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有勇有謀,剿滅黃巾之亂;愛惜羽毛,錯失挽救漢室之功。《網路歷史》

漢獻帝初平元年,董卓一邊忙著對付關東的十八路『討董聯盟』,一邊忙著遷都長安……

然而,便是在這樣焦頭爛額的情況下,董太師還沒有忘了要『收拾』一個人。

於是,他一紙命狀,將率領三萬精兵在扶風地區駐紮的左將軍皇甫嵩,調任京師洛陽,任城門校尉一職《職掌京師城門守衛》。

在不久之後,董卓又借故將皇甫嵩下獄,準備弄死他。

那麼,這個皇甫嵩到底是何人?

為什麼董卓會那麼記恨他呢?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

一、

皇甫嵩,字義真,東漢時期安定朝那人《今平涼地區》。

與『小家小戶』出身的董卓不同,皇甫嵩是真正的將門之後、世家子弟:

他的太爺爺皇甫棱,曾任遼度將軍,爺爺皇甫旗,任扶風都尉;

在皇甫嵩出生之際,皇甫家並沒有因為先祖的離世而沒落——皇甫嵩的伯父皇甫規,繼任遼度將軍一職;他的父親皇甫節,出任雁門太守。

按現在的級別來算,皇甫嵩一家子都是 副 部 級以上的實權幹部,可謂家門顯赫。

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做背書,就算是皇甫嵩徹底躺平,也可以混得風生水起,可是,人家偏不!

據史書記載:

從幼年時期開始,皇甫嵩就給自己立下了大志,他一邊熟讀《詩經》、《尚書》等漢代公務員選拔必考科目,一邊苦練弓馬騎射,等待建功封侯的時機。

既根紅苗正又有真本領——像皇甫嵩這樣的人才,不管是誰,都會樂於將其收入自己的麾下。

比如,太尉陳蕃《就是《滕王閣序》裡『陳蕃下榻』的那個陳蕃》、大將軍竇武都曾經先後向皇甫嵩伸出了橄欖枝,可是,人家連看都不看一眼。

當然,這並不是皇甫嵩無心官場 ,而是他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皇甫嵩一直在等待自己真正的機會。

果然,在不久之後,漢靈帝親自點名,要皇甫嵩來做自己的參謀,這次皇甫嵩沒有絲毫的遲疑,立刻走馬上任,幹事業去了。

性格沉穩低調且思慮深遠的皇甫嵩,很快就受到了漢靈帝的肯定,直接被提拔為北地太守、成為一方諸侯。

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

初舉孝廉、茂才。

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辟,並不到。

靈帝公車征為議郎,遷北地太守。

二、

漢靈帝中平元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陡然爆發。

在此之前,由於漢廷內部君主昏庸、宦官專權,以致很多忠義之士被排擠出了廟堂,東漢王朝可謂『武備松弛』;

故而,面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整個漢廷竟然一時手足無措。

一直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皇甫嵩,當仁不讓地向漢靈帝提了這麼兩條建議:

一、釋放赦免那些因與宦官不和,而被迫害的清流士族;

二、將府庫中的錢財拿出來賞賜軍士,以壯軍心。

很明顯,皇甫嵩知道:面對叛亂,朝廷最應該做得事情是『安定人心』,等大後方穩定了,那些草寇根本不足為慮。

從這兩條契合時弊的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皇甫嵩頗有『定國』之才。

很快,漢廷軍心漸穩,而能『畫策定國』的將門之後皇甫嵩,便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更為重要的職務:以左中郎將的身份征討黃巾逆賊。

當時,漢廷的平叛總部署是:

兵分兩路;一路大軍由名將盧植與董卓統領,去征討黃巾軍主力張角所在之地;另一路大軍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和右中郎將朱俊統領,各率兩萬軍馬去征討圍攻潁川郡的黃巾軍悍將波才《人名》。

按理說,這個朱俊也算是漢末的一代名將,可是,在面對數倍於己的黃巾軍時,竟然慌了心神,一戰就損失了大半人馬。

好在,隨後趕到的皇甫嵩親自斷後,朱俊殘部最終退回潁川城內,避免了被『團滅』的厄運。

面對城下黑壓壓的一片叛軍,首戰失利的漢軍心情很是低落,很多基層官軍與士兵都萌生了棄城而逃的想法。

皇甫嵩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危險氣息,他召來部眾,設身處地地開起了戰前動員會。

皇甫嵩首先說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大家都不要氣餒!

