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三川位於藍田西南,其地域范圍涵蓋藍田焦岱、湯峪、史家寨、小寨四個鄉鎮,中心腹地為史家寨鎮。
從根上論,皇甫三川這一美名已被當地百姓傳承千年之久,且人人引以為榮。
在藍田西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皇甫三川的,當地人親切地把皇甫三川昵稱為皇甫川。
皇甫川雪景 陶滸 繪
千年美名有來由
『皇甫三川』之『皇甫』得名於隋代名士皇甫誕。
隋文帝駕崩後,其五子並州總管漢王楊諒起兵謀反。
總管司馬皇甫誕念及戰亂稍息,恐禍起蕭墻,復又殃及百姓,於是擋馬苦勸,被楊諒囚於城中。
後楊諒出城迎戰,主簿豆盧毓放皇甫誕出獄,相與協謀,閉城拒諒。
楊諒回兵攻城,城破,皇甫誕以身殉國。
皇甫誕死後,其子皇甫無逸官至刑部侍郎,政績卓著,為表其父節義,彰頌忠德,奏請朝廷,於貞觀年間,在長安區鳴犢街道為其父樹碑一座,即《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弘義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
此碑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拆落碑樓,碑身被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
有了這一縷忠魂的潤澤,皇甫川上下,千百年來,淑德醇厚,民風忠正。
『皇甫三川』之『三川』則指源於秦嶺、一路清流蜿蜒的庫峪河、湯峪河、岱峪河。
三河共輔,三川滋養,將藍田的焦《岱》、湯《峪》、史《家寨》、小《寨》潤成了一片繡美河川。
庫峪河發源於秦嶺山脈的太興山北坡,是長安和藍田的界河,東有雲臺山,西有翠華山,乃秦嶺七十二峪之一。
庫峪河沿途山高水豐,土肥林茂,南向北流,一路清歡,穿過史家寨鎮諸多村落,至長安區與焦岱河交匯。
至於庫峪的得名,據《魏書·地形志》載:『其地水甚苦澀,乃曰苦谷』,後來慢慢的轉音為『庫峪』了。
還有一種說法,因其谷中盛產金銀等礦物質,所以谷中水苦澀,得名『苦峪』。
湯峪河發源於秦嶺山脈的雲臺山北坡,東有紫雲山,西有太興山,雲臺山處於秦嶺七十二峪的大洋峪。
湯峪河一路蜿蜒,流經湯峪鎮的塘子村、高堡村、張坡村、尖角村、洪寨村、馬塬村、聚慶村、石門村、聯豐村等,在長安區耶坡村與焦岱河交匯,註入滻河。
岱峪河發源於秦嶺山脈的紫雲山北坡,東有風雨山,西有雲臺山,一路流經小寨鎮的岱峪村、百神洞村、小寨村、西坡村等,然後轉向西北,在焦岱鎮焦岱街村與牛心峪河匯合,其在焦岱境內這一段又稱焦岱河,在嘴頭村出藍田而去。
庫峪河、湯峪河、岱峪河一路環山出谷,至皇甫川,如掙脫了束縛的駿馬,揮灑格外自如;又如釋了重負的行者踱步平川,神清氣爽,步履悠閑。
那清澈的河水瀲灩著微波,帶著歡笑,在皇甫川的村落間迂回穿行,徐徐北去。
所經之處芃麥如林,幽草如茵,水的靈氣浸漫了沿途的諸多村落,滋養出一塊塊風水寶田。
最終,三水交匯流入滻河,形成以清澈著名之『素滻』,令人稱奇。
皇甫遺風,忠魂千年;三水滋養,澤國平川。
『皇甫三川』這一美名的獨特神韻就在於它是時間上的千年遺響與空間上的三川澤國的完美結合,它是時空的交匯與碰撞,它是中華民族血液中千年美德的喚醒,它是大地上漠漠良田的標彰與傲嬌。
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地人說人名氣很大,習慣說『在皇甫川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說某人唱戲唱得好,習慣說成『唱紅了整個皇甫川』。
