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前的今天,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京城一片混亂,到底所為何事?《網路歷史》

袁世凱劇照

1913年11月4日,北洋軍警大批出動,包圍了國民黨本部,宣讀由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簽署的大總統令,以叛亂的罪名勒令國民黨就地解散,所有國民黨籍議員及其家屬立即離境。

此消息一出,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各個車站及交通路口都上演著國民黨議員及家屬倉皇離京的景象。

國民黨究竟經歷了什麼?

曾經的第一大黨為何頃刻間就被解散了?

一、宋教仁遇刺,國民黨的聲譽遭受損害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宣告封建帝制時代結束。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與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一起組成了中華民國政府,並由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此時的中華民國正處於合作建國時期,一時間各種黨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作為同盟會創始人及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吸收其他黨派成員,於1912年8月25日組建了當時中國人數最眾、規模最大的政黨國民黨,由宋教仁擔任理事長,代理孫中山主持黨務。

在1913年2月進行的國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的議員席位占多數,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將由宋教仁出任中華民國內閣總理。

宋教仁劇照

1913年3月20日傍晚,宋教仁與黃興、廖仲愷等國民黨主要成員抵達上海北站候車,準備前往北京組建內閣。

就在候車過程中,幾聲槍響刺破夜幕,宋教仁中槍應聲倒地。

一時間眾人慌亂逃竄,殺手趁機逃離。

於右任等同行的幾人,很快將宋教仁送往醫院搶救,但回天乏術,宋教仁於22日因醫治無效離世。

宋教仁的死對於當時的國民黨來說,可謂天大的損失,一時間國民黨內群龍無首,甚至有人提議就此解散國民黨。

內閣總理遇刺身亡的重磅消息,登上了各大新聞報刊。

在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有關宋教仁遇刺的報道鋪天蓋地,全國一片嘩然。

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之下,上海巡捕不敢懈怠,連夜搜查兇手,並最終於3月23日查明:槍手武士英在上海青幫頭子應夔丞的指使下刺殺宋教仁,還發現應夔丞是受了國務總理趙秉鈞與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命行兇的。

趙秉鈞

在案情調查初期,以國民黨為主的一些人就主觀認為袁世凱是這之後的幕後主使,因為袁世凱與宋教仁在政治體制方面的看法大相徑庭,而國民黨大選的成功使得袁世凱支持的總統制化為泡影,因此袁世凱指使他人殺害宋教仁的嫌疑很大。

他們大肆登報,用極為激烈的文字抨擊袁世凱,例如國民黨人徐血兒就在《民立報》上登載相關文章,說:『宋先生之死,吾不敢謂為主張總統制及混合內閣者所主使,然必出於反對平民者可斷言也』雖然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意指十分明顯。

然而,由於國民黨人無法拿出直接證據,單靠這些文章和推測,並不能說明袁世凱就是幕後主使,但公眾輿論還是出於同情心和正義支持國民黨。

《民立報》

隨著案情的一步步發展,趙秉鈞和洪述祖二人浮出水面,公眾輿論出於大局考慮,決定就此罷休。

而國民黨人並不認可這樣的結果,他們的言論逐漸過激,受到公眾的反對,這其中就包括此前一直處於中間派的《大公報》,報上指責國民黨『以莫須有三個字,故入人罪,非但挑起兩方罪惡,更是破壞民國前途』。

社會輿論更是開始同情袁世凱,而國民黨在宋教仁案發生後不顧一切攻擊袁世凱的舉動,最終惹怒了眾多企圖維護社會穩定的中間勢力,於是國民黨的社會聲譽開始下滑,這導致其在此後與袁世凱政權的鬥爭之中節節敗退。

二、『二次革命』的失敗,國民黨軍事力量遭受損害

宋教仁遇刺身亡後,確定內閣制和組建內閣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袁世凱得以大權在握,開始著手自己的專制獨裁。

而阻撓袁世凱專制的首要敵人就是國民黨,此時支持國民黨的力量雖然日漸消退,但他們手中還掌握著江西、安徽、廣東幾個省,要想消滅國民黨,首要解決的就是消滅或掌握這幾個省的軍事力量。

袁世凱首先借『善後』辛亥革命為由,擅自派遣親信周自齊拜訪在中國的美、英、德、法國銀行團,與他們商討借款問題。

此後,在日本、俄國加入和美國退出下,袁世凱最終以關稅、鹽稅為擔保抵押,貸得五國貸款2500萬英鎊《實際收款900多萬》。

袁世凱將這些貸款多數投入了軍備建設,軍事實力大大增加。

在向五國銀行借款的同時,袁世凱開始調兵南下,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下令罷免反對袁世凱借款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等人職務,並於1913年7月派北洋第六師進駐江西。