看到許多軍士低著的頭顱,抬了起來,皇甫嵩接著說道:其實,行軍打仗,最看重的並不是雙方人數的多寡,而在於各種出其不意的變化。

我觀察到黃巾軍這些草寇,結營搭帳根本就沒有章法可言——他們竟然把軍隊駐紮在草木茂密之地。

只要今天晚上,我們趁機放一把大火,這些草寇必然大亂,到時候我們隨即全軍出擊,必然可以大破敵軍,成就不世之功!

大夥略一思索,都覺得皇甫將軍說得十分在理。

於是,依計而行。

果然,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又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黃巾軍,根本沒有意識到還有夜裡突襲這一說。

是夜,黃巾軍大敗逃散,皇甫嵩趁機追擊,最終成功擊殺賊首波才,斬首數萬敵軍,很快就平息了潁川等地的叛亂。

皇甫嵩也一戰而獲封侯。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於此同時,在北路平叛的盧植、董卓這兩個所謂的名將,卻因為戰事不利,而『毫無作為』。

漢廷一看,您二位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吧!

皇甫嵩又成了北路軍的主帥。

到了地方之後,皇甫嵩和叛軍一交手,發現:這真不是盧植和董卓不給力,而是這路敵軍確實有兩把刷子。

時,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

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

梁眾精勇,嵩不能克。

然而,懂得用兵之道貴在『奇正變化』的皇甫嵩,自然不會再沖上去送人頭;

他又玩起了『老套路』,等到黃巾軍防守松懈之際的後半夜,皇甫大人又帶著人馬去搞偷襲了:

明日,乃閉營休士,以觀其變。

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系獲甚眾。

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所謂:一招鮮,吃遍天。

有勇有謀的皇甫嵩,就這樣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剿滅了『黃巾之亂』。

而他的個人聲望也到達了頂峰——皇甫嵩升任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邑八千戶。

三、

當初,在征討黃巾軍的時候,皇甫嵩的軍隊路過鄴城地區時,他發現太監中常侍趙忠在老家修建的宅子,違規逾制,便想也沒想地向朝廷舉報。

結果,趙太監好不容易修起了的大豪宅,被充了公。

後來,大太監張讓又看上了朝廷撥付給皇甫嵩的平叛經費,想要五千萬錢的回扣;皇甫嵩嚴詞拒絕。

接二連三地得罪了兩位皇帝身邊的紅人,皇甫嵩想不穿小鞋都難——在黃巾軍平定之後,張讓等人就向漢靈帝打小報告,收回了皇甫嵩左車騎將軍的印綬,並將其食邑削去六千戶,改封都鄉侯。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王國起兵叛亂,圍攻陳倉城。

情勢危急之下,漢靈帝等人也顧不得什麼『自己打自己臉』的影響了,又急忙升任皇甫嵩為又左將軍,讓其統領前將軍董卓,前去平叛。

皇甫嵩啥也沒說,像沒事人拿著刀子就上了前線。

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在這裡,皇甫嵩正式和董卓交惡。

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面對士氣正旺的叛軍,立功心切又有點想與皇甫嵩一較軍事能力高下的董卓認為:應該立馬去攻打叛軍。

而皇甫嵩則認為,現在敵勢浩大,如果貿然出擊,不能一戰而定,那麼局勢就被動了;所以,現在最好的策略是:等——等到敵軍後援不濟,士氣低落,那時在進軍,自然是手到擒來。

就這樣,王國的叛軍圍困了陳倉城八十多天,皇甫嵩就在旁邊等待了八十多天。

由於,陳倉城城防堅固,再加上皇甫嵩的大軍在邊上虎視眈眈,久攻不下的王國叛軍,最終決定撤退。

這時候,董卓又來『抖機靈』了,他認為:窮寇莫追,不然容易讓敵軍『置之死地而後生』;

皇甫嵩一聽董卓的建議,就笑了:這真是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半吊子啊!

他趁機給『董太師』補習了一下兵法韜略:你這想法不對!我最初不急著攻打叛軍,不就為了等待敵軍銳氣盡失,再趁機出擊嗎?

然後,皇甫嵩不顧正在發愣的董卓,獨自率軍出擊。

果然,皇甫嵩連續取得大捷,叛軍首領王國也在逃跑中被擊殺;為禍許久的叛亂,由此平息。

本來就因為『黃巾軍』平叛中被皇甫嵩搶了風頭的董卓,這次又在人前接二連三地被皇甫嵩比下去。

這丟人真是丟大了!從此董卓便記恨上了皇甫嵩。

卓大慚恨,由是忌嵩。

四、

皇甫嵩這個人啊!

