太久的沉睡等待著人們去喚醒,它在無數個歲月流逝中,聽慣了踉踉蹌蹌拖拖沓沓的步履,於阡陌上透過古松粗壯有力的枝幹將夢想的翅膀、歌聲和透明的詩句播種在石與石的縫隙之間,守望者視為生命最高境界的寧靜,使它的心田永駐綠茵。

這條古道見證過太多的人間煙火氣,我記得如林逋(和靖)《送謝尉》絕句:『試吏才未申,食貧同古人。

何以贈行色?

一酌湖上春』主客的生活都很淡泊,為壯行色,掬起一捧湖水相贈,水隨處皆有,見水則思人,比喻十分高妙,出於本色,而歸於天籟。

蘇軾《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與林逋詩機杼同一,詩曰:『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飲水中天』放心走吧,我的身影就像映在清泉裡的藍天一樣,無論你走向東西南北,都會在泉水中看到我的身影。

情深、灑脫,全然是蘇軾自己那奇妙又確實的比喻和筆法。

落筆神來之際,有我在而無我執,皮毛落盡洞見真實。

我發現古蜀道路邊的千年古柏,參天的巨型枝幹上扭曲地掛著許多不拙的藤本植物,它們糾纏在一起,使本來十分寧靜的氛圍失去了平衡⋯⋯

翠雲廊

我們都知道,文化遺產首先是作為時空割裂下的『客觀物』而存在的,以『媒介物』、『文化資源』的形式進入現代視野。

因其本身兼具可視(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促使其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記憶,它的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最佳載體。

千年古蜀道在這塊土地上遺存的所有記憶,客觀地確證了民族的身份感和歷史的原生態風貌。

這些遺存、植物作為文化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凝結了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進而肯定和確證了人類自身連綿不斷的旺盛生機。

顧名思義,文化遺產是作為過去歷史的載體而記錄,保存和見證人類文明發展的前程和國家民族興衰的運命,其以與現代時空拉開距離的形式,通過明確的『具有紀念性標識的身份意識』在確證和延續著人類的歷史。

從遺產人類學的意義上而言,肯定的是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創造性和主體性。

基於此,文化遺產與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呈現為互為表裡的共生關系。

而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歷史遺跡,物化了人的生命本質力量而使其成為可以觀照和體驗的感性對象;人的本質力量則通過人們創造出來的事物而獲得時空的呈現和現實的把握。

1964年召開的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通過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就突出了文化遺產的人類學意義和價值。

《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中寫道:『人類世世代代所留下的歷史古跡留存至今,作為人類古老傳統的現實見證,飽含著過去的積淀。

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人類價值的統一並把歷史古跡作為共同的遺產』借此,文化遺產是對存在的『人』的價值的物理再現,是對人類自身綿延不絕的歷史的客觀呈現,是對人類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的物態表達。

其內含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指向現實的『建構』潛能,其在消解中心和深度的後現代文化語境中蘊藏著重構人類『本源』意識的可能,從而化解現代人的精神和身份確認危機。

古蜀道 嶽廣川 攝

在這裡我必須強調,從我對古蜀道相關段落保護情況的了解發現,這條穿越時空隧道的文化、經濟、政治、大動脈,許多段落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厚重與韻味。

因此我認為目前要是真的準備提升到申遺項目的整體申報,環境的整治工程非常重要。

歷史文化遺存資源是承載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它們就與其所處的周邊環境有機融合,協調發展。

在當前國際化、城市化、新農村改造設施的大環境裡,許多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記憶的生存空間在保護與傳承中都不容盲目樂觀。

如何保證歷史文化遺產能夠擁有一個所可存依托的整體性歷史文化環境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必須爭取到省一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科學協調,盡可能團結起蜀道所途經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民眾的支持。

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收獲和成果的,只要我們行動起來,才會有希望成功的可能,如果一直停留在相互扯皮、推諉、無限期地拖延下去,我們將一次次失去成功的希望!

