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講孝子的故事。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就有『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之說。
還有,喜歡看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在中國幾千年漫長的古代史上,連皇帝們也多以『孝』字來命名,比如劉徹被叫作漢孝武帝、他的爺爺被呼為孝文帝,老爸被稱為孝景帝,等等。
其中原因也簡單,千百年來皇帝輪流做,後浪往往以造反的形式狠心打翻前浪,所以很難標榜自己是忠,隻好用孝來號召天下,甚至全然不顧自己是『坑爹』後上位的,而且古代社會不像現代有養老金,民眾為朝廷服務一輩子後,不用皇帝操心養老,轉而讓後代用孝心埋單,實在大有妙處。
回到正題。
話說東晉人陳遺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有個癖好,喜歡吃鍋底的焦飯。
陳遺在吳郡當主簿《掌管文書》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後,都把鍋底的焦飯收藏好,回家後給母親吃。
有一天,起義軍首領孫恩侵略吳郡,內史袁府君立刻帶兵征討。
由於事發倉促,此時陳遺已經聚斂了好幾鬥的焦飯,還沒有來得及帶回家,於是帶著上了戰場。
官兵和義軍在滬瀆開展,結果官兵戰敗,軍人潰散,逃進山澤中,很多人因此餓死。
而陳遺由於帶著焦飯,僥幸活了下來。
當時的人都說這是對陳遺孝順的報答。
補充一點,孫恩,今山東臨沂人,漢族。
東晉時期五鬥米道士《教主》,公元399年,起兵反叛東晉,成為義軍首領,失敗後跳海自殺。
有意思的是,別看孫恩是造反派,但是很有文化,其作品有《孫恩集》五卷,據說到隋唐時仍存於世,現已亡佚。
而且,由於孫恩占據海島《舟山群島》叛亂,無形中成為了『中原海寇之始』,並為後世海盜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成為海盜的『祖師爺』。
孫恩泉下有知,不知道高興還是悲哀。
接下來,再講一個關於孝的故事。
話說一個叫吳道助的和弟弟吳附子兄弟住在丹陽郡官署時,母親去世,兩人非常悲傷,一有吊唁的上門,便頓足號哭,悲慟欲絕,聞者落淚。
此時一個叫韓康伯的任丹陽尹,母親殷氏跟著住在官署中。
老太太心善,每逢聽到二人的哭聲,也禁不住悲傷,於是對兒子說:『以後你如果當了選官《吏部尚書》,一定要妥善照顧這兩人』於是,韓康伯就和兄弟二人成了好朋友。
後來,韓康伯果然當了選官,此時大哥吳道助已經去世,弟弟吳附子在韓康伯的幫助下成了顯貴的高官。
國學經典欣賞: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
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於滬瀆,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