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歷史長河猶如清風一般,從華夏這個歷史巨人的臉龐上浮過,給我們留下了壯麗奇珍的史歌。
那些史書之中風雲交響的歷史英雄,支撐了華夏五千年以來的驕傲民族歷史。
那麼橫掃八方的華夏歷史在外國人的眼中又到底是一副什麼模樣呢?
華夏的歷史被他們的教科書濃縮成為了紙張上的20頁,眾多的英雄健兒與傳奇大帝,他們隻挑選了6位關鍵人物,就讓我們來看看西方美國人眼光之中的這6人都是誰吧!
中華文化聖人孔夫子
東周時代的初期,天下就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周天子無法控制的軌道之中,這個時候許多先哲與聖賢出世,既是得益於時間上的領先後人,也是得益於華夏歷史早期的無拘無束和思維上的天馬行空。
孔子就是周平王東遷約100年後的傑出人物,在對於華夏歷史學術,思考方式,教育領域,政治藝術上面的貢獻無獨有偶,被唐代以後的皇帝逐步加封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活著的時候就被譽為是『天縱之才』,父親曾經雙手托舉數千斤的城門,孔子身高也是一米九,他活著的時候從周公的理論之中感悟了『士』的真諦,從而創立的儒家學說。
中年之後開始尋求治國平天下,力求將春秋這頭脫韁野馬重新拉回到西周禮樂祥和的時代之中去,晚年的時候淡忘一切,不求功名,獨自於魯國整理魯國初封以來的五百年春秋。
最後成功編訂《六經》。
周遊天下不是他所希望的,魯國太小,放不下孔子的靈魂,天下太大,卻始終無一位君主願意接納孔子為政;他是中國歷史之中最偉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方式到如今依舊被使用,禮樂文化在田野,孔子首創的私塾教學盛行了明清五百多年,如今依舊是中國精英教育裡面的一個重要組成環節,有教無類是我們今天義務教育讓天下中國人孩子走上文化自信的目標。
《論語》這部書籍是孔子的後世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和思想修訂,裡面的一個個故事如同秋風化雨一般的影響著國人,他雖然身為魯國貴族,但沒有站在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行列之中,相反的是孔子十分的親民,他的一生之中力求讓天下百姓過上遠離戰爭,吃飽穿暖的生活,當年沒有實現的夙願,在今天的中國已然成為了現實。
萬古一帝嬴政秦始皇
中國人生命事情都講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最後,和位於二者之間的中間分水嶺。
2200年前,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處於蠻荒野人部落的時候,一個名叫嬴政的人首次將從三皇五帝以來分裂的天下整合到了一起,雖然隻有短短十多年的時間,但後世無論怎樣分裂,始終都會記起嬴政的初衷:『中華合則強,分則弱』。
他12歲登上秦王之位,面對的都是非一般的對手,有千金一字的權相呂不韋,有後宮胡作非為的嫪毐之亂;39歲的時候,不惑之年的嬴政已經完成了天下的統一,這個時候的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但又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嬴政心中的萬年英雄事,怕是真的隻有華夏歷史中創世紀的那三皇五帝才明了!