我從多年考察、了解和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中發現,廣義上的古蜀道是指南起成都,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陜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裡秦川,全長約1000餘公裡。

狹義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黨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劍門古蜀道是自然與人類創造結合一體的世界奇跡和奇觀,具有獨特的普遍價值,是中國也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的文化線路遺產。

如果我們今天準備以劍閣古城為中心,那這一段的歷史風貌,文化記憶必須徹底搞定再作打算。

它北至朝天區朝天鎮朝天峽,南至綿陽市梓潼縣演武鎮,全程200餘公裡。

始於西周,使用至民國,就是現在民間至今仍在使用,是縱貫古代中國西部南北走向的大通道。

它把中原與西南各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大團結的偉大紐帶,成為中原與巴蜀文明相互撞擊、交融,而融入中華文明的偉大橋梁,在中華文明史上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它原本是條一直充滿激情、充滿魅力的生命之道。

現如今它隻能寧靜地沉默著,等待著後來者對它做出公正的評價。

寧靜根於熱土,寧靜中崛起希望。

鐵血腥風它見證過,風雨剝蝕它含笑面對。

什麼叫偉大?

這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偉大的歷史豐碑。

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能力與信心,把蜀道申遺的工作再往前推進到起步的臨界點,那麼,我們的申遺地周邊的環境徹底整治力度就不是一個小問題了。

它決定著整個申遺工作的成敗。

文化線路是近年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被認為是拓展文化遺產規模和復雜性趨勢新的發展成果,像古蜀道這樣的申遺項目,就極具多維度的文化內涵。

這個概念是指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價值的文化遺產族群。

而古蜀道的情況正好與這一概念相符。

因為文化線路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體系,一種文化遺產資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礎構架、網絡肌理、生態環境和影響范圍,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遺產單體或地點的總和。

同時,文化線路作為開放的、動態的概念,為深刻理解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提供了新的觀念,對於文化遺產的外延拓展項目預留了更多精彩的活動空間。

攔馬墻 趙輝 攝

好在,目前中國已經擁有豐富的文化線路遺產申報的經驗和成功的范例,如絲綢之路(中國段)、我們自己的大運河成了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豐碑。

特別是大運河,前兩年我曾為蘇州朱利榮團隊集體創作的手繪長卷,由我的恩師當年已經九十九歲高齡的謝辰生先生題寫的《中國有條大運河》作過《運河賦》,此賦後來由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徐承雲將軍題簽裱在長卷之中。

我現在的家就住在古運河畔,每天看到它滔滔奔流、千載不息,它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成了統一水運網,傳承了中國歷史上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水利灌溉等多用途的生命線,也是貫穿中華大地南北流動的血脈。

這其中它還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運河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傳承,在特定地域的遺存范圍內,一直書寫著永不落幕的華章。

我認為古蜀道文化資源如果作為文化線路遺產申報,首先應該開展對此文化線路遺產資源的調查,通過考古調查、科學勘察、資源梳理,把握蜀道文化線路遺產資源的分佈狀況,形成對中國蜀道文化線路遺產全面而完整的認識。

比如我們以劍門蜀道文化線路所構成的要素為例就不難發現,其背景、內容、跨文化的整體的重要性,與加拿大魁北克第16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文化線路憲章》中列出的文化線路要素有太多的異曲同工之妙。

其背景:蜀道是古代陜西長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陸上交通要道。

古稱陜西為秦,四川為蜀,因此歷史文獻將此道稱為『秦蜀古道』,簡稱『蜀道』。

劍門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劍門關一帶的古道,因穿越天險劍門,故名『劍門古蜀道』。

戰國晚期,公元316年前,在此道修築了中國古代交通史上最早的棧道,因『金牛屎金』、『五丁開道』的典故,史稱『金牛道』(又名石牛道)。

蜀道沿途多作棧閣,分南北兩段,以陜西寧強(古寧羌)七盤嶺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稱北棧,又名秦棧;劍門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內,所以稱南,又名蜀棧,三國蜀漢時稱『劍閣道』,是秦漢時期自關中入蜀的官驛大道。

由於文化線路遺產包含內容極為廣泛,空間尺度又相對較大,因此在進行資源調查時,首先應確切地定義它的范圍,這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從多維度的角度去闡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像古蜀道這樣的文化線路遺產保護,有利於提升文化遺產價值。

因為文化線路更加強調空間、時間和文化因素,強調線狀各個遺產節點共同構成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以及至今對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

文化線路的意義還在於它們往往是精神觀念之路、文化傳播之路、社會風俗之路、堅韌不屈之路,從文化層面上來解釋,文化線路遺產就是一種具體的動態的文化景觀,這一景觀構成了文化線路概念發展必不可少的時代背景。

我們今天通過對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的核心趨勢,就是要對歷史環境越來越強調及保護范圍的日益擴大,這絕非無限制擴大。

