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朔年間《前128年》的一天。
漢武帝的朝堂上掀起一場大辯論,辯論的主題是一個叫郭解的囚犯該不該被判死刑。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贊成死刑的論據主要是:郭解明明是個小老百姓,卻總是幹些普通老百姓不該幹的事。
而且他玩弄權術,常常因為小事就殺人。
最近幾起兇殺案雖然不是他做的,但都因他而起,這是大逆無道!
反對死刑的一方是非常嚴格的法理派:郭解年少時候因為小事就殺人,但後來大赦天下,罪過應當一筆勾銷了。
最近幾起兇殺案既然不是他所為,有什麼理由殺他?
郭解到底是何人呢?
02
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郭解,河內郡軹縣人,他爹是個混社會的,很早就被人殺了。
沒了爹的小郭解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問題少年。
而且是個大問題。
他兇惡殘暴,心狠手辣。
最大的愛好,就是殺人!
有人看了他一眼,殺!
有人長得比他帥,殺!
有人說話聲音太大,殺!
總之,都是因為一些小事惹了郭解不高興而被殺的。
死在郭解手上的人,很多。
除了刑事犯罪,郭解還有經濟問題:造假錢。
還有道德問題:盜挖人墳墓。
他還在家裡聚集了很多不法分子,這些人在郭解的帶領下打家劫舍,無惡不作。
就是一個黑社會頭目。
03
日子一天天過去,少年也一天天長大。
一天,郭解突然頓悟了。
他常常在深夜反思自己年少時犯下的滔天大罪。
他所謂的講義氣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小弟。
成年後的郭解樂善好施,做了好事不留名。
開始變得低調。
總之,以前那個隻知道打打殺殺的毛頭小夥,真正成了一名教父級大哥。
黑白通吃。
在當地,人人都得給幾分面子。
但這個面子有一天被捅破了。
04
事情出在郭解的外甥身上。
身為郭老大的近親,這個外甥平時在當地也是橫行慣了。
有一天,他和人喝酒。
對方不勝酒力,表示不能再喝了。
不喝?
是不給我面子嗎?
兩個人都喝到一定程度了,加上郭外甥咄咄逼人,被勸酒的人腦袋一熱:老子說不喝就不喝了,你TM怎麼這麼多屁話!
郭外甥愣了一下,明顯沒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對他這樣說話。
還沒愣完,覺得肚子疼了,低頭一看,一把尖刀插到自己肚子裡。
再抬頭一看,被勸酒的那哥們已經跑遠了。
郭外甥就這樣掛了。
《勸酒要適可而止。》
郭外甥死了,郭外甥的媽媽把兒子屍體停在道路中間,對郭解大哭大鬧:你還號稱軹縣老大,你親外甥都被人捅死了……
郭解沒有說什麼,手下一眾積極的小弟已經下發了江湖海捕令。
很快,兇手就自投羅網了。
畢竟,郭解的勢力太大,與其被抓出來,不如自首,爭取個寬大處理。
郭解果然給了他寬大處理:事情我都知道了,不是你的錯。
我外甥死了活該。
你回家吧,以後老老實實做個好人!
眾人驚呆了!
兇手更是掉了下巴!
當地的小青年們聽說郭解如此大度,更是紛紛跑來投靠他。
郭解的名聲很快由軹縣傳遍整個漢帝國,很多地方解決不了的江湖恩怨,都請他來出面解決。
05
這一次,出事的是大都市洛陽。
有兩個大的江湖幫派發生了矛盾,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準備火拼。
洛陽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聽說後,紛紛出來調停。
但兩個幫派積怨太深,根本沒有調停的意思。
洛陽當地的大哥們罩不住,有人便想到了天下聞名的郭解。
於是郭解到了洛陽,晚上約了兩個幫派的大哥一起坐坐。
憑借郭解的名頭,其實也不用說什麼,兩個幫派的大哥不敢再提火拼的事情了。
三人舉杯言歡,成了兄弟。
大功告成,郭解抬屁股剛要走,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又坐了下來。
很鄭重地對洛陽兩位大哥說:
『之前洛陽那麼多大哥給你們調解都沒成功,我郭解來了,你們給我面子。
這事傳出去,那些大哥會很沒有面子。
這樣吧,你們還是對外宣稱要打,等那些當地大哥再來調停的時候,你們再宣佈和解!這件事情就不要外傳了!』
雖然郭解叮囑不要外傳,但這等大哥軼事,很快傳播開來,更多人仰慕郭解,想跟著他混。
很快,郭解家沒有那麼大的經濟實力養著來投奔的眾多小弟了。
當地的富豪和百姓聽說後,竟然紛紛慷慨解囊,出資出物,幫著郭解壯大勢力。
就在郭解勢力越來越膨脹的時候,他的命運隨著一道移民政策而改變了。
06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漢武帝獻了一條建議:
『茂陵初立,天下豪傑,並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可謂不誅而害除』。
漢武帝很快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遷徙一批人到茂陵。
遷徙哪些人呢?
