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搞幣制改革目的是什麼?
最終有沒有成功?
薩沙問答第153集
南京國民政府進行了兩次貨幣改革,意義是不同的。
第一次,是法幣改革。
1935年的法幣改革,對於國家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法幣改革之前,中國實行的是銀本位,也就是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其實西方也是這樣。
在19世紀,西方大部分國家仍然部分使用紙幣,部分使用金屬貨幣。
小說《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要求銀行支付的巨款,一半給法郎鈔票,一半給金幣。
民國時期,中國人也信任大洋。
電影《茶館》中,大兵來茶館敲詐,開口就要現大洋。
不過,銀本位早已過時,不能適應全球金融體系。
因為這個銀本位,中國從清末開始吃了很多虧。
國民政府1928年北伐成功以後,實行貨幣改革,卻仍然保持銀本位。
這主要是南京政府控制的省份有限,不具備發行全國性貨幣改革的條件。
如果擅自廢除銀本位,可能導致軍閥控制區成為國中之國,整個中國無法進行正常的經濟活動。
自然,誰都知道,銀本位是不靠譜的。
1934年,美國為了應付國內的經濟大蕭條,宣佈購買白銀作為國家儲備,總數有13.5億盎司。
隨後,國際白銀價格猛漲。
1933年底紐約銀價尚為每盎司0.3501美元,至1934 年底漲到0.5448美元,一年漲了55.6%,1935年5月甚至達到0.7442美元。
作為全世界第三大銀本位國的中國,立即出現白銀外流現象。
奸商勾結洋人,將大量白銀賣到美國。
而白銀是稀有金屬制作的貨幣,同紙幣是完全不同的,貨幣總量是有限的。
而中國不是產銀國,國內一半的白銀是明代從西班牙人那裡進口來的,根本無法補充。
再說通俗點,中國的白銀運出去多少,國內就少了多少。
而別國的白銀是受政府管制的,除了少數首飾白銀以外基本不在市面上流通,商人無法買到。
但中國的白銀就是貨幣,商人只要有錢,想要買多少白銀都可以,完全合理合法。
於是,1934年中國白銀的流出量約值2.57億元,是1907年的5倍,還有高達1.88億盎司白銀,通過走私賣到國外。
一時間,中國市面上白銀的數量大減,利率暴漲,通貨嚴重收縮,金融系統受到重大沖擊。
很多銀行和錢莊倒閉,金融系統一片混亂。
老百姓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市面上的大洋少了,手上沒有銀元可用。
這種情況下,人民會恐慌性的私藏大洋,同時減少一切非必要的購買行為,以防止手上沒有貨幣可以使用。
於是,全國商業出現嚴重蕭條,沒有人再去隨意購物,經濟嚴重衰退。
這種情況下,改革幣制已經不能再等。
1935年,國民政府規定法幣為國家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元。
由銀本位改為法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元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元一元。
法幣改革是符合現代國家金融體制的改革,意義非常重大。
法幣徹底統一了全國的貨幣,也將通貨發行的控制權落在政府手中。
由此,中國的白銀等硬通貨開始從民間,慢慢集中到政府手上。
法幣還有個立竿見影的作用,國家可以借此控制國家經濟。
隨後的8年抗戰中,中國經濟幾乎崩潰,困難萬分,仍然依靠法幣制度勉強維持。
日本人則用盡方法想要搞垮法幣,隻是沒有成功。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通過大量發行法幣的方式,獲得民間基本的作戰必需物資。
這雖是飲鴆止渴的做法,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也總比當年明朝崇禎皇帝,因國庫沒有銀兩而上吊自殺要好。
抗戰前法幣總發行量不超過14億元,抗戰結束時為5569億元,比戰前增加約400倍。
法幣100元1937年可以買兩頭牛,1938年為一頭牛,1941年為一頭豬,1943年為一隻雞,1945年為一條魚。
法幣貶值很嚴重,終究沒有到崩潰的地步。
戰時窮國出現通貨膨脹,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主要是財政收入遠遠應付不了開支,隻能多印刷貨幣。
以陜甘寧邊區為例,從1940年開始發行自己的邊區幣。
由於邊區的經濟也是非常困難,財政入不敷出,被迫大量發現邊區幣暫時救急。
僅僅1940年下半年發行的邊區幣,就是上半年的十幾倍之多,延安的物價因此也漲了6倍。
到了1941年上半年,陜甘寧邊區物價增幅速度甚至超過國統區。
即便如此,邊區幣的發行也是越來越失控。
到1943年下半年,發行額高達13億,到1945年上半年高達54億。
要知道,陜甘寧邊區人口才100多萬,這種發行額確實非常誇張了。
就物價指數來說,邊區幣的增幅遠超過法幣。
1941年上半年,邊區幣的物價指數從900多猛增到1900多,法幣則是從900多增加到1200多。
下半年邊區幣從1900多猛增到4400多,法幣則從1200多增加到1700多。
由於邊區幣貶值比法幣還要厲害,八路軍經過的很多地區都拒絕使用邊區幣。
自然,無論是邊區幣還是法幣,戰時通貨膨脹都沒什麼了不起。
隨著抗戰停止,軍費縮減,這些通貨膨脹會消失。
國家只要發行新幣,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新中國建立以後,立即發行了新版人民幣,以1比1萬兌換了舊版人民幣。
在這之前,老百姓去百貨商店隨便買點日用品,都要花費上萬元舊幣。
隻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又很快爆發,貨幣穩定也就無從談起。
法幣真正的崩潰,是在1948年,也就是三大戰役慘敗以後。
法幣之所以崩潰,主要是民間老百姓都認為國民政府必然垮臺,法幣必然成為廢紙。
就像日本人在滅亡前強行使用軍票一樣,當時已經沒有老百姓願意接收了。
誰都知道日本人朝不保夕,這種人發行的紙幣同冥幣又有什麼區別,隨時可能一錢不值。
至於金圓券,隻是法幣崩潰時的垂死掙紮而已。
戰爭繼續惡化,一系列戰役陸續失敗,金圓券改革當然不可能成功。
人家說,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一樣得不到。
道理也是一樣,戰場上不能打贏,政權就要垮臺,經濟上也不可能有什麼穩定可言。
站在今天角度來看,金圓券似乎是國民政府垮臺前,借此撈一筆金銀硬通貨幣,以便於垂死掙紮。
再說通俗點,國民政府也不認為金圓券的改革會成功。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