李烈鈞

反觀國民黨這邊,雖然在3月26日孫中山就從日本回到了上海,並且自1913年4月至6月在上海召開了三次軍事會議,著手以武裝討伐袁世凱宣佈獨立一事,但卻因為國民黨內部此時多數支持『法律倒袁』,因而全都不了了之。

直到7月份袁世凱的一系列調兵行動,才刺激國民黨內部開始有所行動,被罷免的李烈鈞在孫中山的指示下返回江西帶兵抗袁,發起『二次革命』,打出『武力倒袁』的旗幟宣佈獨立,此後江蘇、湖南、四川等省紛紛響應。

但國民黨的動作已經太晚了,得到五國銀行借款的北洋軍,此時實力大增,加上各獨立省之間並不能齊心協力一致抗袁,例如湖南、四川宣佈獨立時,江西和江蘇的討袁軍已經宣告戰敗,此外民眾渴望和平已久,在『二次革命』中紛紛選擇站在袁世凱一方,國民黨的『二次革命』很快就遭遇失敗,對南方七省的控制權全部喪失,所掌握的軍事力量也所剩無幾,孫中山、黃興等人不得不再次逃亡日本。

孫中山與部分參加『二次革命』的人

三、總統選舉大失所望,惱怒下解散國民黨

袁世凱在與國民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接連獲得優勢,使得袁世凱日漸膨脹,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自己當選正式的大總統。

為了盡早選上大總統,袁世凱特意要脅被拘禁在天津的褚輔成等8名議員聯名寫信給議院,要求盡快進行總統選舉。

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首次總統大選在眾議院舉行,袁世凱特意安排了上萬名警民圍堵在眾議院周圍,以表現自己深受百姓愛戴。

然而第一次大選中袁世凱雖然獲得了半數以上選票,但和其他競爭對手一樣,都未達到法定人數的3/4,不滿足當選大總統的條件,選舉宣告無效。

第二次競選結果仍舊一樣,均無人達到3/4的條件。

因此第三次大選開始,這次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隻有袁世凱和黎元洪二人競選,而袁世凱終於以超黎元洪300多票的優勢當選大總統,但除了袁世凱的羽翼外,無人祝賀。

而第二天的副總統選舉,卻與第一天的總統選舉截然不同,黎元洪僅靠一次選舉就超過法定票數當選,並且受到了全場熱烈祝賀。

這使得袁世凱十分惱怒,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國民黨從中與其作對,因為在眾議院中,國民黨議員是占多數席位的。

這一次讓他下定決心要解散國民黨和國會。

黎元洪

袁世凱雖然是軍閥出身,但並不代表他不懂得計謀,他明白直接解散國民黨會遭受民眾的辱罵,所以他並沒有親自動手,而是借時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之手鏟除國民黨。

袁世凱先是通電全國各省軍民兩長官,借口稱國民黨搗亂選舉及《憲法》草案不適合國情,限他們5天內呈復意見。

這些官員多數都是袁世凱的手下,自然都在回電中痛罵國民黨,並要求解散國民黨。

此後又以查獲李烈鈞與國民黨議員數十封往來密電為由,借口國民黨參與叛亂,要求熊希齡下令解散國民黨。

在脅迫熊希齡以及其他內閣成員簽字後,袁世凱於11月4日公開發表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命令。

作為中華民國最大的黨派,國民黨最終在與袁世凱的鬥爭中敗下陣來,被掃地出門。

北京街頭也就出現了國民黨員和家屬倉皇離京的景象。

熊希齡

國民黨的解散雖然使得內部四分五裂,但仍有一些人繼續追隨革命,他們多數人受孫中山的召集,於1914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並於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新的中國國民黨。

文史君說

國民黨之所以被解散,歸根結底是因為其在宋教仁案中反應過激和『二次革命』中錯失機遇,使其在此前所積攢的社會聲譽和軍事力量化為烏有,以至於在與袁世凱的鬥爭中節節敗退,最後喪失政治地位。

民國初年各路政治勢力爭權奪利,使得國家陷入混亂紛爭的局面,因而國家的制度建設遲滯不前,這為袁世凱復辟以及後期北洋軍閥混戰埋下了隱患,也宣告了民國初年憲政格局的崩毀。

參考文獻:

胡再德:《『宋教仁案』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許順富:《『二次革命』失敗原因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袁偉時:《民初憲政格局崩毀再審視——以袁世凱和國民黨為中心的考察》,《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楊曉娟、楊月君:《試論『宋教仁案』輿論風潮的政治影響》,《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