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繼隋朝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歷二十一帝,享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時期地域遼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外交頻繁,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個時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時期,但就是在這個期間居然發生了四次政變,而地點就在長安皇城內的北宮門——玄武門。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
時間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了奪得帝位在玄武門發動的一次政變。
其實在太原剛剛起兵反隋的時候,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二人配合還是比較默契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唐朝的建立。
隻是等到唐朝建立後,由於李世民是次子,所以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這使得李建成隻能在都城協助父親李淵處理政務,而李世民則繼續領兵作戰,立下了無數戰功,官職也是越做越大,聲望也是越來越高。
這些都讓李建成感覺到了威脅,同時也滋生了李世民的野心。
於是兩兄弟之間開始了明爭暗鬥、你死我活的權力之爭。
但由於李淵的過度偏袒,導致秦王李世民集團勢力慢慢被削弱,李建成漸漸占了上風,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最終李世民決定拼死一搏,於六月初四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射殺了被誆騙進宮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污蔑其有犯上作亂之嫌,並派尉遲敬德看守高祖李淵,迫使其認清現實。
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代為處理朝政,八個月後,李淵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就成了後世的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政變是在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故稱『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
是時武則天已經稱帝十四年,正值病重,朝中大臣對武則天的暴政早已不滿,渴望恢復李唐王朝的統治,於是在一起密謀。
在二十二日,侍郎張柬之、崔玄暐、右羽林將軍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神都紫微城北門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
隨後,撞斷了門栓進入了玄武門,誣稱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宗昌謀反,率領禁軍在集仙殿外誅殺之,包圍了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
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
次日,李顯正式復位。
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結束了武周朝廷的統治。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
第三次政變發生在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皇太子李重俊聯合羽林軍將領李多祚、李思沖、成王李千裡等發動軍事政變,史稱『景龍政變』。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武三思和韋皇後勢力大權獨攬,神龍二年《706年》,李重俊被立為皇太子,因為並不是韋後所出,所以時常受到猜忌,而且安樂公主等人也多次請求李顯廢了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這些都使得李重俊感到極大的威脅,而且對武三思、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的怨恨日益加深。
於是在景龍元年發動了兵變,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
後又入宮追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韋皇後驚聞就挾持著唐中宗李顯來到了玄武門,李重俊派兵進攻玄武門,中宗在城樓上宣佈李重俊謀反,導致李重俊部下臨陣倒戈,最後李重俊敗逃,被部下所殺。
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第四次政變發生在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唐隆政變』。
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暴死,外界傳韋後和安樂公主下毒,暗殺李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韋後意欲臨朝攝政,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並將領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其獨攬大權之心昭然若揭。
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私下招集智勇雙全之士,謀劃匡復大唐社稷。
於是與太平公主等人策劃先行舉兵發難,鏟除韋氏集團。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時《7月21日》,禁衛羽林軍全部倒戈,進入宮中斬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並殺了韋氏一族及其黨羽,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710年7月22日》,李隆基出宮拜見李旦,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告訴李旦而叩頭謝罪。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寶座,是為唐睿宗,改元景雲,三天後,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三年後,景雲三年《712年》,李旦禪讓帝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
這四次政變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每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控制住玄武門,第三次政變就是因為沒有控制玄武門所以才失敗了。
那麼玄武門為什麼會有著這麼重要的地位呢?
首先,唐朝是分外朝和內廷的。
外朝就是皇帝處理政事,會見百官,宴請賓客的地方。
而內廷則是皇帝和後宮嬪妃們休息遊玩的場所。
當時的外朝在皇宮南部,而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
玄武門就是皇宮北面的正門,所以只要控制了玄武門,就相當於控制了內廷,控制了內廷就是控制了皇帝,進而控制了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