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走進直隸總督署,閱半部清史演繹
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的182年間,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說。
清王朝問鼎中原後承襲明制,在全國繼續推行行省制,天子腳下的畿輔重地,其地位較他省為重,由中央直轄得名直隸省,是現今河北省的前身,但轄區遠遠大於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到了晚清時期。
總督源於明朝的一種朝廷臨時派出官員,清逐漸完善,雍正二年《1724》總督成為定制。
總督是掌管一省或幾省的最高軍政首腦,作為實職高官,官階為正二品。
直隸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在清王朝八大總督中,以直隸總督為最重要,居疆臣之首。
有官便有衙。
直隸總督署是直隸總督辦公和生活的場所,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是中國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建築群。
明清以來,衙署上至皇宮下至縣衙已成定制,都采用坐北朝南,前堂後寢,分中、東、西三路,左文右武,對稱和諧,空間封閉的佈置,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典型的工作生活建築群體。
直隸總督署是一級封建官署建築群,南北深約220米,東西長130米,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將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
現西路已不存,東路已不完整。
中路為主體建築保存最為完好,主要建築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
現為直隸總督署博物館。
總督署大門之外,原有一組半封閉性的院落,由旗桿、石獅、照壁、東西轅門、東西班房、鼓亭、樂亭組成。
鼓亭、樂亭、照壁今均不存。
兩側轅門外的大旗桿原為木制,民國初年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時,令人拆除木制旗桿,改成混凝土制成,高度也從原來的十幾米增加到33.6米,凸顯氣勢,為全國旗桿高度之最。
現旗桿為重建。
直隸總督署大門采用樸素的硬山屋頂,面闊三間。
門上方的匾額為『直隸總督部院』。
直隸總督在中央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為一品大員,所以總督署也書寫成部院的名號,是對總督的尊稱。
比如李鴻章兩任直隸總督,任職近30年,兼銜也較多,達權力頂峰時其職銜是欽定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直隸軍務糧餉、兼管直隸巡撫事、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長蘆鹽政、欽差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敕封太子太傅、武英殿總裁、頭品頂戴、一等肅毅伯、賞戴三眼花翎、賞穿方龍補服、紫禁城騎馬、賞用紫韁等。
步入大門,放眼望去,就是儀門。
儀門上懸『威撫畿疆』匾額,兩邊的明柱上懸李鴻章初任總督時題寫的楹聯。
隻有品級和總督相當的官員才允許從儀門入大堂,低級別的官員隻能走儀門旁邊的側門。
過儀門為木制戒石坊,又稱公生明牌坊。
背面刻著黃庭堅所書的十六字官箴,『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這幾句本是後蜀皇帝孟昶勸諭大臣的,宋太祖趙匡胤摘錄了四句精華,請黃庭堅書寫,置於宋代各個衙門之中,後世元明清也大都因循。
大堂又稱正堂,是總督署的核心建築,是總督舉行隆重典禮和政務活動的地方。
大堂正中屏風繪有海潮、初升的太陽和丹頂鶴,象征一品文職大員。
懸掛的『恪恭首牧』匾,為雍正皇帝親筆禦書賜第八任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後任一直保留。
大堂前東西兩側廂房各9間,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科房,每個科房占3間,辦理與六部相適應的各種公文文書等事務。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長官兼管司法審判和社會治安等事宜,宋朝還規定地方行政官員必須親自審理案件,一直到明清。
總督一般不直接審理各類案件,直隸總督署大堂唯一的一次庭審,被審的居然是總督自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南侵保定,大肆燒殺搶掠,設聯軍公所,並組建所謂軍法處,逮捕直隸佈政史廷雍《護理直隸總督》、城守尉奎恒、淮軍統領王占魁、按察使沈家本。
四國酋首耀武揚威地坐在總督署大堂,模仿中國官員審判犯人的樣子,將廷雍、沈家本、奎恒、王占魁等人用繩索五花大綁,在大堂跪著受審,進行所謂的『國際審判』。
他們用清朝對待『十惡不赦』罪犯的條款,以縱容義和團的名義將廷雍等3人押至保定鳳凰臺梟首示眾。
對一個政府,整個民族來說,是奇恥大辱。
再由大堂兩側穿天井便進入二堂。
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或稱『琴治堂』,有遇事深思熟慮,補其不足之意,是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或復審案件的地方的地方。
二堂正中上懸『政肅風清』匾,匾額下方座立三扇座屏,座屏中間雕有麒麟圖案,麒麟在清代補服中代表武職一品,兩側各雕一團鶴,以示文職官銜。
東側室為議事廳,西側室為啟事廳,是總督與幕僚議事之所。
穿過二堂向裡,是一寬約6米的天井院,天井院往北有花墻相隔,中間有垂花門,又稱內宅門。
再往裡的兩進院便是總督與眷屬活動的地方,總稱內宅。
《東花廳》
正面的一排五間瓦房是三堂,又稱官邸。
總督平時辦公、批閱公文均在此堂。
正堂東側屋兩間,稱內簽押房,是總督平時批閱來文及處理公務的地方。
《內宅門》
穿過三堂過廳,進入四堂院,即總督眷屬生活區。
四堂正房五間,兩側各有耳房兩間。
是總督政務之暇與眷屬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所。
清朝滅亡後,對東西兩路建築多有改建或拆毀。
更道
直隸總督不可謂不權高位重,但就總督署來說其建築屬於宮殿建築的分支。
建築木構沒有采用奢華的鬥栱和歇山屋頂,而是采用樸實的小式硬山屋頂,總督署既有等級制度要求,又有北方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親民的一面。
看多了諸多民間大院,官衙官署,其規模就遠大於總督署,甚至有人說總督署是『比鄉間的土地廟稍好』。
在統治者崇尚節儉,以德治國的傳統社會,適用,是建築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