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啥要打甲午戰爭?謀英國認同傍大款,甘心做打手。《網路歷史》

1854年,美國在打開日本的門戶後,逼迫日本簽訂各種不平等協約以來,諸列強也是如法炮制。

在此情況下,日本就希望『脫亞入歐』,讓自身也成為列強。

成為列強自然要一步步地來。

為此,日本提出:希望用開放國內市場、按照西方模式制定日本法律法規、逐步廢除領事裁判權以及放棄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接受『外國審判官制度』制度等。

但這些顯然換不來列強的尊重、認可。

日本需要一場戰爭,讓他們重視自己。

日本傍大款的沖動很強烈:先榜美國,但老美實力不夠,後來看中了英國

日本想獲得發展、尊重,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

以日本的國土范圍、資源情況、技術能力、軍事武器、資金支持看,日本不要說對外入侵,就是自保其實還很難。

所以,日本上下希望盡快成長。

『傍大款』就是一種最好、最快捷、最實用的方式。

與大款在一起,別人就要高看你一眼。

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更何況國家乎!

美國在當時論實力、論國際影響都不行,位在英國、沙俄、法國之後,就是新起的德國、廉頗老矣的西班牙,其國際影響力、軍事實力都要在美國之上。

所以,日本把目光放到了英國身上。

但當時,英國在亞洲已經有了印度作為大陸的基地。

在亞洲的重要國家主要有奧斯曼帝國、中國、印度,中國和日本都是東亞大國,而自1840年以來,在經濟、政治上最大的利益源就是中國,因此,英國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更傾向於中國。

在此情況下,日本就需要向英國做出一種表現:我們成為朋友、盟友吧,我比中國更有用!

某種程度上,甲午戰爭其實更是一種日本希望走出東亞,贏得世界第一強國認可,兩國結盟更利於日本快速發展的『表現』戰!

英國和日本快速結盟的關鍵是沙俄

英國在當時的19世紀的世界,雖然是世界第一強國,但不是『唯一』。

論實力,沙俄、法國、德國都能有與之一拼。

在當時,沙俄是英國世界范圍內的第一強敵;德國是發展最迅猛的國家;法國則與英國競爭最久遠,可正是因為久遠,雙方互相知道對方的根底,制度又比較接近、交往又比較親密,所以,英國和法國雖然是一種競合關系。

英國從南向北,以印度次大陸北上;沙俄占據中亞向南在中國新疆相遇;英國自東南亞北上,沙俄則從強占的中國外東北南下,覬覦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

在亞洲,兩強在1880年代就已經在鏖戰,晚清政府一方面在對外交往上、經濟和政治上與英國關系親密;一方面又聯絡沙俄政權。

所以,英國對清廷的並不滿意。

英國其實更需要的是打手!

最終,英國政府面對沙俄和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特別是朝鮮半島的勢力爭奪日趨激烈,英國政府選擇了日本。

甲午戰敗的原因很多,我方在外交語言上輸給日本,讓英國覺得與日本打交道更順暢

因為需要表現,因為歷史夙願,因為要成為列強,中日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

但為了向世界表明,日本已經學會了『如何成為列強』的方式——顛倒黑白的侵略。

所以,我們更值得做你們的朋友。

在日本精心打造下,甲午戰爭中的清政府,被打造成朝鮮半島奔向文明世界的障礙,日本則作為『解放者』從中國的宗主國『魔掌』中解救出來。

我方從上到下對這種輿論戰卻毫無感覺。

以『高升』號事件為例,我方竟然沒能借此塑造『輿論』攻勢,讓日本反而成為『光明』的一方。

中國自認為有理,秉持著『公道自在人心』的理念,懶得與日本搞這些花樣。

例如擊沉『高升號』事件,中國駐英國公使龔朝媛告知李鴻章,應該利用此事扭轉輿論不利的狀況。

但李鴻章、清廷對此並不理睬,隻是坐等英國因為『高升』號事件中英國船隻被擊沉而肯定會對日本興師問罪,那時中國就可以『不戰而勝』的想當然。

李鴻章空談自己懂西方、懂國際法,與敵舌戰似乎西方門清,但在關鍵問題上卻對此毫無知覺。

結果,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韋斯特萊克在8月3日的《泰晤士報》上公開為日本辯護,從『國際法』角度說日本並非違法者。

結果,我方輿論越來越被動。

日本要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已經成為文明國家,已經脫離落後的亞洲而成為歐洲的一員』。

日本首先聘請美國記者幫助公關,例如《東京時報》《英文版》編輯美國人豪斯。

在甲午戰爭中,美國和日本關系緊密,畢竟首先入侵日本的就是美國。

因此,日本首先把輿論打造的目光放在美國人身上。

經過努力,美國媒體對日本贊揚性論調更多些。

例如,1894年7月24日,美國的《舊金山考察家報》就說『文明世界的同情心將與日本同在。

他是遠東地區最為積極進取的國家,而中國則是一個腐朽落後的野蠻過度,把更多的美好祝願送給日本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日本廣受喜愛,而中國則備受憎惡』

同時,日本通過駐英法的大使買通了西方大報並對17名外國隨軍記者《英國8人、美國5人、法國4人》進行公關。

同時,日本派出大量『從軍記者』,從鼓舞己方士氣、宣傳己方人道等角度拍攝照片、寫新聞報道。

同時,日本間諜化妝成中國各行各業的人,以中國人的身份、少數民族身份,挑撥中國國內各民族的民族關系。

比如在西北有的人就專門去少數民族地方以漢人的身份去挑事;或者以漢人的身份發放寫文章或散發傳單,說是我們來幫助你們推翻韃靼人統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綜上所述,甲午戰爭可以從多方面探討我們的不足,劣於進行輿論戰就是老大難問題。

在國際舞臺上,如果不能獲得輿論戰勝利,問題其實是非常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