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有一件防身利器,誰敢私藏,就會被判定謀反誅滅九族。《網路歷史》

在古裝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將士們身穿盔甲全副武裝手執長矛威風凜凜嚴陣以待的浩大場面,但是,好笑的是,很多人認為:一旦開戰,敵人的利劍就會輕易的刺穿這些看起來十分厚重的盔甲,就像刺穿豆腐一樣不費吹灰之力,直插心臟,別說防利刃,連敵人的拳腳都防范不住。

那麼,真實的情況果真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古代盔甲的保護功能十分強大,甚至,強大到朝廷明令禁止百姓私藏盔甲,一經發現即刻處死,這就像現在國家禁止帶槍一樣。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鎧甲。

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

在中國古代,雙方對戰,哪一方擁有的盔甲數量多,做工好,就能夠更好的掌握戰爭的主導權。

因為在那個科學技術不那麼發達的時期,沒有炮彈手槍,弓箭就是最有殺傷力的作戰武器。

一般情況下,士兵一旦中箭,即使沒有當場殞命,也會因為傷口感染變成殘廢甚至死亡。

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聰明的人類便發明了能夠抵禦弓箭侵襲的盔甲,從而,保證將士在中箭的情況下能夠繼續作戰,同時,最大程度的減少傷亡人數。

像是在隋唐時期,李世民和竇建德交手之時,派遣了三千多個騎兵去有十二萬大軍的敵營搞突襲。

這些騎兵個個身披做工精良的盔甲,在敵方大軍的利箭如雨點般落下之時,仍然叫囂著往前沖,有些士兵已經身中數箭還在堅持戰鬥,絲毫沒有要倒下的意思。

面對如此強大堅韌的對手,敵人有些吃不消了,沒多久就吃了敗仗,竇建德也成了俘虜。

可以說,要是這些將士沒有身著重甲,面對十幾萬大軍,恐怕早就被撕成碎片了。

除了李世民,鄭成功也組建了一支作戰能力強大所向披靡的『鐵人軍』,這支軍隊裡將士身披重甲,不僅可以擋住弓箭,還可以抵擋住敵人的火繩槍。

這裡,有一個叫做甘輝的將軍,身著重達十斤的盔甲和八旗軍對戰,『鐵人軍』節節敗退,他讓將士們先走,留他斷後。

之後,敵方軍隊的弓箭一刻不停的射向他,遠遠看去,他就像一隻渾身長滿了刺的巨型刺蝟,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甘將軍一點事兒都沒有,依舊揮舞著長矛,奮勇殺敵,手刃敵軍數百人,直到沒有力氣被抓。

抵禦弓箭是小意思,防火槍才是真的牛。

據說,當年鄭成功帶軍攻打臺灣,和荷蘭人兵戎相見,對方使用火槍都沒有射穿重甲。

可見,盔甲的保護功能之強大到令人咂舌,在那個大范圍使用冷兵器的作戰的年代裡,擁有足夠多的盔甲就會有更大的勝算。

盔甲,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但是,也有人也會說,穿那麼重的盔甲行軍打仗不是很不方便嗎?

如果,不穿盔甲或者穿輕甲的話能夠跑得更快,身手也會更敏捷,並且,秦始皇手下的將士都是穿輕甲作戰,一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蒙古騎兵沒有穿重甲也把歐洲軍隊打得落荒而逃。

這樣說來好像也挺有道理的,但是,有此言論之人不知道的是,秦兵打天下之時,輕甲軍隊並不是中堅力量,主戰場的主力軍是身著鎧甲的重甲軍。

當這些重甲兵攻破敵人防線之後輕甲銳兵才會蜂擁而上,給敵人致命一擊,取得最終的勝利,如果讓這些輕甲軍打頭陣,估計會輸得徹徹底底。

對於騎士來說,盔甲是一項非常昂貴的負擔,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裝備,其侍從也須全副武裝。

一個地位重要的領主必須為眾多的騎士提供盔甲,當然,蒙古大軍也是如此,他們的確有很多的輕甲騎兵,但是,重甲軍隊也占了其軍隊的五分之二。

所以,真正制約敵人還是身披重甲,能夠近身肉搏且十分彪悍的重騎軍。

盔甲的作用如此強大,如果不穿的話會怎樣?

舉個例子,明朝軍隊和瓦刺軍隊交手之時被對方的重騎軍團團圍住,進退兩難。

面對數量龐大的明軍,瓦賴軍隊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如此僵持不下也不是辦法,瓦賴將軍便說:有願意脫下鎧甲之人,便饒他不死。

明朝士兵便脫下了鎧甲,瓦賴人見狀,立馬卯足了勁砍殺明軍,最終死傷無數。

另外,明軍和後金對戰之時,將軍杜松十分傲氣,不把金人當回事,覺得動動小指頭就可以打得他們跪地求饒,所以,堅持不穿盔甲上路。

後來,遇到埋伏,被弓箭掃射,當場斃命,如果他穿了盔甲,是不是就不會這般悲慘了。

盔甲的威力如此巨大,所有歷代統治者都將不允許百姓私藏盔甲,如有不從者,和謀逆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