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是攻城難還是守城難?《網路歷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答案很復雜,如果你說攻城難,戰神白起一年連克61座城池,王翦父子也曾攻下百餘座,最誇張的是蒙古帝國的大將郭侃,三年攻下700多座城池,簡直就是手到擒來。

如果你說守城難,明初朱文正2萬人守洪都,陳友諒60萬大軍打了80多天硬是沒攻下,朱高熾也曾憑借一萬餘名老弱殘兵硬抗李景隆的50萬大軍,所以攻城與守城的難度不能一概而論。

在戰國早期,機巧器械相對落後,戰爭的重點在於人,只要具備絕對的實力,連克數城確實很簡單。

隨著墨子、魯班等巨匠對機巧器械的推廣,守城方的優勢越來越大,特別是到了唐宋時期,攻城戰成為一個極其復雜而殘酷的過程。

比如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之戰,18萬叛軍圍攻睢陽,而守城唐軍僅7000人,叛軍發起大小戰鬥400餘次,傷亡12萬人,耗時十個月才攻破,足見那時攻城一點也不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此時的城池已經演化成一個有機動縱深的防禦體系,包含保護主體城池的羊馬城、絆馬用的鹿腳、刺殺用的地包和寬20米,水深近8米的護城河,大軍還沒到城墻邊,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古代城門的厚度約12-18米,先用門栓頂住,再用石頭把門封死,想撞開這道門基本不可能。

如果僥幸攻破了城門,便會進入甕城,顧名思義你會成為甕中之鱉,最出名的甕城是聚寶門,內設27個藏兵洞,誰進來都是死路一條。

既然城門這塊骨頭不好啃,那就進攻城墻,很多電視劇裡士兵扛著梯子嗷嗷地往城墻上爬,看著還挺容易,不過這肯定不能信?

古代城墻的平均高度7-8米,而明朝的南京城約12米高,想爬上去可不簡單,而且墻體寬厚曲折,上面遍佈突出的『馬面』,守軍可以從個個角度攻擊。

所以真按照電視劇裡的劇情,守軍連弓弩都不必使用,隻用丟丟石頭,倒倒『金汁』,敵人基本就會涼涼,明擺著就是送死,士兵們只要不傻都不會幹。

真正的雲梯是這樣的,下方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而且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甚至有的配備滑輪升降設備,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個長梯子。

再說說兵力差距,進攻方一方面要分兵抵禦援軍和圍城,另一方面要分兵守衛大營和糧草,真正能攻城的隻是少部分。

反觀防守方,不僅大部分都能頂上,還能調動城池內的老弱婦孺,畢竟大家都知道城破後的代價,即使無法上陣殺敵,丟丟石頭還是可以的,朱高熾就是靠這種辦法戰勝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

除此之外,城池還具備防水和防火的功能,確實不易攻下,所以很多軍事大佬都說『攻城是下下之策』,古代很多攻城戰其實都是采用圍困加攻心的形式

從元朝開始,先後出現『回回炮』、『紅衣炮』、『威遠將軍炮』等,讓城墻直接變成了擺設,攻城戰也出現了新變化,這時攻城與守城的難度主要看雙方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