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78字 | 閱讀需10分鐘
22年前的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歷史學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胡繩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今天,讓我們分享一篇對胡繩先生的著作——《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讀後感。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一書,是迄今為止中共黨史領域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曾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共黨史研究產生過重大影響。
該書作者胡繩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中共黨史學界的泰鬥級人物,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人民出版社社長、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等重要領導職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幾代黨史研究者的思想。
胡繩先生1918年出生,高中時正逢『九一八』事變爆發,深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尋找救國道路的他開始接觸馬列著作和中共地下黨的出版物,1938年他在武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投身入黨的文化教育和統一戰線工作。
胡繩先生的人生軌跡正是近代知識青年在追求民族復興的歷程中尋找正確道路、樹立偉大理想的真實寫照,他的著作亦強烈體現了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摯愛和堅守。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一書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英勇鬥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主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
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鬥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鬥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這一『人民史觀』,恰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體現,跳出了傳統史觀『帝王將相』的書寫模式,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史研究的發展。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國處於封建社會,其基本特征主要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優勢,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為正統。
而這些都導致了經濟發展的滯後,思想文化的沉悶,各級政府的腐敗,為後來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了導火索。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五口通商和買辦階級的產生以及租界的出現。
到了太平天國的興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飾』過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號召農民起義,拜上帝會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洪秀全等人建立的新政權,仍然沒有跳出傳統社會的周期往復,尤其沒有改變廣大勞動人民所處的地位和境遇。
在作者看來,太平天國的城市政策有其致命的弱點,它所設計的整個社會由廢除剝削制度的自給自足的農村組成的方案,很明顯的不過是一個不能實現的空想。
《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來的社會制度事實上從未真正實行過,也不可能真正實行。
由此可見,太平天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傳統農民把無組織性、無紀律性、流寇主義、單純破壞性這些壞東西帶進了農民革命隊伍,阻礙了革命的最終勝利,從而證明了傳統模式的農民運動在近代社會無法拯救中國。
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王朝,建立亞洲領先的共和政體。
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
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滅亡,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
但辛亥革命是一場未竟的革命,沒有喚起廣大人民的革命熱情與投入,亦是沒有解決帝制瓦解後中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
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尤為不幸的是,最終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等封建軍閥勢力所竊取,中國社會貧窮而松散的狀態沒有得到改變,民族復興需要新的道路指引。
正如作者所說:『近代中國在20世紀初處於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民主革命實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這是諸多歷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生了在本質上有別於過去八十餘年的一切革命運動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一批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始終站在鬥爭的前列,成為運動的指導力量,五四運動因而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從此誕生了,當民族復興有了先進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
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
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鬥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鬥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
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隻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
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
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胡繩先生的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著力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這麼多次的革命最終都悲壯地以失敗告終,中國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裡苦苦地掙紮,救國之路該怎麼走?
強國之路又該如何?
這是每個國人都應該深思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得出的結論是:隻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革命才能勝利;隻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
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中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鬥,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原標題:《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讀〈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