皇甫川地靈人傑,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皇甫三川腹地史家寨鎮的敬家村、龔家村附近一帶,一直流傳著『五龍二虎困彥章』的故事。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梁將王彥章英勇善戰,人稱『王鐵槍』,殺敵無數。
梁王朱溫死後,王彥章占據茍家灘與唐晉王李克用為敵。
李克用深知王彥章勇猛無敵,遂率部下七員大將聯合圍剿,七人者即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晉開國皇帝》、李嗣源《後唐皇帝》、李存勖《李克用子,後來的後唐皇帝》、郭威《後周開國皇帝》以及高行周《高懷德之父》、楊袞《楊家將老令公楊繼業之父》等。
前五人後來均登上帝位,成為真龍天子,即『五龍』,而高行周和楊袞又是天下聞名的虎將,人稱『二虎』,七人在茍家灘竭力合戰王彥章,是為『五龍二虎會彥章』。
戰至傍晚,王彥章寡不敵眾,精疲力竭,下馬面對長安拜了三拜,自刎而亡。
李克用聞之,惋惜不已,下令厚葬王彥章於風涼原《今長安蠶姑溝村附近》。
茍家灘,又名狗枷川,宋《長安志》有載:在風涼原與庫峪河之間地帶。
也就是今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鎮敬家村、龔家村附近一帶。
敬家村畔曾立有『茍家灘』石碑,可惜其碑後來不知所終。
這個悲壯慘烈的傳奇故事,至今在皇甫三川一帶依舊傳頌著。
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傳統歷史劇《茍家灘》和《五龍二虎鬥彥章》,在許多劇種中都有演出,特別是秦腔演出更加精彩,引得觀眾們不勝唏噓。
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說著英雄的故事,傳說著歷史的滄桑。
史家寨戲劇文化淵源已久,有著輝煌的往昔。
史家寨鎮的名村肖家坡村,是遠近聞名的『西安城南第一村』,更是藍田有名的『戲窩子』,村中遺留的老戲樓記載了其戲劇的久遠歷史和曾經的輝煌。
肖家坡村古戲樓,建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在古戲樓內柱隔扇的背面,有曾來此樓演出的戲班題壁數十條,現存可辨者24條,有鎮安同興班、咸邑景春班、孝義洪福班、商州三盛班、雙盛班、鎮邑同興班、咸邑德慶班、鹿鶴班、咸邑晉盛班等九個班社曾多次在這裡演出。
其中來此戲樓演出最早的是中和班《1877年》,最多的是同興班《8次》,最晚的是景盛班《1905年》。
這些眾多的題壁,無不昭示了肖家坡村古戲樓往日的鼎盛與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西安著名的秦腔劇社易俗社、尚有社、三意社等亦多次來到肖家坡村戲樓登臺獻藝,續寫著古戲樓往日的輝煌。
肖家坡村一帶的村民自古鐘愛戲劇,據《陜西戲劇志》記載,從1934年開始,肖家坡村就相繼成立過『集英社』『宣化社』等戲班,多次在本村戲臺和鄰村開展演出。
肖家坡一帶的後人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形成了人人愛看戲、個個能登臺的文化場面。
過去在肖家坡一帶曾流傳著這樣的俗謠:『有女快嫁肖家坡,看了演戲看社火;有女別嫁肖家坡,別人看戲咱燒鍋』俗謠反映了周圍十裡八鄉對能在肖家坡找到一個落腳點方便看戲的向往,也寫出了嫁到肖家坡的媳婦要給前來看戲的眾多客人做飯而耽誤自己看戲的不甘,非常有趣。
1953年,肖家坡業餘劇團成立,雖說是鄉村劇團,但編制正規,服裝道具齊全,團員規模龐大,可登臺者多達70餘人,先後排練出18回本戲和40段折子戲,在周圍區縣多次演出,名動一時。
