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崇拜為何會興盛於兩宋?《網路歷史》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崇拜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曾經造就了無數的崇拜對象,三國時期的關羽就位列其中,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然而,關公崇拜在歷史上明顯經歷了一個過程。

從晉代才開始出現關於關羽的神話傳說,但並不那麼突出、強烈,更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

今天所熟知的關羽本人『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英雄形象,在當時沒有完全樹立起來,『桃園三結義』等故事情節也未有豐滿。

然而,歷史發展到兩宋,關公崇拜文化才真正興盛,無論當時社會普通民眾,還是封建統治者,都把關公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顯然,這與兩宋時期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兩宋政治上的內強外弱是關公崇拜文化興起的根本原因。

雖然在北宋建立時趙匡胤就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全面加強政治、經濟、軍事等中央權力,強化對地方控制,改變唐末以來地方軍閥混戰的藩鎮割據局面,但在實現中央權力集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崇文抑武』之風盛行。

尚武之風日衰的結果是,宋代雖有武舉,但卻以試策高低定去留,『武舉發,先閱射騎,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使得對武士的選拔重文輕武,弱化了軍事指揮者。

另一個後果就是致使軍備長期被忽視,『惟務鬥力多而不求所射疏密』。

再者,軍隊腐敗滋生,軍中之人多參與經商。

以范仲淹為例,『在慶州,日亦借隨軍庫錢回易』,將回易到的利息『充隨軍公用支使』;九江巡尉司『常獲販私茶人,乃是本軍出戍官兵』。

在這樣的情形下,北宋不得不面對軍事作戰頻頻失利,自身政權持續弱化,西夏、遼、金及蒙古等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強勢崛起,不斷蠶食中原的現實。

兩宋國家領土長期分裂的現狀又推動了關公崇拜文化的興盛。

軍事上的失利帶來了國家分裂、社會動蕩和百姓流離失所。

如宣和末,燕雲戰事起,北方邊界諸鎮的兵禍連結,當地百姓紛紛『棄產而居京師』。

在飽受連年征戰、國家分裂的痛苦下,人民對收復失地和安定生活產生了強烈願望,『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雖然寇準進行堅決抵抗,嶽飛、韓世忠等人一度收復大片領土,但這些努力在腐敗無能的政府面前都是杯水車薪,難以改變失敗的命運,終以『澶淵之盟』茍安一方。

面對這種局面,民眾不由得產生了『我所需要的東西,就是我所依賴的東西』的心理,增強了對英雄的渴望,幫助他們收復失去的家園,恢復安定的生活,保佑他們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免遭塗炭。

關公具有的忠義思想、高超武功,甚至其一生轉戰四方,隻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鎮守荊州,其死後又被弄得身首異處的悲壯人生,自然滿足了他們這種心理需求。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出現為關公崇拜文化的興起創造了思想條件,尤其是北宋道教廣泛傳播與發展。

北宋時期,道教的發展還要歸於統治者的重視,其中的原因是權力合法性的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周世宗後室,從法統上說,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其本人對此也是耿耿於懷。

在『君權神授』的年代,宋太祖試圖從上天意志上進行修正,便利用道士張守真等人宣揚兵變是上天的意志,以求權力獲取的合法性。

這樣,道教便成為了北宋統治者的寵兒。

宋真宗為了保全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將道教的崇奉又推向了高潮。

為了尋求『澶淵之盟』失敗的借口,掩蓋自己的無能,他利用道教假借上天意志制造假象。

如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命道士在朝元殿建道場,制造神人降『天書』《大中祥符》等。

這樣,各地道教宮觀就持續修建,使道教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顯然,這種背景為關公崇拜文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到北宋中期,關羽的地位明顯有所提高。

北宋社會大量無產者遊民的出現,又是關公崇拜文化興盛的一大原因。

由於兩宋時期實行了『田制不立』『不抑兼並』的土地政策,很多自耕農由於土地被豪強地主吞並,便成為脫離主體社會的遊民;人口的急劇膨脹導致人地矛盾緊張,下層農民占有土地數量日漸減少,天災人禍的發生,使生計艱難的農民淪落為遊民。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遊民成為兩宋社會一個重要的群體。

他們基本的生活狀態是不僅不受社會宗法制度的束縛,遊離於社會法制之外,還形成自己特有的社會生活方式,受雇於人,乞討,甚至打家劫舍、偷盜等,生活異常艱難。

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們深刻體會到,『隻有在變成遊民,闖蕩江湖時,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所以,尋找其他個體幫助,組建各種組織和幫會,成為賴以生存的基礎,並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英雄崇拜意識,『這些英雄形象高大勇武,無所畏懼,重朋友,講義氣而且與遊民有大體相同的地位和生活經歷』。

歷史上的關羽則暗合了這種遊民文化意識。

首先,他曾『亡命奔涿郡』,奔走於江湖;其次,關羽武藝超群,敢於冒險,生性尚武;再次,關羽與結拜兄弟,肝膽相照,忠心耿耿,並肩戰鬥等,一身江湖義氣。

顯然,關公就成為眾多『江湖』遊民崇拜的對象。

兩宋市民文化的發展又是關公崇拜文化興盛的另一原因。

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使得城鎮數量不斷增多,而且規模不斷擴大,『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在城市商業繁榮的前提下,兩宋出現了大量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市民階層,『北宋時的汴京,宋真宗天禧五年開封府新舊城八廂總計九萬七千七百五十戶』。

這些市民在商業往來、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追求精神世界的愉悅。

為了滿足這些新興階層的精神需求,很多繁華市鎮開始出現專供市民階層消遣的文化,其中三國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成為文藝表演的重要部分,當然,這也包含了關羽本人。

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的廣泛創作和傳播,對關羽形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方面,關羽開始受到普通民眾的追捧,『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泣下,囑弄者且緩之』。

另一方面,社會對關羽的尊崇也影響到了上層社會。

在北宋時期,關羽先後被封為『忠惠公』、『照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

文化崇拜現象的發生都會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絕沒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揆度歷史,由表及裡,文化崇拜的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多種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產物,有的存在長遠,有的短暫,有的易被察覺,有的易被忽略。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由於文化具有持久深遠和潛移默化的特殊功能,文化崇拜都或多或少地對某一階段的人類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先進的文化崇拜會促進社會發展,相反,落後的則會阻礙社會的進步。

顯然,註重文化崇拜現象的總結與思考,探究文化崇拜現象的根源,對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李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