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刀槍無眼』,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更是如此,常常就有大人物被小角色秒了的事情發生,比如高澄讓廚子蘭京給刺殺了,比如黃巢兵敗在山東讓下屬所殺,再比如李自成窮途末路時被鄉間鬥毆的農民所害,還有陳勝吳廣皆是死於小人之手,所以,有時候戰場上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叫『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弓箭作為古代最常見的一種遠程打擊工具,如同我們後來的遠程火箭彈,往往是講究的以量取勝,在正面戰場上,一排齊射,會不會被射中就全看運氣了。
正如文學作品中,晁蓋攻打曾頭市不幸被箭射中面門,中毒而亡;還有三國演義中的孫堅,在追擊黃祖時,被黃祖埋伏的弓箭手射殺;再比如演義中東吳猛將甘寧在夷陵之戰被蜀漢番將射中額頭,傷重而亡,戰國時的魏國名將龐娟,也是在行軍途中,被孫臏帶領的齊國軍隊埋伏,最終被齊軍將士所針對,死於亂箭之下。
箭矢
在實戰中,一般名將都是在中軍或者後方指揮和運籌,按理說一般不會受傷,但是這也不絕對,有時候名將就怕流矢,在古代醫療環境和衛生環境落後的情況下,一點小傷都容易被感染而致病,比如連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也是因為在討伐英佈時,不小心中了流矢,因為治療不夠,再加上劉邦當時稍微上了點年紀,因傷重之後患病數月不治而亡。
歷史上中流矢而亡的名將其實還不少,比如三國演義中曹魏名將徐晃,在攻打孟達時,在城樓下不幸被流矢射中,最終傷重而亡。
還有就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一名將李舜臣,在行軍途中,坐在防守極為嚴密的鐵甲『龜船』中,卻沒想到被一顆子彈從狹小的縫隙中鉆進來給重傷了。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了解下,歷史上那些『運氣不佳』,中流矢而亡的名將。
闔閭戰敗
1、闔閭
闔閭,算是吳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君王了,其頗具雄才大略,利用死士的刺殺,從堂兄弟手中搶奪來王位,然後帶領吳國奮發圖強,重用伍子胥和蘇武,使得吳國軍事頃刻間成長起來,一舉成為天下強國。
之後闔閭帶領吳國軍隊持續對外征戰,在滅楚之戰中,闔閭帶領軍隊繞開楚國的大別山防線,直取漢水,然後以少勝多,擊敗楚國十數萬大軍,最終長驅直入,攻破了楚國郢都,幾乎滅掉了當時天下的最強大國之一。
然而強勢的吳王闔閭沒有倒在和楚國爭雄的戰爭中,沒想到卻在越國這個小陰溝裡翻了船。
闔閭在伐楚成功後,由於政治策略的失敗,被楚人聯合秦軍擊潰,歸來後,闔閭將重心放在了解決南方死敵越國這邊。
前496年,闔閭趁著越王允常去世,新王勾踐剛剛即位,對越國展開了討伐,越王勾踐也是個狠人,面對強大的吳軍,知道正面作戰沒有辦法取勝,於是先是組織敢死隊沖鋒,但是沖鋒兩三次都被打退,於是越王便拉來一幫罪犯,排著隊上吳軍陣前抹脖子,吳軍哪裡見過這種陣仗,頓時就傻了眼。
然後越王勾踐就是趁此時機,發動大軍沖鋒,最終自然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吳軍大敗。
闔閭也無力重新組織進攻,隻能後撤。
後來,闔閭在逃亡途中,被流矢射中腳趾,失血過多,不久便殞命。
當然,關於闔閭之死,還有說法是在逃亡途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他的腳趾,傷重而亡,因為記載不詳,具體情況已經無法考證。
趙括殉國
2、趙括
趙括,戰國時期的趙國大將,名門之後,趙國傳奇將領趙奢之子。
因為輸掉了戰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導致了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同時也因為此,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