後來,藍田縣成立戲劇團,就是以此劇團為班底的。
『有女快嫁肖家坡,看了演戲看社火』中的『社火』道出了肖家坡另一鼎盛的文化活動。
肖家坡社火由來已久,早在1856年到1878年間已極為興盛。
起先,該村的社火在凌空表演時使用木芯子,後來在該村畫家肖之靈的倡導下,將原來的50根木芯去粗取精,定為30根,改為鐵芯子,使得演藝效果大大提升。
肖家坡村設有社火總局,下轄五個分局,各分局均有令旗,報鼓禮,很是正規。
肖家坡社火內容豐富,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傳統戲劇。
彩旗、道具專業,技藝尤為精湛。
群眾熱情高,表演社火時人人樂於參與,規模龐大。
每逢肖家坡村鬧社火,方圓十裡八村的群眾蜂擁而至,車水馬龍,萬人空巷,觀者如堵,其社火名震藍田、長安乃至西安城。
今天,肖家坡社火多次代表藍田縣、西安市出席重大演出活動,成就斐然,2015年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湯峪古稱『石門谷』,山口處有『石門關』。
據《陜西名勝·石門關》記:『石門關在湯峪鎮湯峪口東1公裡處,兩峰《東峰山和西峰山》陡峭相夾,中僅丈餘,形若門戶』石門關是一座重要的軍事關口,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史上很多戰事都發生在石門關:
傳說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經石門關逃往南陽,在此留下了『劉秀石』、『劉秀橋』、『劉秀洞』等諸多遺跡;唐僖宗廣明二年《881年》,義軍首領黃巢克洛陽過潼關入長安,為防止唐軍從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反攻,派重兵把守石門關;唐乾寧二年《895年》,唐昭宗為躲避邠州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華州節度使韓建的劫持,率朝臣、嬪妃、親王駕幸石門鎮聖壽寺,後來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平息三藩之亂後,方護駕回宮;『闖王』李自成兵敗退兵終南山時,在石門關設兵駐守,可是守將經不住明朝軍隊的利誘,意欲投降,『闖王』遂派大將李友平定了叛亂,史稱『石門平叛』,留下駐軍遺址『闖王寨』。
湯峪文化的又一亮點為湯泉文化。
據《舊圖經》記載:『唐初有異僧止於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積。
僧曰:‘下必有溫泉。
’掘之果有湯泉湧出』
唐天寶年間,修建了專供皇家沐浴的湯院,玄宗皇帝為其賜名『大興湯院』。
湯院分玉女、融雪、漣珠、漱玉、濯纓五池。
其功能為:玉女養顏,融雪行氣,漣珠定心,漱玉舒筋,濯纓去疾。
玄宗皇帝常攜楊貴妃來此沐浴,並題詩以贊:『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今日的湯峪大興湯院,還保存著眾多碑記:《七仙女沐浴仙遊碑記》《秦王李世民挖塘建池碑記》《唐明皇楊貴妃石門湯泉沐浴碑記》《聖水龍龜碑記》《藍田石門湯泉源流考碑記》。
這些碑記記載了湯峪溫泉與皇族的諸多淵源,昭示著湯泉水的絕佳不凡。
今日的湯泉水水溫適宜,水質優良,富含多種礦物質,已被贊為『天下第一名池』。
焦岱鎮古稱鼎湖鎮,焦岱鎮的鼎湖小學、鼎湖幼兒園等皆取名於此。
關於鼎湖,《史記·封禪書》中記:『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也就是說,後人把黃帝仙逝升天的地方叫作鼎湖。
鼎湖在哪裡?
