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貴州歷史舞臺上,有一批值得被我們熟記的文化人物,他們是錄入了貴州反清鬥爭中第一個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貴州辛亥革命先驅平剛,民國《貴州通志》的總編纂任可澄、楊恩元,中國建築學奠基人之一的朱啟鈐,享譽全國的大書法家嚴寅亮、蕭嫻,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謝六逸、馬宗榮等。
動靜為大家選編了宋洪憲《貴州現代文化人物》一書中的篇目,講述他們的主要履歷,介紹他們在文化事業上的突出成績。
苗族史學家梁聚五
梁聚五,苗名九《JUX》,1892年生於貴州丹江縣《今雷山縣》西江大寨一戶苗族農民家庭。
梁聚五早年在大寨的私塾裡受啟蒙教育,後入丹江小學讀書。
丹江城外的黨覺寨是梁聚五上學或返家的必經之地,其山坳上立有一塊由清朝佈政使銜川黔各軍營務處候補道署都勻府事羅應旒撰題刻寫的《聚殲叛苗碑記》,其上記載的殺戮苗族數萬人的史實和惡毒的咒罵苗族人的語言,給少年梁聚五以深深的刺激。
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就萌發了對清王朝的仇恨。
1913年,梁聚五到貴陽模范中學、貴陽法政研究所求學,後又轉赴長沙商業學校、湖南大學學習深造。
1917年,梁參加了地方軍閥部隊,企望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但軍閥混戰、良莠莫辨的現實,使他感到無所適從。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梁聚五在四川璧山參加了孫中山的追悼會,結識了一些進步人士,思想受到啟發,因而寫了一本《士兵寫信方法》。
該書宣傳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當時國內革命的形勢,受到士兵的歡迎。
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上峰袁祖銘,遭到撤職處分。
梁聚五憤而離開軍隊,回到家鄉丹江。
次年,他離開丹江到廣州見到同鄉聶功倬。
聶功倬為中共黨員,常介紹一些進步書刊給梁聚五,使梁聚五進一步受到先進思想的影響。
他們二人決心參加北伐戰爭,匆匆趕到潮汕,入貴州人何輯五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補充團第二營,聶任連長,梁聚五任政治指導員。
他們在部隊中努力踐行孫中山先生推行的『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1927年,廣州爆發反革命政變,梁聚五遂離開部隊走上海、轉武漢,見到惲代英,又見到十二軍政治部主任周逸群,並在周逸群部隊中任參謀。
梁聚五後隨部隊開赴南昌,參加了名垂青史的『八一』南昌起義。
嗣後,南昌起義部隊轉赴廣州,最後到井岡山等地建立革命根據地。
梁聚五赴上海,經南京時被扣留,次年獲釋,梁聚五入貴州軍閥李曉炎部任參謀,後改任政治部主任。
李曉炎部後打回貴州,梁聚五看透了野心軍閥的種種行徑,遂離開李部經昆明、河內、香港等地輾轉到了上海,開始潛心研究文史書籍和進步書刊。
1932年,上海爆發了『一二八』抗戰,梁聚五為抗戰積極宣傳。
1933年,梁因生活所迫,在國民政府舉辦的『政治訓練班』當了半年多的區隊長。
1934年,梁聚五去北平,並往張家口采辦糧秣,繼續參加抗日活動。
1935年,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簽訂後,梁聚五憤而南下,先在『湘西十三縣農村研究室』任副主任,後又赴兩廣,參加陳濟棠、李宗仁策劃的倒蔣活動,失敗後回到貴州。
1936年,梁聚五當選為貴州省參議員。
他利用參議員身份,積極活動,宣傳民族民主問題,引起貴州政界人士的註目。
全面抗戰爆發後,他更加積極地宣傳抗戰。
1939年,梁聚五加入了國民黨,並擔任了『黔南地區各族青年訓練班』副主任。
在訓練班上,他鼓勵民族團結共同抗日,為青年們的學習與提高做出了很大努力。
他親撰對聯張貼於訓練班校門:『漢滿蒙回藏,親如兄弟;苗瑤壯侗水,本是一家』
1943年下半年,梁聚五再度當選為貴州省參議員,繼續進行抗日宣傳。
特別在『黔南事變』期間,梁聚五被派擔任黔南抗日督導員,深入麻江、丹寨、爐山、榕江、從江、黎平、劍河、臺江等地進行抗日宣傳和督導工作。
他跋山涉水,走苗鄉訪侗寨,大力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進一步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並協助當地政府組織了自衛武裝力量,為支持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此外,他還熱忱幫助雷山縣建立了雷山中學,受到鄉梓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梁聚五還利用參議員身份,『大著膽子為人民說話』,特別是為少數民族群眾說話。
