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流俗三皇五帝之說。《網路歷史》

三皇傳世

流俗三皇之說,起源於讖緯。

司馬貞在《補三皇本紀》中記載: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

十二頭。

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

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

地皇十一頭。

火德王。

姓十一人。

興於熊耳,龍門等山。

亦各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

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

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司馬貞這段記載的出處,應該是《河圖》與《三五歷年》這兩本書,《河圖括地象》記載:

謂天皇九翼:則緯書舊說,天皇,地皇,人皇皆九人,其年亦僅百歲。

司馬貞人皇之說引用於此,至於天皇,地皇之說則引自《三五歷年》,記載如下::

自三萬六千歲之歷出,乃改天皇,地皇之年,各為萬八千,而又增其人數為十二也。

因而史書中對這一段的記載,有了些許出入,比如,《太平禦覽·皇王部》引《始學篇》記載:

謂天皇,地皇,各十二頭,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人各百歲。

《洞紀》記載:

天皇,地,亦各十二頭。

《帝系譜》則采納:天皇,地皇,各萬八千歲的說法,對人皇則無明確記載。

《路史》引《真源賦》記載:

則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一人,各萬八千歲。

人皇九人,四萬五千六百年。

《太平禦覽》引《春秋緯》記載:

謂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

雖然史書上的記載不同,但是所書寫內容,卻很相似,如天皇和地皇各十二頭,與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在總人數上並無變化,隻是,天皇增一人,地皇減一人而已。

至於人皇之數,則為九人,各版本無出入。

三皇治地

三皇所謂中國氏族時代的部落首領,他們得治所,也就是部族聚居地又在何處呢?

下面我們繼續從史書的角度,來探尋一番。

《太平禦覽》引《遁甲開山圖》記載:

天皇被跡在柱州昆侖山下。

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人皇起於形馬。

《水經·渭水註》記載:

故虢縣。

有杜陽山。

山北有杜陽谷。

地穴北入,不知所極。

在天柱山南。

故虢縣就是今天的陜西寶雞市陳倉區虢鎮。

當然,史書中的天柱山並非隻此一座,《寰宇記》記載:

鳳翔府岐山縣下雲:岐山,亦名天柱山。

《河圖括地象》記載:

岐山在昆侖山東南,地為乳。

上多白金。

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山上。

時人亦謂此山為鳳皇堆。

《水經》記載:

天柱山有鳳皇祠。

或雲:其峰高峻,回出諸山,狀若柱,因以為名。

岐山今天陜西寶雞市岐山縣。

從這裡看,上文的天柱山,很可能就是岐山。

熊耳今河南洛陽市宜陽縣。

龍門今天山西河津市西北。

《水經·渭水註》記載:

伯陽谷水,苗谷水並出刑馬山。

此處記載之地應在今天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

《遁甲開山圖》記載:

謂三皇興於陜,甘,晉,豫之境也

《太平禦覽》引《春秋命歷序》記載:

人皇氏九頭,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

《路史》記載:

出暘谷,分九河。

這裡的九河應該是對九州的筆誤,谷口與暘谷當為一地。

《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記載:

宓對夏侯纂,謂三皇乘袛出谷口,即斜谷,乃誇張本州之言,不足信也。

《遁甲開山圖》記載:

專將帝王都邑,自東移西,尤不足據。

《路史註》引《遁甲開山圖》記載:

人皇出於刑馬山提地之國。

《雒書》記載:

人皇出自提地之國。

《說文·示部》記載:

袛,地袛,提出萬物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提地二字,可能並無實際指代之地。

九皇、六十四民與儒家三皇五帝的由來

探尋古人筆下的三皇五帝

盤古傳說與開天辟地的由來

盤瓠是誰,因何曾被誤認為是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