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守北京、整頓官場,為大明續命200年,卻被同僚孤立敵視。《網路歷史》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給明代諸多厲害的人物排過名次,他給於謙的評價是『應該排在第二名』,理由是於謙德才兼備,朱元璋和張居正能力雖然高於他,但品行比不上於謙。

1、

《龍門客棧》這個系列的電影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恐怕很多朋友不知道,這部電影正是以於謙先生被冤殺後,他兒子於冕被發配龍門後的故事為原型,虛構出的一系列故事。

不過,故事的背景雖然來源於現實,但是現實卻遠比故事要來得殘酷。

成化初年,明憲宗在給於謙翻案的誥文裡曾這樣說道:

當國家多災多難的時候,是於謙保住了社稷使其安然無恙,他獨自堅守公道,遭到了權臣奸臣共同的嫉妒,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

很多人喜歡於謙,或愛他清白的人格,或愛他挽大廈於將傾的救國功績,而我獨愛他敢於直面黑暗、敢於拋棄自身利益幾十年如一日與貪官奸臣做鬥爭為民請命的偉大,哪怕代價是『粉身碎骨』,他依舊『渾不怕』,正如陳奕迅《孤勇者》裡唱的那樣:

『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

愛你孤身走暗巷

愛你不跪的模樣

愛你對峙過絕望

不肯哭一場』

於謙是一個偉大的英雄,他歷事三朝,服官三十五年,位極人臣,卻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他衣無絮帛,食無兼味,『所居僅蔽風雨』,尋常市民家都比他過得好,哪裡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從一品大員的家?

當別人忙著爭權奪利的時候,唯有他兩袖清風勤於政事,似他這般『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2、

於謙的英雄夢源自於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人:文天祥。

很小的時候,於謙便在家中供奉上了諸葛亮和文天祥的畫像,他將這兩位視作自己的偶像,立志要如他倆一般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4歲那年,於謙中了進士,他實現理想的機會來了。

於謙所處的時代,正處於大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當時的大明朝歷經洪武、建文、永樂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期間雖經歷過『靖難之役』,但總體來講依然是處於蓬勃發展的青年階段。

越是在這樣的時期,像於謙這樣的人才,越是有實現理想的機會。

於謙很幸運,在他考上公務員的第五年《1426年》,他得到了第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那一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朱瞻基禦駕親征擊敗了漢王,在漢王投降的儀式上,明宣宗下令讓於謙代表天子數落漢王的罪行。

老實講,這個活並不好做,漢王畢竟是皇室成員,說得太過火有損皇室尊嚴,說得不到位,又容易讓領導不滿意,誰也沒料到,於謙這個新人不僅把這門差使完成了,還辦得相當漂亮,史書記載:漢王在於謙的凌厲攻勢下,被徹底擊垮了內心,隻能趴在地上瑟瑟發抖,嘴裡還自稱自己罪該萬死。

於謙這活辦得讓皇帝非常滿意,大手一揮就賞給他一個差事:巡按江西。

可別小看這個正七品的巡按禦史,他們『代天子巡狩』,位地而權重,『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

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這個職位一般是皇帝親信擔任,等於是皇帝的眼睛。

於謙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他上任不久,就給皇帝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在江西平反了數百件冤假錯案

於謙傑出的能力,讓他在民間獲得了很高的聲望,愛戴他的人民為他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外號『於青天』。

但從這數百起案件,我們也能看出一個很大的問題:明朝的地方官腐敗問題很突出。

究其根本還是在於明朝的低薪制度和監察、升遷制度不完善上面。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十分痛恨貪官,他曾下令如果地方有貪官,老百姓可以把貪腐的文武百官直接綁到京城去,到了宣宗時期,這條政策就被廢除了。

政策的調整雖然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不從根本上解決官員的工資問題,隻是降低懲罰,這不僅不能解決貪污問題,反倒會加大官員貪腐的力度。

以於謙為例,他當七品監察官的年收入為46兩左右,約等於一個繁華地段的屠夫或者富豪家馬夫的收入,老實說,這個收入與其它朝代的官員相比,算是相當低了,僅夠勉強維持一家五口在城市的生活開支。

