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北史話:帕米爾風雲。《網路歷史》

在天山南北和外西北,自明末清初以來,準噶爾汗國、哈薩克、回部、佈魯特等相繼映入我們的眼簾。

1757年,清軍平定準噶爾汗國。

1759年,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正式統一新疆,並很快確立了和中亞各國的宗藩關系。

我們打開中亞地圖,由北向南俯瞰外西北。

最北端是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流域,這裡屬於森林草原地帶。

再向南分佈著大片的荒漠,穿越齋桑泊、阿拉湖、巴爾喀什湖等中亞明湖,就到了天山北麓水草豐美的伊犁河谷

這片廣闊的區域自古以來遊牧著哈薩克人。

從伊犁河谷再向南,逐漸進入天山山脈,地勢陡然爬升。

伊塞克湖周圍地區,遊牧著佈魯特人《柯爾克孜人》

從天山再往南,地勢再一次抬升。

天山支脈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逐漸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山結,它就是被譽為『萬山之祖』的帕米爾高原

這裡冰川廣佈,雪峰群立,聳入雲天,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

帕米爾高原地理位置很重要,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朝統一新疆以後,整個帕米爾地區被重新納入版圖,標志著大清帝國進入全盛時期。

帕米爾高原就像是檢驗中原王朝國運的晴雨表,每當中原王朝處於巔峰狀態時,帕米爾就被納入其中,反之,就會一點點地吐出來。

千百年來,潮漲漲落,歷來如是。

01蔥嶺

從漢朝開始,帕米爾高原就是中國與中亞的分界線。

先秦時期,人們將其視作世界之巔,稱為『不周山』。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鑿通西域,漢人商隊途徑這裡,見到山崖蔥翠有很多野蔥,便將它稱為『蔥嶺』。

此後,它作為絲綢古道的必經之路而蜚聲海內外。

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曾經翻越蔥嶺,他在《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述道:『東西千餘裡,南北百餘裡,狹隘之處不逾十裡。

據兩雪山間,故寒風淒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

地堿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

公元747年,大唐安西名將高仙芝率領步騎一萬多人揭開了討伐小勃律的序幕。

小勃律位於今天克什米爾的中部,因為受到吐蕃的壓力,向北部遷移,後來不得不倒向吐蕃,嚴重威脅大唐中亞屬國的安全。

唐軍要想拿下小勃律,最近便的路線就是翻越蔥嶺。

高仙芝率軍從南疆庫車出發,經阿克蘇、巴楚和喀什,然後進入塔什庫爾幹

大軍走了100多天,艱難抵達帕米爾高原深處。

高仙芝兵分三路,自己親率中路軍由護密國出蔥嶺。

最後三路大軍匯合,攻陷連雲堡

隨後唐軍順著河谷而下,突然出現在小勃律城下,虜獲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大勝而歸。

唐軍在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間如入無人之境,令高仙芝聲威大震,甚至連遙遠的包括阿拉伯帝國在內的諸胡七十二國都大為震動,唐朝因此確立了在西域的霸權。

第二年,高仙芝再一次用兵帕米爾,討伐暗通吐蕃並圖謀攻擊中亞吐火羅斯坦羯師國

該國位於巴基斯坦北部,本想著距離大唐很遠很安全,結果唐軍兵鋒很快越過帕米爾高原,猶如神兵天降,出其不意地俘虜了他們的國王,唐軍大獲全勝。

元朝建立後,馬可·波羅開始了他的東方之旅。

他穿越中亞的漫漫黃沙,終於登上白雪皚皚的帕米爾高原。

他記載道:『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見草木人煙,放眼處盡是荒原……此地海拔很高,而且氣溫很低,行人看不見任何飛鳥。

