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沒有借外債而中國則不斷借債。《網路歷史》

日本政府為了甲午戰爭做了充分的資金準備,加上戰爭持續時間短,消耗小,所以整個戰爭日本沒有借任何外債。

日本政府經過明治維新,大力發展工商業,消滅特權階層《武士》,建立近代化的財政收支體系,實現了收入大漲的良性循環。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頭一年,日本政府財政收入將近1億1400萬日元,約合7200萬兩白銀;開支8400餘萬日元,結餘達到了近3000萬日元。

而同期清政府的收入約8900萬兩白銀,比日本略高;但支出也高達8800餘萬兩,幾乎沒有結餘。

所以,日本政府比清政府有錢多了。

這時候的日本政府的貨幣制度是現代化的,已經廣泛使用紙幣,對社會財富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強;而中國當時以白銀為流通貨幣,但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沒有踏進貨幣制度階段,十分原始。

直到光緒末年,清政府才開始使用統一的白銀貨幣——龍洋。

但改兩為元,就要到宣統了。

同時日本還發行國債,讓國民購買,可當時的清政府無法理解,日本政府只要印刷這些紙張,就可以募集到大量財富。

『定遠』號

相比之下,長期寅吃卯糧的清政府就窘迫得多了。

開戰之前,政府僅僅拿出了300萬兩白銀的軍費,這點錢當然很快就花光了。

於是又向富商『捐輸』,國債是有借有還,還有利息,捐輸則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所以富商們也不積極,最終隻湊到了200多萬兩,還不到日本軍事公債的一個零頭。

所以到了1894年底,捉襟見肘的清政府隻能滿世界借錢來打仗了。

仗還沒打完,就已經借了3700萬兩的債,而且由於清軍老是打敗仗,借債也越來越難。

所以最終清政府選擇求和,財力不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