《漢代長安詞典》又記:『鼎湖宮,西漢離宮。
漢武帝時營造,位於上林苑東南邊界。
相傳黃帝在此鑄鼎,鼎成後,天上有龍降臨,迎黃帝上天。
黃帝的隨從小臣攀龍髯而上天者有72人。
漢武帝即因黃帝故事命名該宮。
鼎湖宮遺址在今藍田縣焦岱鎮』這裡明確指出鼎湖就在今天的焦岱鎮。
早在秦始皇時,就在這裡修建了鼎湖宮。
漢代的鼎湖宮全稱為鼎湖延壽宮,風景秀美,武帝多次在此避暑調養。
焦岱鎮境內的雲臺山,因其山頂峰呈月牙狀,又名月牙山。
山中峰巒疊翠,瀑流眾多,古寺遺跡、舊廟頹廢標註著往昔的鼎盛與輝煌,是一座佛、道、儒三教佈道的名山,據說從漢唐至清末一直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鐘愛的觀光遊覽聖地,每年六月十五日,方圓數百裡的僧眾、遊客匯聚此地,朝拜宗教聖地,觀賞險峰美景,流連忘返。
雲臺山風光秀美,幽深靜雅,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隱居的上好去處。
唐代著名詩人鄭谷的藍田別業就在雲臺山中,他長期隱居於此,著有詩集《雲臺編》,收錄了300多首七律。
其中不乏『聚沫繞崖殘雪在,迸流穿樹墮花隨』等佳句。
小寨鎮宗教文化遺存非常著名,集中體現在百神洞。
小寨鎮的百神洞村至今留存有10個洞窟,洞內供奉著眾多神像,關於百神洞的傳說可以遠溯至唐代。
傳說,百神洞為唐代開國將領殷開山主持開鑿,據說共建洞窟10座,每洞供奉10名神仙,10座洞裡供奉著100位道教和佛教的神靈,故稱『百神洞』。
又因為唐玄宗第十一女晉國公主曾和駙馬在此附近建有別苑,故又名『公主洞』。
洞窟依山而建,從下到上共有3層,第一層有4個洞窟,第二層有2個洞窟,第3層有4個洞窟。
今日之百神洞,洞窟之間由泥沙小路相連,不少洞口被樹木枝葉遮蔽,愈顯神秘。
每洞僅供奉三五座神像,神像已不足百數。
一些洞窟已經出現了輕微滑沙坍塌現象,顯得有些雜亂和破敗,但洞窟裡供奉的神像卻依然古樸雍容。
歷史上,能翻越秦嶺直達南方的古道,人們熟知的有藍關古道和子午古道。
而在秦嶺的大山深處、在小寨鎮境內的岱峪中,也有一條溝通秦嶺南北的交通要道,它猶如深谷幽蘭,鮮為外人所知曉。
岱峪自古就是溝通秦嶺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特別在輞峪門砭道打通之前,商旅們多取道岱峪道,經兩河橋、葛牌鎮翻越秦嶺進入商《州》柞《水》、鎮安,直達安康。
明清時期,安康設興安州、興安府,所以,這條『岱峪道』也被稱作『興安道』。
今天的岱峪河兩岸的崖壁上依然遺存著眾多古棧道遺留下來的棧孔,這是興安道的歷史遺存。
而今天輞川一帶的一些山民,依然步行過小寨前往焦岱趕集,走的就是古興安道經過的小路。
今日皇甫三川
2015年,史家寨並入湯峪鎮,皇甫三川遂成為涵蓋藍田湯峪、焦岱和小寨三鎮的地域名詞。
今天的皇甫三川,更是煥發著勃勃生機。
湯峪鎮依托溫泉與山水優勢,以湯泉湖為中心,已把湯峪景區打造成一個集溫泉療養、避暑度假、休閑娛樂、勝景遊覽於一身的旅遊勝地——溫泉水鎮。
如今的湯峪鎮山水秀美,經濟強勁,已成為馳名的『省級園林城鎮』、『省重點示范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焦岱鎮依托『焦岱大集』的傳統優勢,以集市貿易為龍頭,大力發展村鎮經濟。
焦岱大集歷史久、規模大。
焦岱集位於城、鄉、山的結合部,商品豐富,物種齊全。
山民的山貨、都市的時尚在這裡交匯。
每逢農歷的三、六、九日,人山人海,氣浪喧囂。
貿易量驚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藍田第一大集。
小寨鎮以董嶺村為樣板,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靠自身蒼山疊翠、河水碧透的優勢,大力進行村落環境治理,發展民宿經濟,探索出了一條山村致富之路。
今天的董嶺村,山清水秀,村容規整,民宿經濟勢頭良好,已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諸多榮譽稱號,引領著小寨步步向前。
湯峪溫泉水鎮、焦岱鄉村大集、小寨雅舍民俗已成為當今皇甫川的三大名片,引領著皇甫川向著更秀美、更富有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