寒冷異常,點不起火來……』

長期以來,帕米爾高原就是中國傳統邊疆的極西之地,它就像是一道高高的屏障,保護著新疆的安全。

只要把帕米爾高原牢牢地控制住,就能進退有據,獲得戰略上的主動。

02全境入清

1759年,清軍擊敗大小和卓,二人在色勒庫爾《今天的塔什庫爾幹》會合後向西出逃。

6月14日,定邊將軍兆惠進駐喀什噶爾城。

18日,定邊右副將軍富德進駐葉爾羌城。

乾隆帝令兆惠留駐喀什噶爾,辦理喀、葉二城事務,命令富德和參贊大臣明瑞速領兵追擊大小和卓。

6月15日,明瑞率兩千人啟程,向西進入帕米爾高原的群山中。

霍集占兄弟欲前往巴達克山《在今天的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境內》,但眾伯克不從,隻得北上安集延《在今天的費爾幹納盆地》。

叛軍得知清軍追趕甚緊,隻得拋棄輜重,令家眷先行。

清軍緣山行走,繞峰渡河,由色勒庫爾向北前往哈喇庫勒《今塔吉克斯坦東北部》。

6月28日黎明,明瑞率前鋒900人在霍斯庫魯克嶺追上大小和卓6000餘人。

明瑞誘敵下山不成,於是下令仰攻山峰,叛軍以槍炮還擊。

激戰三個時辰後,叛軍開始退卻,清兵因馬匹勞累,無力追擊。

叛軍重新集結,仗著自己人馬眾多,回師將清軍分隊合圍。

明瑞且戰且行,設伏兵從山上放槍,然後調頭沖入敵陣,這才擊退了叛軍。

大小和卓隻得向西逃往巴達克山。

這一仗清軍斬殺叛軍500餘人,俘獲30餘人,清兵陣亡百餘人。

這一仗就是蔥嶺三戰的第一戰——霍斯庫魯克之戰

富德隨後也帶兵會合,經過精挑細選,組成了一支4000人的大軍,繼續追剿叛軍。

7月7日,富德探知小和卓霍集占在前方100餘裡的戈壁中,於是,清軍加速前進。

9日辰時,清兵追至阿爾楚爾,同樣陷入叛軍的埋伏圈。

富德指揮若定,命令清軍分隊猛攻,以槍炮攻擊叛軍陣營,經過半天的鏖戰,終於擊退叛軍。

叛軍逃跑,清軍追殺40裡,再次殲敵1000多人,阿佈都克勒木也在此戰中戰死。

這一戰就是阿爾楚爾之戰

為了斬草除根,清軍一日推進百裡。

在經過巴達克山時,富德見這裡山高石險,道路狹窄,僅容單騎,就分兵500名駐守此地,自己帶領1000多人繼續追擊。

清軍於7月10日傍晚到達伊西洱庫爾淖爾《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內》。

當時波羅尼都駐紮於湖岸北山,霍集占率部占據東面山峰,他們占據著山腳。

清軍先利用大炮攻擊,但是效果不明顯。

於是派遣40名鳥槍手搶占了山頂,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

富德又對叛軍喊話,導致大量叛軍投降。

史書記載:『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大小和卓手刃之不能止也』。

最終,大小和卓隻帶領400人逃走,清軍收降1.2萬人,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獲得大捷。

大小和卓突圍至巴達克山界,清軍也尾隨而進。

最終大小和卓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把其屍首送交清軍。

新疆全境平定,乾隆帝後來在帕米爾高原的伊西洱庫爾淖爾湖畔立碑,勒石紀錄平定回部之功,並撰寫碑文,用滿、漢、維吾爾三種文字鐫刻。

伊西洱庫爾淖爾之碑在帕米爾高原屹立了百餘年,直到1891年被沙俄盜竊,運往彼得堡。

03高原雄鷹——塔吉克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震動了整個中亞。

不久,浩罕、佈哈拉、安集延、巴達克山、阿富汗、博洛爾、坎巨提等國遣使入貢,宣佈臣屬於中國。

自此,整個北方邊疆平靜了下來,清朝成為事實上的亞洲霸主。

這時的帕米爾高原全境屬於大清,總面積有10萬多平方公裡。

帕米爾地區在行政上歸屬伊犁將軍之下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管轄,一共分為八部分,也就是著名的八『帕』。