前261年左右,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城,導致了韓國國土被割裂,上黨地區脫離了韓國本土,成為了一塊飛地。
而上黨地區對於三晉來說,乃絕對意義上的戰略要地,丟失上黨,則三晉將淪為魚肉。
而對於韓國來說,面對來自秦國的亡國之危,則就需要轉移危險。
所以,韓人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無論出於任何目的,趙國都必須要接手上黨,因為一旦上黨歸屬於秦國,趙國將在地理上處於絕對劣勢。
所以,趙孝成王就接手了上黨這塊燙手山芋。
而秦國做夢都想得到的上黨卻歸了趙國,自然不可能放過,畢竟一旦上黨被趙國全部吞下,那秦趙之間的實力差距將被無限縮小,再想大舉東出完成統一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所以秦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就出兵河東,與趙國提前進行了一場巔峰對決。
趙國則出動了名將廉頗,作為應對秦軍的主將。
廉頗在與秦軍作戰前期,接連不斷的失利,最終不得已據守長平一帶的險峻位置,之後,秦軍接連攻破趙軍的幾處防守陣地,趙軍隻能以長平為據點死守。
戰爭進入了拉鋸時期,但是秦國的綜合國力強於趙國,所以趙國在疲敝之間,率先撐不住了,趙孝成王為了盡快結束這場拖不下去的戰爭,換上了能打進攻的趙括替換隻能固守的廉頗,選擇主動出擊。
趙括上任之後,主動收集情報和消息,隨後對秦軍進行了大面積用兵,秦軍也換上了白起作為主將。
秦軍知道趙軍急於求戰,於是層層引誘,將大舉出擊的趙軍引入包圍圈,然後截斷了趙軍的後援。
趙軍不得已在包圍圈內與秦軍拉鋸了四五十日,不過在絕境之下,趙軍不可能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不斷地突圍而出,雖然幾次突圍之戰都拼盡了全力,極大的消耗了秦軍的戰鬥力,但是還是沒能打破包圍圈。
然後,趙括不信邪,親自帶隊組織突擊,然而在進軍途中,趙括不幸被流矢射中,傷重而亡,趙軍頓時沒了士氣,隨後就選擇了投降,然後被白起坑殺,趙國慘敗,自此再也不能阻止秦軍前進的步伐。
張濟迎漢獻帝
3、張濟
張濟,曾為董卓手下部將,在董卓入京師掌握大權之後,張濟也水漲船高,成為一方軍閥勢力。
董卓被呂佈、王允聯合誅殺之後,張濟作為有軍隊在手的風雲人物之一,勝任鎮東將軍,駐守在弘農,也就是今三門峽周邊。
之後張濟支持漢獻帝東遷,因功升任驃騎將軍,不過之後因為內部矛盾,反而想劫持獻帝,不過沒有成功。
之後回師弘農,但是弘農周邊地狹民貧,難以支持大軍長期駐紮,所以張濟便經常率軍外出劫掠。
196年,因軍中缺糧,長途奔襲,南下攻打南陽郡的穰城,卻在作戰過程中,中流矢而亡,張濟死後,其手下軍隊歸屬於侄子張繡,成為了亂世梟雄之一。
龐統隕落
4、龐統
三國歷史上最可惜的謀士之一,龐統本為漢末名士,早年在周瑜手下任事,因為業務能力強,所以漸漸被周瑜委以重任。
後來周瑜病逝巴丘,而龐統雖然多結交東吳名士,但是因為在東吳高層沒有人脈,再加上孫權喜歡求穩,不善於用奇謀,所以龐統並沒有得到重用。
正巧,劉備在荊州漸成氣候,龐統轉而投奔了劉備,經歷了耒陽縣令之職後,被多方舉薦,成為劉備手下最為倚仗的幕僚之一。
後趕上局勢變化,龐統為劉備謀劃奪取西川。
劉備先是以幫劉璋的名頭帶領龐統入川。
後來,兩方勢力反目,龐統勸劉備趁勢取西川。
劉備采用了龐統的謀劃,帶領大軍奔襲成都,一路殺到了雒城,今成都北部德陽廣漢附近。
劉備大軍在此遇到了頑強的阻擊,龐統親自率領大軍攻城,途中不幸被城上劉璋軍的流矢射中,傷重不治身亡。
一位璀璨的謀臣,就此隕落。
張郃殉國
5、張郃
張郃,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曹魏到了曹睿時代,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一位智勇雙全的名將。
在曹操平定漢中之後,張郃一直鎮守在西線,先後追隨夏侯淵,曹真等主帥,曾在街亭之戰大敗了馬謖,瓦解了諸葛亮最聲勢浩大的第一次北伐。
曹真病逝後,張郃獨自委以重任,在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派出司馬懿作為臨敵主將,張郃受司馬懿所節制。