1994年在馬德裡召開的《文化線路世界遺產專家會議》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文化線路指『建立在動態的遷移和交流理念基礎上,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性』;『指的是一個整體,其價值大於組成並使它獲得文化意義的各個部分的總和』;『是多維度的,有著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種發展與附加的功能和價值,如宗教的、商業的、管理的等等』1998年,專門的研究機構國際古跡理事會文化線路科技委員會CIIC正式成立,標志著文化線路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理念得到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的全面認同。

2003年,世界遺產大會上,產生綱領性文件《執行世界遺產大會操作指南》正式將文化線路相關內容列入其中,標志著文化線路的保護已經成為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內容。

這已經明確文化線路遺產更具滲透性、輻射性和長久性。

這條古道在歷史上是世界古代棧道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有些地段完全是在臨江絕壁上開鑿出可以供人行走的石槽道。

許多棧道綿延於深峽絕谷之中,工程浩大,構建技術成熟。

它真實地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這其中許多精湛的構建技術早在先秦時期,已經被我們的先民所掌握,我們今天從殘留的一些遺存上還能清楚地看到,這些棧道多先依山腰向內開鑿通道,再在通道巖石上開鑿方形壁孔、牛鼻子、底孔等,再插以方木,形成棧道支撐,然後用木頭連接起每個支撐點,鋪上板材,形成完整的棧道。

這是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壯舉,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觀,人類文化遺產鮮活的記憶!

朝天關 王興蓉 攝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或許就是大詩人李白,當年的一次旅行中的感慨將難登的蜀道比作難上的青天。

自然界、史學界、文學界都曾對此有過不同的見解。

但在中國的文化史上這是個特例。

如今只要我們來到廣元市的朝天區,至今還能在這塊早就被詩詞歌賦潤透了的土地上,找到許多永遠值得珍惜的遺存、記憶、傳說。

這塊土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鑲嵌在巍峨的秦巴南麓、川陜結合部,是目前所知古蜀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那裡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經考古發掘證實,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並創造了遠古燦爛的中子鋪細石器文化,先秦棧道明月峽、蜀道名驛籌筆驛歷經千年滄桑,如今安在,古風依然。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在那一段棧道的清流畔莫不遣興抒懷,留下無數的詩文墨痕。

茫茫秦嶺、巍巍劍門見證了那如夢的一切。

我前年在考察中,就想為『因歷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燦爛』的朝天寫一篇大文章,後還是因全國疫情蔓延被延誤了下來。

我從相關資料上查看到,朝天,因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次年(公元756年)為避亂世而幸蜀,百官在此接駕朝拜玄宗李隆基而得名,歷史上素有『秦蜀鎖鑰』『川北門戶』『棧道之都』之美譽。

目前,除了明月峽、龍門閣為代表的蜀道文化,近年來又延伸出以曾家山、水磨溝為代表的生態養生文化,以麻柳刺繡、李家鑼鼓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紅坪縣蘇維埃為代表的紅色文化。

這是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紅坪縣建立的蘇維埃政權。

這一切僅僅是古蜀道上的一塊小小的歷史文化聖地,比它更牛的還有許多許多。

我從相關資料上看到,早在三國時代,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委派尚令費禕修築了劍閣至朝天峽漫天嶺棧道300裡,棧閣500間(《禪林仙觀•道途次舍碑》記)。

交通設施驛亭承襲前代。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為長安入蜀成都的驛道。

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此驛道仍為二十裡置一郵鋪,六十裡置一驛,是大唐長安通往全國的七條驛道之一。

《文化線路憲章》裡特別指出文化線路的許多要素如:1.道路結構;2.有形的道路底層土壤;3.用於滿足特定目的的歷史教據;4.文化線路相關聯的所有有形結構;5.交流的要素;6.源於線路的存在的文化現象,如慣例、習俗、公共使用的宗教、儀式、語言、節慶、烹飪或者相似的種類;7.在音樂、文學、建築、美術、書法、科學進步、技術技巧及其它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財產,這些都能見證此文化線路的歷史功能。

通過我對此條古道的多年關注,深感此道已經完全附和此憲章裡所含的全部要素。

如果要說蜀道本體的文化重要性,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就比如劍門蜀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蜀地與中原相通的唯一通道。

