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轡』這篇中,孔子以駕車比喻治國,說『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故以『執轡』作為篇名。
【『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
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
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矣。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善禦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裡。
善禦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化治。
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之。
不能禦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禦馬,棄其銜勒,而專用箠策,其不可制也必矣。
夫無銜勒而用箠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辟,民必流,國必亡。
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所法修;民無所法修,則迷惑失道。
’』】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是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以孝友著稱,和顏淵以德行並稱。
『費宰』,『費』在山東省臨沂市的費縣。
『宰』,地方的行政長官,就是縣宰,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閔子騫在費地任行政長官時,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
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
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矣。
’』 『銜勒』,馬嚼口和馬籠頭,借指道德禮法。
『轡』,馬轡,也就是馬韁繩。
『策』,馬鞭、馬箠,『箠』、『策』都是馬鞭的意思。
孔子說:『治國要用道德和禮法』 『法』是禮法,治國的常理常法,和現在所說的法還有所不同。
『道德和禮法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就好比駕馬要用嚼口和籠頭,如果把國君比作駕馭馬的人,那官吏就是韁繩,刑罰就是馬鞭。
所以國君治理政事,只要掌握好韁繩和馬鞭就可以了』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
’』 閔子騫又問:『請問古人是如何執政的?
』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 『內史』,古代的職官名,周禮春官之屬,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法。
孔子說:『古代天子以內史作為自己執政的左右手,以道德和禮法作為嚼子和籠頭,以百官作為韁繩,以刑罰作為鞭子,以百姓作為馬匹,所以統治天下數百年也不失去江山』這都是做比喻,用駕馬車來比喻治國。
『善禦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裡。
善禦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化治。
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之』
『一其德法』,『一』,『同』的意思,也就是統一。
『兆民懷之』,『懷』就是『歸』的意思。
善於駕馭馬匹的人,為馬戴好嚼子和籠頭,備齊韁繩和馬鞭,均衡地使用馬力,使馬齊心一勁,所以口不用出聲,馬也會應韁繩而動,不用揚鞭就能使馬跑到千裡之外。
善於治理百姓的君王,統一道德和禮法規范,端正百官的言行,協調均衡地使用民力,使百姓和合安寧。
所以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會順從,不用刑罰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
因此,天地認為他有德,他的德行可以感通天地,天下百姓紛紛歸附。
也就是說,如果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他推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就可以達到不用刑罰而天下大治,就是刑措不用。
像駕馬車的人,雖然準備了馬鞭,但是馬鞭也可以不使用,就可以使馬跑到千裡之外。
『不能禦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禦馬,棄其銜勒,而專用箠策,其不可制也必矣。
夫無銜勒而用箠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辟,民必流,國必亡。
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所法修;民無所法修,則迷惑失道』
『辟』也是『刑』的意思。
『箠策』,馬鞭子。
不會治理百姓的君王,拋棄道德和禮法,專用刑罰懲治,這好比駕馭馬時,拋棄嚼子和籠頭,專用鞭子鞭打一樣,這樣一來,馬車失控是必然的。
駕馭馬匹,若沒有嚼子和籠頭而專用鞭子鞭打,馬必然會受傷,車也必然會毀壞。
治理百姓不用道德和禮法而專用刑罰,百姓必然流失,國家必然滅亡。
凡是治理國家而沒有道德和禮法規范,則百姓沒有效仿和學習的法度,百姓沒有修習的法度依據,就會迷惑而偏離正道。
古人治國,首先要統一道德教化。
用什麼來教百姓?
就是五常、五倫、四維、八德。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五種倫常大道。
五常:仁、義、禮、智、信。
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孫中山先生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用這些來教導百姓,百姓就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榮、什麼是恥,就知道怎樣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