兩個標準:
一個是家財三百萬以上的,一個是豪傑人士。
很快,各地名單報上來了,軹縣名單裡,郭解的大名赫然在列。
郭解的家財當然不夠三百萬,他是作為當地豪傑人士被報上來的。
誰會希望在當地民間有一個比政府威望還高的團夥存在呢。
郭解政治敏感性還是不夠。
他想走走關系,把自己的名字從遷徙名單中劃掉。
他找到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衛青。
衛青向漢武帝陳述:郭解不是大富翁,也不是豪傑,別讓他去了。
漢武帝何等樣人,當然有自己的判斷:能讓大將軍開口為他求情,看起來不是普通老百姓啊!
於是,衛青的求情失敗。
郭解隻能收拾好鋪蓋卷,搬家到茂陵了。
07
這不是簡單的求情失敗,郭解這個名字,算是在漢武帝那裡掛上號了。
郭解到了茂陵,還算是混得很開。
就在郭解遷到茂陵不久,軹縣發生了一起血案,楊季主的兒子被人砍了腦袋。
就是他把郭解名字報到遷徙名單的。
江湖上風傳,這案子是郭解的侄子做的。
沒過多久,楊季主也被人殺了。
所有的線索都指向郭解,以及他背後龐大的勢力團夥。
郭解雖然人不在軹縣,但他的團夥依然在,而且當地政府依然沒有能力控制。
楊家一看地方不行,於是就跑到長安越級上告。
可還沒到主管部門的門口,楊家人便橫屍長安。
天子腳下,這還了得?
猖狂!
漢武帝感到異常震怒。
又想起郭解曾動用大將軍衛青為他求情,現在又有手底下人這麼賣命為他殺人,下令抓捕郭解。
08
就這樣,郭解開始跑路,就像他少年時代殺人後跑路一樣。
不同的是,這次是漢武帝欽定捉拿的,各地各級官府協同辦案,這給郭解的跑路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官面上,大家如臨大敵抓捕郭解。
但民間,江湖上,確是另一番景象。
郭解所到之處,受到當地百姓熱烈歡迎。
跑到臨晉出關的時候,有一個叫籍少公的人冒著窩藏朝廷重犯的罪名,把郭解送了出去。
二人此前從未謀面也毫無交情,僅僅是籍少公仰慕郭解風范。
後來官府抓到籍少公,逼問他郭解跑到了哪裡,籍少公寧死不招,竟然自殺了!
郭解又逃到太原,太原人民不光沒人去報案,相反家家殺雞宰牛,熱烈歡迎。
09
就算是跑路,郭解也保持著一個大哥的尊嚴,從不隱姓埋名。
所以,官府最終還是抓到了郭解。
押送長安。
人抓到了,但該判什麼罪呢?
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朝堂上掀起郭解罪名大討論。
還沒等討論出個定論,調查組進駐軹縣,調查郭解的犯罪事實,又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
在調查組找人談話的時候,一個郭解的仰慕者極盡美言,把郭解狠狠地誇了一頓。
而一旁的一個儒生聽了很不屑:郭解就是專門做違反勾當的大奸人,可不是你口中的賢人。
禍從口出,當天晚上,這個儒生死於非命。
更恐怖的是,屍體嘴巴裡的舌頭不翼而飛。
漢武帝一看,好嘛,手眼通天啊,必須死!
罪名就是公孫弘所說:
解佈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
當大逆無道。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用6個字寫了事件的結果:
『遂族郭解翁伯』
6個字背後,是整個家族被滅。
郭解的死,也宣告了遊俠黃金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