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曾是東北亞的一個地區強國。
此國橫跨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是個人口眾多,實力強大的農業帝國。
高句麗國大人眾,對於中原王朝具有巨大的威脅。
因此隋朝在統一全國後,立即將兵鋒指向高句麗。
隨後,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隋朝連續對高句麗發動4次討伐。
其中,隋煬帝還三次親征,每次出兵都多達百萬,參與運輸的民夫更不下500餘萬。
然而由於糧草不濟以及高句麗人的頑抗,隋朝的四次進攻都以慘敗而告終,死在遼東的戰士多達數十萬人。
最終征伐高麗之役釀成了隋末農民戰爭,強大的隋朝在起義軍的烈火中灰飛煙滅。
十數年後,唐朝取代了隋朝,統一了全國。
憑借唐高宗、唐太宗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中原終於從戰火中恢復了過來。
唐太宗時,唐朝更是殲滅了強敵東突厥,逼和了西南的吐蕃帝國。
四夷之中,唯有高句麗仍頑固地與中國對抗。
唐朝建立時,曾對高句麗表現出善意,希望他們能夠停止蠶食唐朝的東北邊境,同時歸還在隋朝時,被其俘虜的中國人。
表面上,高句麗對唐朝變現出了順服,但實質上一直在陽奉陰違,不僅不肯歸還滯留該國的中國人,而且還暗中扶植反唐勢力。
一開始,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煬帝征討高句麗失敗的教訓,準備暫時放過高句麗一馬。
然而,貞觀五年的一個事件卻堅定了唐太宗滅亡高句麗的決心。
貞觀五年《632年》,唐太宗為了尋回那些喪生於高句麗之役的隋朝戰士的屍骨,專門派人作為巡查大使出使高麗國。
到了該國,巡查大使發現高句麗人將隋朝士兵的屍骨堆成了數個小山,用以向中國耀武揚威。
其後,唐太宗聽取了巡查大使的報告,並立即向高句麗頒佈旨意——《收斂征遼士卒詔》,要求高句麗人立即鏟平這些小山,並將屍骨運送至中國安葬。
從此時起,唐太宗便起了征遼之心,但由於當時中國百廢待興,而且東突厥不斷侵邊,因此唐太宗暫時將討伐高句麗的打算擱置一旁。
貞觀十五年《642年》,唐太宗派遣陳大德出使高句麗。
路過遼東時,陳大德遇見了大量華人,達到數萬人之多。
經過詢問,他們均為被高句麗人俘虜的隋朝士卒。
在異國,他們一直被高句麗當做奴隸驅使,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看到祖國的大使經過,這些華人奴隸『夾道而哭』,並向陳大德以及使團的屬吏詢問自己親人的狀況。
除此以外,還有華人奴隸跪求陳大德,希望他能稟告皇帝陛下,希望唐朝不要忘記他們,希望唐太宗幫他們脫離奴役的苦海。
其場面之悲慘,著實令人鼻酸。
陳大德回到唐朝後,將此事稟明了唐太宗。
唐太宗聽完後,不禁落下了眼淚,他對群臣說:
『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數萬卒攻遼東,必能誅滅東夷醜類,救吾子民於水火』
為了拯救子民,偉大的唐太宗最終下定決心,禦駕親征,誓要將屠殺、欺壓華人的高句麗送入地獄。
經過四年的準備,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發佈討賊檄文:『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朝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誓為中國報父兄子弟之仇!』同時,唐太宗還向天下發佈征兵令:『欲為皇帝誅滅高麗者,均可景從!』
在唐太宗的號召下,整個中國都被動員了起來。
高句麗悖逆不臣,殺害了無數中國人,與華夏結下了深仇大恨。
特別是山東地區,家家戶戶都有親人死在高句麗。
聽說皇帝要親征高句麗,百姓們紛紛自發組織起來,離家加入征遼大軍,其中便包括我們所熟悉的薛仁貴。
對於民眾的愛國情懷,唐太宗高興地說:『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抑鬱』之後,在唐太宗行軍的道路,仍有大量百姓穿著私服從軍,每天都有上千人。
他們紛紛表示:『我們不求陛下封賞,惟願效死於遼東!』
最終,唐太宗聚集了十數萬兵力,以兩個月的時間,基本收復了遼東,斬首四萬餘人,拯救七萬多華人,沉重打擊了高句麗的囂張氣焰。
雖然此次征伐並未一舉殲滅高句麗,但是這個頑敵也因為這次征伐而一蹶不振。
從唐太宗到唐高宗,唐朝一共六次征伐高句麗,最終於公元668年一舉消滅此國,俘獲數百萬百姓。
從高句麗的強大實力來看,完全不遜色於後世的契丹、女真與蒙古。
若不將之殲滅,將後患無窮。
因此有學者認為:若不大張征伐,則後日契丹、女真、蒙古之禍,不難先演於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