透過千餘年的演變,沿途至今還遺存了千佛崖、皇澤寺、觀音巖、鶴鳴山摩崖道教造像及石刻、覺苑寺、七曲山大廟等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切均構成厚重的蜀道文化。

據史載先秦時期就有金牛道、皇柏道、蜀漢劍閣道、孔明棧閣道,唐、宋、元、明、清古驛道等。

除了上百次歷代戰爭留下的無數記憶與遺跡,更多的是行旅中的文人墨客、政要軍旅們留下眾多的不朽詩篇和無比珍貴的文化記憶,而大自然又用歷經千年的時光積累,把這條難於上青天的古驛道立體地雕琢成史詩長廊。

其它年代的我們先放一邊,僅唐、宋如夢的繁星閃爍間就有李白的《蜀道難》、《劍閣賦》;柳宗元《劍門銘並序》、歐陽詹《棧道銘並序》,李德裕《劍門銘》;杜甫《劍門》、《五盤嶺》、《龍門閣》、《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岑參《早上五盤嶺》;溫庭筠《利州南渡》;元積《嘉陵江二首》;武元衡《題嘉陵驛》;胡曾《金牛馬辛》、李商隱《利州江潭作》、《籌筆驛》;文同《過朝天嶺》李曾白《利州棧道》,范祖禹《朝天嶺》,宋祁《入劍門》等等⋯⋯緊追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張載《劍閣銘》、蕭綱《蜀道難》、張棕《蜀道難》。

這些不朽的詩篇組合成一支跨入時空對話的陣容,為這個多彩的人類社會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記憶。

『翠雲廊』的古柏見證了這一切,它在與歷代詩詞歌賦相伴近兩千餘年歷史的進程中始終呵護著這條古道所有的記憶,終成為古驛道自然、歷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晶,是世界唯一、更是不可復制的人類未來共同的無價品牌,這品牌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如一曲響徹雲天史詩般的交響樂,必將永恒縈繞在這個星球之上。

清涼橋 李元寶 攝

廣元,是一座有4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夏代為胤國治地(治地重慶一帶)、蜀國(治地成都一帶)成『三足鼎立』之勢而聞名。

公元前316年,秦伐蜀、蜀亡,隨後秦吞苴、滅巴,在苴國治地設葭萌縣;西魏將葭萌縣改設為西益州;西益州、利州名稱更迭,此後直至明代。

廣元一直為歷代州、府、郡、路首府。

元代統治者為顯示其『德威廣播,疆土廣大』,改利州為廣元。

1266年,元朝將『川陜行中書省』由咸陽遷至廣元。

此名沿用至今。

廣元一直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和無比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哺育和吸引過一大批著名歷史風雲人物,曾被著名社會學、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稱之為扭轉中國古代發展方向,『重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才⋯⋯而開啟後數百年以至千年後之世局』的絕代女皇、偉大政治家武則天就生於廣元。

以主編《資治通鑒》聞名古今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北宋宰相司馬光,少年時隨父居住廣元,於皇澤寺後西山置臺讀書,並留下大量題詠詩文。

劉邦、諸葛亮等等西漢、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曾活動或駐軍籌劃天下大計於廣元,市區至今仍有大批紀念地。

唐宋以來,許多文人雅士,如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陸遊等均慕名而訪並留下大量題詠碑刻。

近現代還一度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太過於偏愛這塊土地。

從劍門、朝天、昭化、皇澤寺、千佛巖、萃雲廊⋯⋯無論哪一個景點都是國寶級的旅遊聖地,我們至今還沒有讓它們走向世界,這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這些絕佳的歷史遺存、文化聖地均刻錄著古蜀道悠久文明古國昨天的輝煌燦爛。

整個四川省的旅遊資源放在全國范圍內都是最棒的省份之一,多年來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領導都做出過重大的貢獻。

這其中尤其是四川省的文物保護界眾多的文博工作者、文化旅遊界眾多的專家學者均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歷史是不會忘記你們所做出的無私奉獻,未來的路還很長,像古蜀道這樣的線路性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呵護與關愛,還需吾輩馬不停蹄地努力下去。

本文僅作為拋磚引玉,希望全國的專家學者,多關心一下古蜀道生存的空間,這條首尾相連的文化古道形成於歷史的千百年間,它是一條見證我華夏文明進步的實證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中國珍貴的文化財富和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

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一定會成為未來彌足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丹青 中國報道網雙創中國欄目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