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開始長征:渡大渡河前後‖蔡長風。《網路歷史》

開始長征之三

渡大渡河前後

蔡長風

渡過了金沙江,紅軍跳出了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這是黨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英明領導,在我生平記憶中是永遠難以忘懷的。

紅軍渡過金沙江,翻過『火焰山』《異常炎熱,一塊銀元買一杯涼水,涼水貴如油》,經會理、德昌、西昌、向越嶲、冕寧前進。

我團隨大部隊沿安寧河北上。

一天,部隊剛進入宿營地,徐林、肖元禮同志對我說:『前面很快要到彝族區了,那裡交通閉塞,語言不通。

這些彝民長期受漢族軍閥、官僚欺壓剝削,民族成見很深,經常發生械鬥、燒房子、搶牲口,甚至傷害人命』上級要我們在進入彝民區前抓緊籌足糧款和給養。

進入彝民區後,要嚴格遵守黨的民族政策,不準籌糧籌款。

《巧渡金沙江》,套色木刻,袁吉中 作 1961年《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按照上級指示,當晚我們召集全團籌糧、籌款人員開會,進行分工、佈置,分頭行動,保證在部隊進入彝民區前,為部隊籌足糧款和給養。

安寧河是兩側高山間的一條小谷,河兩岸樹木繁茂,田疇阡陌,村莊不少,一派殷富景象,有『西昌壩子』之稱,這就為我們籌糧籌款帶來了方便。

幾天時間,我們為部隊籌措了七天的口糧,還為每人準備了一斤炒米,三雙草鞋,為通過彝民區做好了準備。

在進入彝民區前,途經冕寧。

這是一座多民族雜居的小城。

進入縣城後,見滿街懸掛著紅旗,到處貼著紅、綠標語,寫著『紅軍萬歲』『擁護共產黨』等口號。

街兩旁擠滿了老百姓,有的向我們拱手作揖,有的點頭歡迎說『長官先生辛苦了』有的說:『倮倮區紅軍先生壟了』《意思是紅軍已進入倮倮區》有的指著戰士肩上的機關槍說:『這是炮、大炮』有的說:『紅軍先生遠在貴州,近在瀘沽,公買公賣,打富濟貧,保護幹人《窮人》,我們不怕』還有的高喊:『歡迎紅軍先生!』回憶我們大約有半年時間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了。

群眾對紅軍雖然不甚了解,卻都親熱無比,大家心裡覺得豁亮多了。

冕寧縣紅軍廣場紅軍將領塑像《潘認若 攝,圖片來源:四川方志圖庫》

部隊離開面冕寧城,前進二十餘裡,已接近大涼山區。

大涼山是彝民集居的地方,當地人稱為『倮倮區』。

為順利通過彝民區,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漢民,想請他當向導。

這個漢民一聽說要他帶路,嚇得跪在地上磕頭求饒,無論如何也不肯。

正在這時,我看到前面部隊放回的幾個向導,大都是赤身裸體,隻有一人下身圍著一塊破佈,邊走邊禱告:『九死一生,謝天謝地』我這才明白漢人不願當向導的原因。

據說,四川軍閥曾派兵進剿大涼山彝民區,結果是進山容易出山難,凡進山的全被彝民消滅了。

當年劉伯承、小葉丹等人彝海結盟處《鄧涵予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進了大涼山,山高林密,野草叢生,道嶇路狹,鋪滿積腐落葉。