他撰寫的《我們需要什麼民主》,就以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為理論依據,駁斥了時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楊森對少數民族搞的所謂『同化』政策。
1946年,梁聚五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成為民主同盟在貴州的實際負責人之一。
此時的梁聚五,思想更加進步,他在其擔任社長的《貴州民意》雜志上,連續發表了許多抨擊時弊和力爭民主的政治論文,如《參議員不應做政府官員的尾巴》《地方官吏不要制造地方糾紛》《多事的五月》《安順鐘樓下的錢幣》《為貴州災民吶喊》《從二五減租到耕者有其田》等。
這些文章受到社會進步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這個階段也正是梁聚五研究苗族文化歷史的重要時期。
他在《黔靈月刊》上先後發表了《貴州政治應以苗夷為中心》《西南邊地概括》《貴州苗夷選舉問題》。
在《貴州民意》上先後發表了《苗夷民族的由來》《苗夷民族在國史上活躍的展望》等論文,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
由於梁聚五長期致力於苗族歷史資料的搜集和研究,這段時間裡他終於完成了《苗夷民族發展史》一書的初稿。
這是中國及貴州歷史上第一部闡述苗族歷史的專著。
1947年,梁聚五為了爭取為『苗夷民族說話』的權利,參加了『邊疆立法委員』競選。
由於遭國民黨當局的打壓排擠,有相當民望的梁聚五反而落選。
這使他徹底看清了國民政府的實質,堅定了『中國非走民主之路不可』的信念。
他憤然出走,到南京、上海等地繼續同反動政府做鬥爭。
1948年,梁聚五返回貴州。
1949年,貴州解放在即,梁聚五一方面主動寫信給雷山一帶為匪的侄婿謝世欽,勸他向人民解放軍投降,一方面在貴陽積極組織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成立『苗彝人民自救社』,迎接解放大軍進貴陽,為貴陽解放做出了一定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聚五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先後在省政協、省民盟擔任重要職務。
1950年,梁聚五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
此後歷任四川省民委委員、重慶市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一、二、三、四屆委員和副秘書長等職。
1977年,梁聚五因病治療無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6歲。
梁聚五一生致力於對苗族文化歷史的研究,是第一位比較系統全面的苗族歷史學者,而他在1946年至1947年間寫出的《苗夷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比較系統的苗族歷史專著。
1950年,該書正式出版。
出版後,引起社會及學界廣泛關注。
數十年後,貴州民族研究所在翻印本書時作了中肯評價:該書把西南各民族泛稱為『苗夷』,或當成苗族的組成部分看待,是『不妥切』的,『但本書史料豐富,論述也有見地,對研究苗族和西南各民族的歷史,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梁聚五的另一部闡述苗族歷史的專著《貴州苗族人民在反清鬥爭中躍進》於1957年脫稿出版。
參考文獻:
1、《苗族簡史》,民族出版社,1985年。
2、梁聚五:《苗夷民族發展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82年。
3、許士仁:《解放前的梁聚五先生》,載《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2輯,1986年。
4、許士仁:《解放後的梁聚五先生》,載《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6年。
5、朱崇演等:《苗族學者梁聚五》,載《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46輯,1995年。
6、《雷山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唐承德:《貴州近現代人物》,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貴陽市會員聯絡處編,1997年。
作者介紹:
宋洪憲,1954年生,先後任貴州省史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近現代史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等。
現任《書·畫·印》雜志主編,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
發表文史類及其他文章數百篇,著作7本。
文章曾獲全國政協論文一等獎,中央黨校、全國講師團優秀論文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