司馬懿並非軍事上的頂級人才,在臨陣應變上講究的是謹慎,所以,以拖延戰術最終使蜀軍缺糧的問題暴露。
諸葛亮不得已隻能選擇退兵,而司馬懿這個時候,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不顧張郃反對,強令張郃追擊,軍令不可違,張郃隻能冒險追擊,最終不幸在木門遇到了蜀漢留下的伏兵,張郃率軍和蜀漢軍隊大戰,在沖鋒的時候不幸被流矢射中了右膝,不久傷重而亡。
李嗣業攻鄴城
6、李嗣業
大唐名將李嗣業,乃唐朝天寶年間,李唐王朝頂尖名將之一,其力大無窮,善於使用陌刀,勇猛無比,是先鋒大將的不二人選,因為戰功彪炳,被人稱作『神通大將』。
李嗣業多次隨軍東征西討,參加過擊敗突厥和吐蕃之戰。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嗣業在唐肅宗的安排下,配合郭子儀和仆固懷恩等人討伐安祿山叛軍,常常出任先鋒大將,作為主力將領參與了收復兩京之戰,因為作戰勇猛,所向無敵,累功被封為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
759年,唐朝大軍進攻相州,但是因為累月征戰,唐軍疲憊,相州久攻不下,諸將中隻有李嗣業敢戰,不斷沖鋒和死戰,最終拿下了相州。
然後馬不停蹄地進攻鄴城,但是因為沖得太猛,一時不注意被流矢射中,傷重修養,本來日漸痊愈,但是某一日突然聽聞軍中擂鼓,以為是又有戰事,激動起身大喊殺敵,用力過猛創口被掙開,傷到了動脈,失血過多身亡。
李存勖
7、李存勖
後唐莊宗李存勖,應該是五代十國時期,軍事能力最為突出的一位帝王,同時也是不世出的名將。
相比其父親李克用,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存勖在危亡之際接手了父親的爛攤子,通過潞州之戰的勝利,穩住了陣腳。
然後用了十餘年,帶領河東節度使走向強大,一舉平定了幽燕與河北多鎮。
然後李存勖率軍與後梁巔峰對決,通過一系列的瘋狂進攻,李存勖最終掀翻了後梁,建立了後唐政權,然後並關中和巴蜀,天下江山十分之七收入了後唐囊中,只要稍作休整,一統天下隻在彈指間。
但是李存勖雖然軍事能力極為突出,但是政治才華卻近乎無能。
李存勖一心沉迷於伶人表演,喜歡斂財卻比較吝嗇,跟隨其打天下的勇士們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李存勖在位四年,手下造反的就不在少數,926年,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討伐,行軍到魏洲,軍士們卻擁立李嗣源為主,引發了李存勖的猜疑,再加上佞臣阻礙上聽,導致了李嗣源百口莫辯,不得已隻能造反,帶領大軍向京師而去。
而洛陽也發生了動亂,擔任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機叛變,火燒興教門,李存勖本身都是軍旅出身,立馬反應,帶領衛士前往平叛,在組織作戰時,卻不幸被流矢射中了要害,兵荒馬亂無法及時救治,不久失血過多而亡。
陳友諒兵敗鄱陽湖
8、陳友諒
陳友諒,元末梟雄,是骨子最硬,手段最狠辣的一位起義軍領袖,其個人才華不亞於朱元璋,隻是在胸懷和遠見上稍微差點,當然更差是運氣,有王者之才,但是無王者之命,所以就稱之為梟雄吧。
1363年,陳友諒出動數十萬大軍東進,要一戰而定天下,在洪都城下吃癟之後,不得已和朱元璋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大決戰,但是陳友諒自以為無敵的鐵索連舟,卻沒有想到寒冬臘月上天給了朱元璋一股東風,朱元璋以火攻破了陳友諒的無敵艦隊,橋段比較老套,和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類似。
陳友諒在實施了幾次突襲失敗後,決定先收拾殘軍撤退,恢復實力後再與朱元璋作戰,漢軍且戰且退,實力猶存。
但是正在此時,卻沒有想到,在撤退途中,陳友諒不幸被不知是誰射出一支流矢射中了面門,須臾便傷重而死,陳漢大軍頃刻間便失了主心骨,一團亂麻之下被朱元璋殲滅無數,連陳友諒的太子都被俘虜了。
關於此事,隻怪天不助陳友諒,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