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萬歷三大征中,此人參與或指揮了其中兩場戰役,更是為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極大貢獻,威震朝鮮日本兩國,他就是明朝中後期名將——李如松。
可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將領,為何在後世知名度不太高甚至被醜化呢?
李如松是明朝名將李成梁的長子,從小就跟著父親四處征戰,驍勇異常,還師從徐渭學習兵法,在地方和京城都擔任過武職,不斷地歷練自己,在京城任職的時候非常受明神宗的喜愛,在大臣彈劾李如松時一概置之不理,可見寵眷之深。
1592年,哱拜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在寧夏發動叛亂,震動西北,朝廷派遣的平叛大軍屢屢受挫,於是李如松臨危受命,統帥大軍前去圍剿,這就是著名的『萬歷三大征』第一征。
李如松抵達寧夏後,先是擊敗蒙古河套部落,剪斷外援,孤立叛軍,然後水淹寧夏城,又施展反間計,讓叛軍自相殘殺,最終擒獲哱拜一族,平定了寧夏叛亂。
在李如松平叛寧夏的時候,東邊的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日本列島後,野心勃勃,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的軍事侵略計劃,然後挾一統日本之餘威,出動15萬大軍進攻朝鮮,朝鮮此時黨爭不斷,武備松弛,短短兩個月朝鮮全境就已陷落。
朝鮮國王向朝廷請求援兵復國,萬歷皇帝力排眾議決定出兵,在先鋒部隊慘遭失敗的時候,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誓師東渡鴨綠江。
李如松很快就率領3.5萬人馬進圍了平壤,此時日將小西行長率兵2.5萬餘憑堅據守,李如松見狀采取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戰法,開始攻城。
在首波攻擊受挫時,李如松親率兩百親兵馳往城下,嚴令前進,戰鬥中李如松坐騎被日軍子彈擊中,換馬再戰,戰馬墮於塹中,提韁躍出,繼續前進,明軍在主帥激勵下奮勇攻擊,各軍乘勝爭先,三面齊齊攻破與與日軍展開巷戰,在日軍突圍時又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最終光復平壤。
作為主帥,李如松的鎮定、果敢、勇猛給了明軍將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軍取得這場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如松也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
此戰斃日軍萬餘人,使日本第一軍團受到重創,迫使日軍退縮東南沿海一隅,從而逆轉了朝鮮戰局,擊破了日軍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帝國的戰略設想。
正當李如松兵鋒直指王京漢城時,明軍一隻3000騎兵的偵察部隊被日軍3.6萬人團團包圍在漢城北面的碧蹄館,日軍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李如松得知後也親自率領2000騎兵前來救援,雙方展開血戰,激戰整整一日,最終明軍以少退多,粉碎了日軍唯一一次殲滅成建制明軍的機會,震懾了日軍,使日軍不敢再對明軍采取任何主動的軍事行為,明軍也因為本身兵力太少,進攻勢頭也受到遏制。
此戰後,12萬日軍面對3萬餘明軍收縮在漢城不敢出戰,明軍由於兵力有限,也無法展開強攻,李如松密令部下奇襲日軍軍糧庫,使得日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被迫與明朝達成停戰協議,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占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
李如松的東征大軍在入朝參戰的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掠地千裡,橫掃朝鮮半島,收復平壤、開城、漢城三都,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在回國後,李如松受到了極大的褒賞,加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之後在萬歷皇帝的支持下出鎮遼東,『感帝知,氣益奮』,不久在與韃靼部數萬騎兵的戰鬥中,由於叛徒出賣消息,被重重包圍,僅僅率領3千餘人浴血奮戰,最終陣亡,享年五十歲。
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
平叛西北維護了國內的穩定統一,同時也維護了與周邊地區的和諧發展局面,保障了明朝的領土完整。
抗倭援朝使得日本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元氣大傷,重新整合了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鮮,染指中國的侵略企圖。
使得日本300年不敢染指大陸。
而李如松如此戰績在後世知名度不太高甚至被醜化的原因可能是:他父親李成梁名氣太盛,他弟弟李如梧又投靠了滿清,他又比較早戰死疆場導致他夾在中間名聲不太顯;他打的兩場主要戰爭前者是沒有直接影響大明命運的叛亂,後者在當時的國人感觸不深,那時的日本還沒有打進過中國內地,在接下來的幾百年沒有那麼的談資;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父親李成梁養虎為患,最終讓努爾哈赤做大成功反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李如松的名聲。
盡管在李如松去世後,數百年過去,知道了解他的人並不是很多,但他在歷史上為國征戰留下的功勛,歷史會永遠銘記!他是為國家而戰的英雄!
西噎哱《拜》東護朝鮮,兩事俱為帥主名,其功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