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瓦解,外蒙古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宣佈獨立,不久實行自治,在事實上形成割據獨立狀態。
1919年,徐樹錚出兵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取消『自治』回歸中國,還收復了被沙俄侵占7年之久的唐努烏梁海。
然而,這樣一位收復外蒙的英雄,最終卻在1925年被馮玉祥部下張之江槍殺在廊坊火車站,這是為什麼呢?
徐樹錚是北洋皖系名將,自從年輕時投筆從戎到段祺瑞帳下後,便對段祺瑞忠心不二,成為段祺瑞20多年的左膀右臂,是段祺瑞集團裡第二號人物,段祺瑞幾乎所有重大措施都被他左右,時人稱之為『段祺瑞的靈魂』。
1905年,徐樹錚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學成歸國後輔佐段祺瑞『三造共和』,為其出謀劃策。
這『三造共和』分別是:武昌起義後,段祺瑞領銜北洋諸將發表擁護共和的通電,逼宮清廷退位;袁世凱籌劃稱帝時,段祺瑞與其他北洋軍閥反對袁世凱做皇帝,使袁稱帝最終失敗; 辮子軍張勛扶植清朝遜帝溥儀復辟後,段祺瑞率軍討逆。
段祺瑞
在張勛復辟失敗後,中國實際上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徐樹錚則支持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他在各路軍閥間縱橫捭闔,擁護段祺瑞上臺,還操縱國會選舉,殺死了段祺瑞的政敵陸建章,引起了各路軍閥的不滿。
此時隨著南方前線的局面越來越糟,加上國內政界也呼籲和平,武力統一政策也開始執行不下去,在南北和會談判破裂後,徐樹錚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北方。
辛亥革命時,外蒙古在俄國唆使下宣佈獨立,後又取消獨立,改為自治,中華民國僅享有宗主權的空名。
而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震動,於是生撤銷自治、回歸中國之心,日本則指使白俄軍官謝苗諾夫染指外蒙,這種局勢使外蒙撤治問題提上了北洋政府的議事日程。
徐樹錚其實很早就關注外蒙問題,1912年就已闡述他力保蒙古的戰略思想,收復外蒙的良機終於到來了,徐樹錚於1919年被任命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率領邊防軍兩個團開拔外蒙。
在此前,北洋政府雖然和外蒙的王公達成《外蒙善後條例》草案63條,但是並沒有得到外蒙的實權人物活佛哲佈尊丹巴的認同,和平交涉實際已經失敗。
徐樹錚也非常不滿,他在收集分析相關形勢後主張簡括數句,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外蒙問題。
1919年10月徐樹錚正式入蒙,在入蒙前他購置了80輛大型卡車,在運兵的同時,用來虛張聲勢,還向蒙古人炫耀了武力。
在行到庫倫周邊時,徐樹錚一個電話就繳獲了120名日本駐庫倫士兵的武器,此事傳遍庫倫全城。
在和蒙古『總理』巴特瑪及各喇嘛會談時,他親自用蒙語交流,而不用翻譯。
最終徐樹錚在庫倫僅住了22天,即成功地使蒙古有條件撤治變為無條件撤治,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後來徐樹錚還前後2次來到庫倫,經營外蒙古,他認為治蒙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外蒙古官民對中國的向心力,於是擬具了《治蒙要略》,創設邊業銀行、註銷外蒙官府欠中央政府的舊債、派出部分兵力加強恰克圖的邊防,調查礦產、籌備鐵路,修建醫院,創立『政教聯歡社』,使外蒙古的現代化事業有序開展。
孫中山在他收復外蒙古後,將他與漢代的陳湯、班超、傅介子相提並論。
可惜後來北洋內戰愈演愈烈,最終徐樹錚被免職,繼任的官員沒能守護好外蒙,很快外蒙就先後被白俄軍官恩琴及蘇俄扶植的蒙古人民黨奪走了。
直皖戰爭失敗後,徐樹錚被迫東渡日本避難,這對徐樹錚來說是一次沉重打擊,不僅武力統一的夢想被徹底粉碎,而且他的政治生命也隨著皖系的倒臺而基本終結。
後來徐樹錚還開始為皖系和孫中山牽線搭橋,建議孫中山與段祺瑞、張作霖建立三角同盟,希望打倒直系,孫中山甚至要把徐樹錚留下來作參謀長,被徐樹錚婉拒。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重新執政,但是成為了馮玉祥的傀儡,徐樹錚一心想將段祺瑞推上總統寶座,重掌大權,馮玉祥感到芒刺在背,加上幾年前徐樹錚殺死他舅父陸建章,於是萌生了殺心。
1925年徐樹錚自上海乘輪船進京,和段祺瑞見了一面,段祺瑞瑞勸徐樹錚早早離京免得遇害,徐樹錚卻毫不介意,最終徐樹錚在廊坊被馮玉祥部下張之江截住,被挾入張營,隨即遭槍殺,年僅46歲。
徐樹錚死後,段祺瑞對徐樹錚的被害感到痛不欲生,直呼:『斷我股肱!斷我股肱!』,卻對此無能無力,最終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徐樹錚的死實在令人惋惜不已,他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才。
作為皖系的代表人物,對段祺瑞始終忠誠不貳,魚水情深,再造共和、扶段倒黎、引奉入關、武力南征、對日簽約、籌建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收復外蒙古等等事件都離不開他的身影,但他缺點也比較明顯,為人專橫跋扈、鋒芒畢露、剛愎自負,在軍閥中人緣極差,備受攻擊,最終因為誘殺陸建章埋下了殺身之禍。
在收復外蒙期間,徐樹錚果斷撤治,粉碎了外蒙當局的分裂陰謀,有效地維護和實現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與統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同時徐樹錚經營外蒙的舉措適應了外蒙古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於外蒙古的政治穩定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這是徐樹錚乃至北洋政府的政治活動中少有的亮點之一。
自前清季世,四裔攜貳,幾於日蹙國百裡。
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