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政府官方欽定的『軍神』楠木正成為什麼會戰死?《網路歷史》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明治政府為了宣揚『皇國史觀』,將日本鐮倉時代末年和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楠木正成尊為官方欽定的『軍神』。

然而楠木正成的結局與其官方欽定的『軍神』身份似乎有些不搭,因為楠木正成是戰死的。

那麼日本欽定的『軍神』楠木正成為什麼會戰死呢?

鐮倉幕府中後期,隨著鐮倉幕府的根基制度『禦恩奉公制』的瓦解,出現了一種被稱為『百姓名主』的新興武士集團。

『百姓名主』是脫離鐮倉幕府統治體系的,鐮倉幕府是他們獲取和擴大利益的主要障礙。

因此『百姓名主』出現後立刻與鐮倉幕府發生沖突,鐮倉幕府將之稱為『惡黨』。

楠木正成就是一個典型的『百姓名主』,很小的時候就與鐮倉幕府沖突不斷。

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起兵倒幕,楠木正成立刻起兵響應。

經過幾年艱苦奮戰,後醍醐天皇和楠木正成等人終於興起了倒幕大潮,日本各地紛紛響應。

元弘三年《1333》,鐮倉幕府滅亡。

鐮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成為日本幕府時代唯一擁有全國最高實權的天皇,開始推行『建武新政』。

可是『建武新政』名為『新政』而實為復古倒退,嚴重損害了武士階層的利益,導致越來越多的武士對後醍醐天皇不滿。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在關東起兵,進軍京都。

足利尊氏是當時威望最高的武士領袖,後醍醐天皇都為拉攏他而把本屬於楠木正成的『倒幕第一功』給了足利尊氏。

因此大批心懷不滿的武士迅速聚集到足利尊氏麾下,後醍醐天皇則有些亂了方寸。

但忠於後醍醐天皇的楠木正成保持了冷靜,提出了一個大膽計劃——放棄京都。

建武二年《1335年》十二月,楠木正成在宇治橋與足利尊氏的先鋒大戰五天後撤退,放足利尊氏進入了京都。

然而足利尊氏進入京都後才發現自己掉進了楠木正成的陷阱。

原來足利尊氏上洛是比較倉促的,幾乎沒有準備後勤補給。

進入京都後,補給線還被楠木正成切斷了。

於是足利尊氏進入京都後立刻陷入糧草缺乏的困境,楠木正成和新田義貞則不斷地消耗足利尊氏的兵力。

延元元年《1336年》一月,北畠親房率領的陸奧軍回援京都,楠木正成立刻發起了全面反擊。

足利尊氏大敗,甚至連大本營關東都回不去了,隻得逃往四國、九州一帶。

足利尊氏戰敗後,後醍醐天皇重返京都,建武朝廷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

然而楠木正成知道足利尊氏肯定會卷土重來。

就算沒有足利尊氏,不得人心的『建武新政』也會讓後醍醐天皇的反對者源源不斷。

於是楠木正成建議後醍醐天皇改變『建武新政』,但被後醍醐天皇拒絕了。

延元元年《1336年》五月,足利尊氏果然卷土重來,楠木正成再次提出放棄京都。

但上一次放棄京都讓公卿集團損失很大,再加上楠木正成一直反對『建武新政』,後醍醐天皇和公卿集團堅決反對楠木正成的放棄京都之計。

後醍醐天皇命令楠木正成和新田義貞率兵出京迎戰。

楠木、新田兩軍在和田岬-湊川佈防,但足利軍用佯攻突破了新田義貞的防線,迫使楠木、新田兩軍在湊川決戰。

當時足利尊氏的兵力多達數萬《號稱二十萬》,而楠木正成和新田義貞的兵力隻有三萬多人。

更要命的是,新田義貞的兩萬多人與楠木正成的七百餘騎距離較遠。

正因如此,楠木正成在開戰前就覺得自己此戰必死。

延元元年《1336年》五月二十五日,楠木、新田軍與足利軍的湊川合戰開始。

開戰後不久,楠木軍與新田軍的連接就被足利軍切斷,楠木軍陷入包圍。

但楠木正成驍勇善戰,竟一度占據了優勢,足利直義甚至中箭落馬。

不過隻有七百騎的楠木正成終究寡不敵眾,戰至強弩之末也無法改變戰局。

最後楠木正成率領僅剩的七十三人退到湊川北部的一個小村落,全體自殺,時年四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