嘉靖年間的名臣何孟春曾經說過:『四品以上祿厚,則家不可以言貧』

換言之,四品以下的官員收入算不上多高。

除了底薪低外,導致明朝官員收入低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朝廷發的俸祿並不是實打實的給,很大一部分會折算成佈匹、香料、糧米之類的物資發放,而這些物資的定價往往比市價高幾倍,這也就導致官吏到手的實際工資比他應得的少很多,底薪本來就不多,如此一來基層官吏的生活也就更加困難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於謙那樣,認為『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明宣宗之所以重用於謙開展反腐工作,原因很簡單,當時明朝的腐敗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了。

明宣宗曾經召集閣臣楊士奇、楊榮詢問滿朝文武貪污的原因,楊士奇答道:自從太宗生病,不再經常外出後,那些到京城的官員便開始公開行賄謀求升遷。

明宣宗又問道:『朝堂之上,現在誰貪污最為嚴重?

楊士奇的回答超出了明宣宗的預料:『時任都察院主管的左都禦史劉觀』

左都禦史主思『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換言之劉觀這個負責監察百官,考核官員業績的一把手自己就成了貪污的代言人,可想而知,下面是什麼情況了。

體制的崩壞會導致政府公信力的喪失,長此以往,地方上就會陷入混亂的局面,嚴重點還會激發民變。

明宣宗要想改變這個局面,就必須選擇那種心懷正義,為百姓敢於不顧前程、得罪權貴的人,於謙便是這樣一個完美人選。

於謙是一個純臣,他不僅能力出眾、志向高潔,他還有一個很偉大的特質:一心為民。

於謙30多年為官生涯中,他有19年都在做監察的工作,這活苦不說,還很得罪人,在當時他的同僚普遍貪污的情況下,於謙硬生生把這個職業的上限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1426年,於謙在江西平反了幾百件冤案,完事後,他還為陜西百姓出頭,希望朝廷將當地騷擾百姓的各處官員捉拿問罪;

二,1430年,因地方藩王、官吏侵占田地,導致軍民生活困難,朝廷賦稅嚴重虧空,明宣宗便派於謙等6人到各地『總督稅糧』。

朝廷本來隻是派於謙去收稅,誰也沒想到,於謙在完成基本工作後,順手就把侵占田地的官員者 『 審問明白  ,解送京師  』,敢於阻撓者,直接一封奏折呈報中央。

三,於謙擔任江西、河南兩省巡撫期間,因公務繁忙,無法照顧家人,他便把9歲的兒子送回老家,陪伴在自己父母身邊,十幾年來,他舍棄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一心致力於為百姓謀福祉。

以致於於謙離任的時候,有數千百姓在宮門前聯名上書,請求於謙留任。

3、

在他的同僚看來,於謙是一個清高,不近人情的人,因此有些人在點評於謙的性格時,就覺得他不知變通,但這些人哪裡知道,於謙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和他人,為的隻是老百姓日子能過得好一點,國家的未來能更加美好一點。

於謙打骨子裡瞧不上那些整日庸庸碌碌,忙著阿諛奉承、爭權奪利的權貴,在他看來這群人錦衣玉食,出行還要搞個排場,有什麼用?

老百姓早上四五點起床,晚上七八點還在做農活,結果到頭來,大半收成歸了地主鄉紳,自己連個飽飯都吃不上:

『路徬遺老亦堪悲,問著倉皇隻淚垂。

恒產賣馀無業次,比鄰逃盡少親知。

衰殘滿冀升平日,饑困仍逢旱澇時。

見說朝廷寬賑恤,也來叩首拜恩私。

——於謙《路傍老叟》』

於謙面對農家不堪剝削的現實,他一方面責怪自己能力不足『濟世愧無書滿腹』,另一方面又呼籲官吏收斂貪婪之心,給百姓留一條活路。

於謙的偉大如同黑夜中的一盞明燈,他負重前行為百姓照亮前行的路,但也正因為此,他成了貪官污吏眼裡的眼中釘。

一個小人,若是看到一個讓他自慚形穢的人,那他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毀滅對方,不幸的是,於謙面對的是一群這樣的小人。

《明史》的評價每每看到,都讓人嘆息不已:於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

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

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

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

史書太小,寫不下於謙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以完美的人格和卓越的才華向我們展示了何為『英雄』:

哪怕身處最絕望的煉獄,也不要放棄希望,要活得清清白白,堅持為自己、為他人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