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裡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和瓦罕帕米爾

帕米爾地區的居民除了佈魯特人《柯爾克孜人》以外,大部分屬於高原雄鷹——塔吉克人

他們的祖先是古波斯人,原來居住在河中地區

後來遭到突厥部落的入侵,一部分塔吉克人逃離突厥人的魔爪,遷往苦寒的興都庫什山區和帕米爾高原,以遊牧為生,被後世稱為『高山塔吉克』。

高山塔吉克金發碧眼,屬於比較純正的歐羅巴人種,在語言上屬於東伊朗語支

而留在河中地區的塔吉克人被稱為『平原塔吉克』,主要從事農耕和商貿,後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被突厥化。

隨著蒙古的興起,烏茲別克人逐漸把平原塔吉克擠出了河中地區。

平原塔吉克不得不遷往更靠南邊的山地和平原交界地區,那裡土地貧瘠,平原塔吉克逐漸被邊緣化,淪為弱勢民族。

平原塔吉克的語言和波斯語是同一種語言,屬於伊朗語族西支

他們和高原塔吉克的語言不能互通,歐羅巴血統也沒有高山塔吉克純正,因此可以把這兩個塔吉克看成是使用同一個名稱的兩個民族。

如今在中亞,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數達到880萬,塔吉克斯坦達到640萬,烏茲別克斯坦也超過了100萬,巴基斯坦和伊朗也有一定數量的塔吉克人。

而中國的塔吉克族僅僅分佈在塔什庫爾幹,大約有5萬多人,大部分屬於高山塔吉克。

1759年,清軍追剿大小和卓,一直追到帕米爾高原。

將軍兆惠令總兵楊寧負責招撫沙爾呼勒《色勒庫爾》等處。

據報告,沙爾呼勒原有塔吉克族居民五百戶,每年向葉爾羌交納金五十兩,作為賦稅。

當地頭目穆拉特伯克將全區戶口田畝呈報清政府備案。

大小和卓平定後,清廷在塔吉克族聚居區建立了色勒庫爾回莊,設五品阿奇木伯克一員,管理地方民政。

以回莊為分界線,以北是佈魯特人分佈的地區,仍為西佈魯特色勒庫爾部的遊牧地。

色勒庫爾回莊建立後,加強了塔吉克族地區同中央以及南疆各城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帕米爾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的發展,對鞏固祖國的西部邊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04結束語

整個帕米爾歸屬大清,是大清帝國文治武功的具體體現。

隨著大清的衰落,外帕米爾地區的小強浩罕也把手伸向了這裡,造成外西北和南疆地區的一系列危機。

後來,張格爾叛亂、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侵占伊犁等等事件,讓清廷應接不暇,清朝勢力在邊疆一退再退,最終失去了包括絕大部分帕米爾高原在內的整個外西北地區。

1890年間,英俄染指新疆,英國取得瓦罕帕米爾,俄國取得帕米爾北部。

1883年俄國又搶占一大塊帕米爾土地。

1892年,俄國又出兵強行占領薩雷闊勒嶺西部2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

歷史已成過往。

1960年,中國與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劃定中阿邊界,承認放棄瓦罕帕米爾。

2011年,隨著中塔新劃定國界交接,1158平方公裡國土回歸,帕米爾領土爭議已不復存在。

如今,原來的帕米爾『八帕』,隻有郎庫裡帕米爾的一部分和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屬於中國,其他的帕米爾都已失去。

相傳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最後一支清軍路過伊西洱庫爾淖爾湖畔時,見到了乾隆帝所書的戰功碑,隻能含恨撤離,眾將士無不掩面流涕……《未完待續》

文/來源於師說123,敬請大家點贊、收藏、分享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