諸侯爭霸在他的手中結束,文化的溝通需要同樣的文字,於是簡化後的秦小篆誕生;交通的便利可以鞏固天下一統,商業的繁榮需要統一的貨幣,於是秦半兩出現一直到清末宣統元寶;兩千萬的華夏民眾交流不便,市場上投機分子橫行,於是度量衡開始統一;各國制度不同,地方行政多差別,於是郡縣制和皇帝直接任命推向全國;
他的一生隻有短短的五十幾年,但影響卻是超過了五千年來上下的英雄人物。
他痛恨花言巧語,於民無用的儒生,所以有了焚書坑儒;他首次創立了封禪泰山的典禮,皇帝作為人間一人,無處可以傾訴心中苦楚,所以隻有上天才能和他談論這些年來的事與情。
他奠定了中國後世的政治格局,此後的歷朝歷代將從秦朝的基本盤出發,盛則所向無敵,衰則退守秦地十三省。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千古一帝
漢武帝,是漢高祖劉邦以後五代人積累下才出來的一個唯一一個可以比肩秦始皇的漢代偉大君主,他的一生之中都在為華夏考慮,他曾經說過漢家制度草創,如果抗擊外敵和完善天下制度這件大事不能在自己這代人手中完成的話,後世皇帝將無有依據。
從他做皇帝開始,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混亂思想的局面,為天下讀書人和做官人確立了一條鐵的標準,那就是盛世當用儒家,法家從內治之。
不僅如此,他面對的不再是秦初的戰國亂象,來自於北方草原的匈奴人成為了漢朝最大的敵人,他一生都在抗擊匈奴,確立了秦代之後向西北方向延展的局面。
貞觀長歌李世民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說這句話的人是李世民,他被美國教材列為華夏歷史上六大影響人物之一。
他在位的時候將隋煬帝時代創立的科舉制正式確立為了後世中國人才考察制度,閉卷考試和糊名加密方式一直到今天的各種考試都還在使用,三省六部對於中央權力的分開和制衡被美國人稱為的劃時代的東方智慧。
在面對北方突厥一如漢代匈奴一樣威脅的時候,李世民不僅采取了漢武帝的武力打擊,更是從文化上同化這些人,對待華夏和蠻夷一視同仁,這才有了無數部落尊稱他為『天可汗』的盛況,處理民族關系和懷柔歸化上面,唐代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歷史的急先鋒。
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的妃子,寵幸之後沒有生育便被發到了感業寺出家為尼,後來被李治接回去,不僅做了皇後,更是做到了皇帝的位置,她以一介女流的身份使盛唐無數男人為之折腰。
這種氣魄不僅被後世中國人震撼,就算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見到了這種情況,也禁不住感嘆這真的是一個歷史的偏差,時空出現了裂縫。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唐朝的國力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是穩步前進之中,她看到了文武不等的情況,所以參照文人科舉設立了『武舉考試』,給了天下武人士兵一條新出路,在她的治理之下,開元盛世的驚心動魄即將上演,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漢學研究,都將她看成了貞觀之治過渡到開元盛世的重要人物,少了武則天,也就沒有了開元盛世。
明代航海家鄭和
14世紀的時候,朱元璋沒有被美國人列舉為華夏歷史之中六大影響人物之一,朱棣也沒有,被美國學者看重的是一個叫鄭和的人。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他原名叫馬三寶,是朱棣王府之中的一名太監,在靖難之戰之中有著巨大的功勞,成為了朱棣寄托後望的航海人物,當年下西洋的壯舉之中包含了多種含義。
有尋找建文帝的意思在裡面,有炫耀大明國力的含義在其中,更多其實是恢復宋元以來中國中衰的歷史,重新讓世人乃至西方的國家看到華夏中興了。
鄭和的一生之中一共有7次下西洋的壯舉,最遠的時候曾經到達了非洲紅海的東海岸,船隻的規模是後來哥倫佈,麥哲倫這些人都無法匹敵的。
他在沿途之中傳播了大明的影響力,播散了文明的種子,自南宋滅亡之後封閉的海上絲綢之路重新繁榮起來,數千艘船隻上承載了華夏文明的海洋大國夢想,在熱衷於開拓的西方人看來,14世紀的鄭和簡直就是上帝的使者,無畏海神波塞冬也不是他的對手。
最後鄭和因為過度勞累死在了異國他鄉。
從選取的六位關鍵性歷史人物可以看出,他們均代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繁榮階段,而在對這幾位歷史人物進行了解過後,世人也將對封建中國的輝煌故事,有著更加充分確切的了解。
當今社會中,歷史研究仍為各個國家所關注的焦點。
作為文明古國,時至今日,中華文明已然成為全球各國的焦點,中華文化的發展腳步亦遍佈全球。
相信憑借著相關專家的不斷努力,將會有更多歷史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在歷史的引領與幫助下,各國綜合發展水平,必將實現更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