由於是世家子弟出身,且幼年時期讀了太多的儒家經典,所以導致他的性格頗有點『古君子之風』——有正義感、愛惜自己的名聲,又有點擰巴。

據史書記載,皇甫嵩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面孔:

一方面,他對士卒和百姓非常之好,每次行軍打仗,不眼看著所有的士兵都搭好了帳篷住進去,他絕不進賬休息;每次開飯,皇甫嵩都要等到士兵都吃飽了,他才去吃飯。

在剿滅黃巾軍之後,也曾多次向朝廷建議:減免涉事地區的賦稅,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可是,另一方面呢,皇甫嵩又非常冷血無情。

在剿滅各種叛軍之時,皇甫嵩對待這些謀逆之人的手段有且隻有一個:殺。

所以,翻開史書,關於皇甫嵩的傳記裡,『斬首數萬』這樣的詞語,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

而且,皇甫嵩還幹過一件,特別『出格』的事:

當年在剿滅黃巾軍時,曾經一次性斬首十萬,然而這不是此事的重點;這件事的重點是:皇甫嵩非常具有行為藝術地特意命人將那些砍下來的頭顱堆積在一起,讓群眾圍觀,並取名曰『京觀』。

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當然,這並不是皇甫嵩最『難以讓人評價』的地方。

皇甫嵩最讓人難以使釋懷的是:他曾幾次三番地錯過了再造漢室之功!

對於皇甫嵩和董卓的個人品性與操守到底如何,朝廷自然是在心裡,所以在破獲『王國之亂』後,漢廷特意下了這麼一道令人意味深長的旨意:以董卓為並州牧,受皇甫嵩節制。

董卓知道,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兵法謀略,都不是皇甫嵩的對手,一旦並到皇甫嵩手下,那麼以後就沒法混了,於是他抗旨不尊。

明年,卓拜為並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

這時候皇甫嵩的小兒子就建議到:現在天下大亂,而董卓這個人早有異心《董卓之前還抗過一回旨意》,遲早是個禍害;而當今天下能制住他的就是父親您了,所以,我們正好可以以董卓抗命的罪責,趁機將其擊殺,為天下除一大害。

毫無疑問:這個建議十分靠譜!而且青史君以為,這也是漢廷讓皇甫嵩節制董卓的根本原因之一。

可是皇甫嵩卻說了這麼一句話:『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

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什麼意思呢?

就是皇甫嵩認為,董卓抗命固然該殺,但是,自己沒有朝廷的明旨,擅自誅殺朝廷大臣,也是死罪。

所以,還是上道奏疏,讓朝廷決斷吧。

看到這裡,我就無語了。

朝廷要是制得住董卓,還需要借著您皇甫大人的威名和董卓玩套路嗎?

果然,漢廷除了將董卓大罵一頓,別無它法!

這是皇甫嵩第一次錯過挽救東漢王朝的機會。

後來,董卓進京,廢立漢帝、禍亂朝綱,惹得天下諸侯反對;一看局勢不對的董卓決定遷都長安。

這時候的局勢是,以袁紹等人為首的十八路『討董聯盟』在東,而率領著三萬精兵的皇甫嵩在長安以西的扶風地區駐紮;正好將董卓夾在了中間。

而董卓也看到了其中的危險,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一紙明詔將皇甫嵩調到洛陽任職的情節。

這時候,又有人就向皇甫嵩建議:和袁紹等人聯盟,左右夾擊,迎接天子《漢獻帝此時已經到長安了》,然後『奉令討逆』。

很明顯:皇甫嵩如果當時這麼做了,董卓肯定直接就趴下了,而且也就沒有後來的曹操什麼事了。

可是,皇甫嵩卻認為,董卓再不是東西,他也是代表著天子向自己下旨的,如果抗命不尊,會落下罵名。

就這樣,皇甫嵩再一次錯過了拯救漢家天下的機會!

結果,皇甫嵩剛到洛陽不久,就被董卓借故下獄,準備『送走』。

好在,由於種種原因,董卓留了皇甫嵩一條性命。

不過,曾經剿滅黃巾、功耀華夏的皇甫將軍,從此之後基本再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退出歷史舞臺》。

縱觀,皇甫嵩的一生,他出生高貴、他有勇有謀,他愛護士兵,他撫育百姓,他憎恨宦官、鄙視奸臣,他直言敢諫,他不計個人榮辱····從各個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能臣,是一個『好人』。

可是,他卻過於『愛惜羽毛』,導致他前半生光彩照人,後半生難以評說。

這樣想來,難免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