天陰沉沉地下著牛毛細雨,路滑難行。

不見耕地,也沒有人影,好像進了原始森林,陰森可怕。

部隊繼續前進,發現成群結隊的彝民在山間樹林中出沒吶喊,扛著土槍土炮,有的手持長矛大刀,騎著光背馬,揮舞著砍刀,橫穿道路,左右往來。

一會兒竄行部隊前頭,一會兒跳到隊伍後頭,阻攔騷擾。

為防止沖突,團部命令部隊不要亂說話,不準糾纏,縮短距離快速前進。

黃昏前,部隊提前到達宿營地。

這是一個隻有幾戶人家的彝民村,村裡人躲到山裡去了。

天下著雨,全團近千人擠坐在十幾間破房子裡過夜。

夜裡,一匹戰馬受驚,踢壞了彝民的鍋灶。

我們當即賠了錢,連做飯燒的柴都付了款。

次日,團部傳來消息說,總部首長劉伯承同志做通了彝族首領的工作,部隊可順利通過彝民區了。

我們聽了非常高興,提著的心開始放下了。

過了彝民區,在蒙蒙細雨、天黑路滑的黎明前,出了大涼山,來到大渡河安順場,配合紅四團飛奪瀘定橋。

然後經天全、寶興、大蹺磧,做翻越夾金山的準備。

位於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場景《黃剛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在冕寧就聽說倮倮區古跡故事多:唐三藏的曬經關,諸葛亮的孔明寨,孟獲的京城、啞泉,石達開失敗後哭泣的地方等等。

此外,還聽到有關大渡河的傳說:大渡河礁石多、流速大,河水湍急,漩渦一個吞沒一個,浪花一個淹沒一個,渡河難!現親眼看見,烏江、金沙江都不及這裡驚險壯觀。

團領導動員:先頭部隊英勇的十七勇士是從這裡駕著小船搶渡過河的,他們迎著急浪、波濤、漩渦、礁石前進,還迎著對岸守敵的炮火、槍彈,表現出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不怕犧牲的革命氣概。

我們團也要在此渡河,配合大部隊的行動。

由於河水流速大,水急浪高,河床礁石多,不能直線橫渡,必須把渡船逆水拉上一裡左右,再由有經驗的船工看準水勢,放開渡船,順水推船漂流到彼岸。

全團人員安全渡河後,輜重大減,牲口也丟失了。

石棉縣紅軍強渡大渡河渡口《蓬州閑士 攝,圖片來源:四川方志圖庫》

部隊渡河後,以營為單位沿河岸前進。

我們團是右翼前衛,策應第二師四團奪取瀘定鐵索橋任務。

四團主力作為左翼前衛不渡河。

兩個團一在東岸、一在西岸夾河而上,風雨無阻,晝夜急行軍。

沿途不做飯、不燒水、吃炒米充饑,喝涼水止渴,一心要奪瀘定橋。

自安順場至瀘定橋全程三百裡,道路蜿蜒曲折,山嶇崖陡,多處險關隘口,不破隘斬關,別無路可走。

前衛部隊在猛虎崗消滅守敵兩個排,順河疾進。

這裡常是雨天、霧天,半山腰、山間有終年不化的積雪,寒氣襲人,與金沙江兩岸的山勢、氣候截然不同。

大渡河水不疲倦的咆哮、翻騰、傾瀉。

是夜,伸手不見五指,閃電雷鳴後,下起傾盆大雨。

我們每人持一根木棍摸索走路。

夜深沉,雷聲、雨聲、河水咆哮聲、寒風呼嘯聲、唏嘩走路聲和『跟上』的口令聲交織在一起,戰士們低著頭,淋著雨,手拉手前進。

沿著大渡河兩岸疾進的部隊,有我軍、有敵人。

四團後面有湘軍,敵人前面有紅軍;敵人是去增援守衛瀘定橋,紅軍是要迅速奪取瀘定橋。

敵我雙方各自有緊急任務,都沿河岸冒雨前進,打著火把行軍。

《紅軍飛奪瀘定橋》油畫 《新華社發,圖片來源:新華網》

愚笨的敵人向我們吹號發問:『河對岸是啥子部隊啊?

』敵人萬萬想不到在他的前面和兩岸,大搖大擺和他們同行的是英勇的紅軍。

敵人糊裡糊塗同紅軍走了幾十裡,我們不僅同敵人搶瀘定橋,也在同敵人搶時間。

紅四團先於我團三十裡占領了瀘定橋。

這是個大勝利。

這不僅是奪橋的勝利,尤其為紅軍執行黨中央北上抗日先遣任務,在川、陜、甘地區活動與進入華北直接對日作戰,創造了條件。

《十三根鐵鏈 扛起一個共和國》 雕塑 《蓬州閑士 攝於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圖片來源:四川方志圖庫》

《本文由海軍少將蔡長風生前撰寫,蔡長風女兒蔡玲供『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及『四川省情網』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