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一組戚繼光的影視形象》
戚繼光是家喻戶曉的明朝中後期重臣,不僅是抗倭英雄,還是橫掃蒙古騎兵的一代名將,他打造的戚家軍,獨創的鴛鴦陣,發明的戚氏軍刀、狼筅、虎蹲炮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禦敵利器;同時,他還是了不起的文學家,有《止止堂集》存世,"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就是其中蕩氣回腸的千古名句。
然,就是這樣一位彪炳史冊、文武兼備的少有大才,卻晚景淒涼,61歲就在貧病交加中鬱鬱而終,讓人唏噓不已。
這到底為何?
不妨從他高光而又意難平的悲壯一生說起。
一、出身將門,娶將門虎女為妻
公元1528年出生於廣東登州的戚繼光,因先祖戚祥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的親兵,憑軍功得授四品銜明威將軍,從而得以世襲爵位。
戚繼光13歲時,任職神機營副將的父親戚景通給他禮聘了一門"門當戶對"的婚事,迎娶萬戶南溪總兵官王棟的女兒為妻。
王氏作為將門虎女,也精通兵法,武藝還不錯,後來還協助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出了不少力。
起初戚繼光的仕途之路也得益於嶽父的大力舉薦,17歲時順風順水地得任實職登州衛指揮僉事,負責屯田,走上了起步不差的軍旅生涯。
二、受世俗羈絆,沒有做到潔身自好
隻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戚繼光生不逢時。
他生活在朋黨泛濫、貪腐成風的明朝中後期,深感英雄難有用武之地。
盡管他的家境以及嶽父家的情況都不差,但也隻是中等人家,遠不及王室公侯世家,對他施展絕世才華的助力還是有限。
為了登上更大的舞臺,戚繼光最終沒有做到潔身之好,還是受世俗羈絆,無奈地走上了妥協於現實的發展之路。
他先投向朝中顯赫的嚴嵩一黨,通過向直浙總督胡宗憲行賄,得其大力支持,從而訓練獨樹一幟的戚家軍,由此開啟意氣風發的抗倭殺賊保家衛國之路。
胡宗憲通過推行"提編"稅增收,從而劃拔出部分軍費給擔任署都指揮僉事的戚繼光用於加強軍事訓練,購置先進設備武裝"戚家軍",使得戚家軍戰鬥力大大增強,為後來在海戰中讓倭寇聞風喪膽,在陸戰中重創蒙古韃靼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為了更好地與大明朝上層文官集團拉攏關系,得到更多保護傘的罩顧,置身軍旅的戚繼光後來又向內閣大臣徐階、高拱及時任國子監司業的張居正等人投其所好,阿諛奉承地獻上投名狀。
在徐階、高拱等人的倚任尤其是與張居正的密切往來得其欣賞下,戚繼光得到大用,不斷升任參將、都督、總兵直至太子太保等等要職。
也正是張居正等朝廷大員的關照,戚繼光在嚴嵩、胡宗憲一黨倒臺後,沒有受到牽連,得以繼續效力於嘉靖、萬歷朝,在抗倭寇還沿海太平、掃蒙古保家國安全上做出了功勛卓著的顯赫戰績。
三、因張居正被清算而被打壓
哪知?
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萬歷皇帝的老師,卻在死後遭到萬歷皇帝的清算,以張居正"門下"自稱的戚繼光更因手握重兵,必然受到打壓。
給事司張鼎思趁機彈劾,言戚繼光不廉潔有污點,以不光彩的行賄手段拉攏朝堂要員,實有朋黨之危害。
萬歷皇帝原本就打算徐徐剪除張居正"功高震主"般的滔天勢力,便順勢一紙詔令將戚繼光貶到廣東,時年正好是公元1582年,戚繼光年富力強的54歲。
更苦悶的是,戚繼光在鎮守廣東總兵任上也不過三年多時間,又遭給事司張希舜、禦史傅光等人連番上奏彈劾,言戚繼光"操行不如"還不思悔改不宜再擔任地方職務。
"墻倒眾人推",無靠的戚繼光由此還被奪去傣祿,無可奈何之下,隻得主動辭職,隻身返回登州老家生活。
四、發妻王氏的"休夫"離去
然,戚繼光解甲歸田回老家的晚年生活並不好過。
他的資產因在任時不停的送錢送物極力討好胡宗憲、張居正等人而幾近耗光;又因軍旅生涯中嚴格執行軍規軍紀與妻子王氏感情上出現了裂痕。
隻因他與妻子王氏共育的兒子戚印從軍於"戚家軍",在一次軍事行動中違反軍令而被一向治軍從嚴的父親戚繼光處死。
戚繼光冰冷嚴苛的做法讓王氏十分氣憤,為撫慰發妻,戚繼光便將自己與小妾沈氏所生的兒子戚昌國過繼給她。
豈料,戚昌國在戚繼光被貶廣東期間去世,成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又一慘劇。
戚繼光還因瞞著發妻王氏又接納了陳氏、楊氏為妾,這些讓發妻王氏傷感的往事一樁樁交織疊加,讓她終於怒從中來,在戚繼光返回老家時,當即取走了家中不多的錢財直接"休夫"而去。
原本老病加身的戚繼光一下陷入極端困境之中,在痛苦中熬過3年後,便在鬱鬱寡歡中於1588年病逝,時年不過61歲,即結束了自己輝煌而又黯淡的一生。
綜上而言:一代名將戚繼光淒涼的晚景告訴世人,功是功,過是過,很多時候,功過並不能相抵而平安無事,哪怕初心再好,還是要以德為先,真正做到廉潔自律;此外,用心呵護家庭關系的和諧,體現溫情也很重要,非底線與原則之下,大可不必教條刻板。
是為記。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與歷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