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誓』這篇中有子貢向孔子請教『賜倦於學,困於道矣,願息而事君』,所以以『困誓』作為篇名。
【『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而反任之。
史魚驟諫,公不從。
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公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
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禮矣。
吾死,汝置屍牖下,於我畢矣。
’其子從之。
靈公吊焉,怪而問之,其子以其父言告公。
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
’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
孔子聞之曰:‘古之烈諫者,死則已矣。
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忠感其君者也。
可不謂直乎。
’』】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而反任之。
史魚驟諫,公不從』蘧伯玉,春秋時期魏國的賢大夫,因為賢德聞名諸侯,他的『恥獨為君子』被千古傳誦,被歷代尊奉為『君子典范』。
在《了凡四訓》中也記載,蘧伯玉在二十歲的時候就知道每天反省改過。
這樣每一年認真反省,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知道四十九歲所犯的過失。
也就是說,他改過反省三十多年,他知道自己身上還有過失沒有改進。
彌子瑕,是衛國很善於諂媚的大夫。
史魚,也稱史鰍,字子魚,名佗,在衛靈公時任祝史,負責祭祀,所以也稱為祝佗。
『驟諫』,屢次進諫。
衛國的蘧伯玉很賢能,但靈公卻不任用他。
彌子瑕不賢德反而被任用,史魚為此多次進諫,但靈公不聽。
『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公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
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禮矣。
吾死,汝置屍牖下,於我畢矣。
’』
卒,指大夫過世。
根據《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古人非常講究禮,對於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都有不同的稱呼。
史魚病重,臨終前囑咐他的兒子說:『我在朝廷沒有使蘧伯玉入朝為官,也沒能讓彌子瑕被罷免,這是我作為大臣卻不能匡正國君。
活著不能匡正國君,死後就不能用正常的禮儀來安葬。
我死後,你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下,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其子從之。
靈公吊焉,怪而問之,其子以其父言告公。
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
’』他的兒子按照他的囑咐辦了。
衛靈公前來吊唁史魚的時候,對此感到很奇怪,並且問他原因。
史魚的兒子就把父親的話告訴了靈公。
靈公大驚失色,說:『這是我的過錯啊』
『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 『殯於客位』,根據《禮記·坊記》中記載,孔子說:『喪禮每加以遠。
浴於中溜,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
所以示遠也。
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偝也』在舉行葬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著死者離家更加遙遠。
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著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內舉行小斂,在阼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殯,遷柩於家廟之中進行祖祭,最後葬於墓穴,藉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越來越遠。
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吊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
這些古禮都要求得很嚴格,也很具體,都有教育的意義。
『殯於客位』就是停殯在西階。
於是下令將史魚的靈柩停放在西階,就是按正常的禮儀來停放。
並且馬上進用蘧伯玉,罷免了彌子瑕並疏遠他。
孔子聞之曰:‘古之烈諫者,死則已矣。
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忠感其君者也。
可不謂直乎。
’』孔子聽到這件事之後說:『古代特別敢於進諫的人到死也就罷了,沒有像史魚這樣死後還要借屍體來進諫,以忠誠感動他的國君。
這樣的人難道還不能稱為正直嗎?
』
古代治國,不像今天這樣資訊發達,要保證下情上達,使上面的君主充分了解民情,這樣制度政策才不會出現偏頗。
所以,古人特別強調犯顏直諫是忠臣的職責,並對這樣的人特別重視。
像史魚這樣的忠臣,即使都快死了,還想方設法地用屍體去勸諫。
因為他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君主不犯過失,也是為了盡到自己臣子的職責。
最後史魚終於感動國君,使國君采納自己的建議。
在《群書治要·後漢書》中記載:『昔者晉平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
’』從前,晉平公問叔向說:『國家的禍患最大的是什麼?
』對曰:『大臣重祿不極諫,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叔向說:『大臣重視祿位而不願力諫,小臣怕獲罪而不敢說話,下情不能上達,這是國家最大的禍患』為了保證下情上達,開明的君主也特別鼓勵臣子勸諫。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系在《群書治要·蔣子萬機論》中被比喻為頭腦和手足的關系:『夫君王之治,必須賢佐,然後為泰,故君稱元首,臣為股肱。
譬之一體相須而行也』君王治理國家,必須有賢德的人輔佐才能安泰。
因此,君主被喻為頭腦,臣子被稱為四肢,就像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
他們彼此相互需要、相互協調,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
《群書治要·漢書五》:『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所以,古代君主對於臣下,可以說是極盡禮義;臣下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