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說曹真有多厲害,而是他的『支點』價值:他的存在,足以維持曹魏分配的權力均衡,不至於造成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豪族單方面獨大的局面。
如果讓一個皇帝政治軍事一肩扛、所有權利獨占,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其一,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短板,即使他是皇帝;
其二,就算精力無上限、可以大小事務一把抓,但其他人也不是傻子:你吃肉就罷了,連湯也不給我們留一口?
這位帝王必定會淪為『獨夫』、孤家寡人,遭到拋棄。
因此,無論任何朝代,腦子正常的帝王都會選擇向他人分享部分權利,既是為了分擔工作、維系帝國運行,也是為了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穩定。
即使是高度君主集權的清朝,也是依靠滿蒙古族為基本盤。
但是,為了避免一部分人黨同伐異、權力過重,形成尾大不掉、鳩占鵲巢的局面,帝王在分權的同時,更會註重權力的分配制衡,讓不同群體之間形成有效牽制,從而讓自己居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國之前的如下現象:
劉邦建立漢朝,留下了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規矩,明確了劉氏宗室與功臣共天下的基本態勢。
呂後時期外戚坐大,到隨後就被劉氏、功臣聯手撲滅;
後來,隨著君權的強化,士大夫取代功臣、宗室成為政權運作的主體;但為了有效制衡,形成了內朝、外朝,皇室與朝廷的區別;
東漢一朝,外戚、宦官、文官三大勢力糾纏不清,兩次黨錮之禍,極大削弱了王朝的實力;何進與十常侍的博弈,直接引發邊軍入洛陽等連鎖反應。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咱們可以看成各個地區世家大族對劉氏皇室的集體拋棄。
作為這種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政權,曹魏深知權力制衡的重要性,對皇權外落得慘重代價可謂感同身受。
因此,曹操時期就堅持兩條腿走路:
既註重從其他勢力中收集諸如張遼、張郃、關羽等一時猛將,更留心培養曹洪、夏侯惇等宗室統帥。
而且,但凡涉及到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崗位,曹操必定首先考慮夏侯、曹等自家人;
既註重拉攏、穩定潁川荀氏、弘農楊氏、清河崔氏、河內司馬氏這類世家大族,但也發佈了宣稱即使『不仁不孝也亦所勿遺』的《魏武三詔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背後,是希望依靠寒門精英對抗世家大族的期待。
曹操死前,給曹丕留下了曹洪、賈詡、陳群、司馬懿這樣的顧命團隊,分別代表了曹魏宗室、舉孝廉出身的寒門精英、名門望族。
曹丕在位期間,吸取了當初漢朝諸侯國作亂、曹植曾與自己爭權的教訓,系統性地削奪藩王權利,時常變更他們的封地、剝奪治權和兵權,形同監視;另一方面,無視父親曹操曾經的叮囑、過於重用司馬懿,讓其在軍政領域的威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在臨終時,曹丕選擇讓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共領遺詔輔佐曹叡,可見他對於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是完全放心。
隨後的曹叡雖然年輕,但政治頭腦與手腕卻十分老道。
起初,他對司馬懿並不是十分信任,受到重用的是曹真、曹休、夏侯楙這些自己人,以及陳群、華歆、王朗這些德高望重的耆老。
並且,這些人跟司馬懿都不是一路人。
其中,曹真久經沙場、經驗豐富,在軍隊中頗有威望。
在曹操時期就歷任偏將軍、中領軍、征蜀護軍等職;曹丕繼位後,他先後官拜鎮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統帥之一。
曾在西北、東南方向屢立戰功,也曾在西南成功抵禦諸葛亮。
至於曹休,早年也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曾在漢中之戰時識破張飛計謀、大敗吳蘭。
曹魏建立後,他受命鎮守曹魏東線,都督揚州,多次擊破吳軍。
曹叡即位後,他又官至大司馬,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
軍權在手,天下我有。
有戰功赫赫、資歷耀眼的雙曹坐鎮軍中,縱然司馬懿能力出眾,但顯然並沒有攫取軍政大權的機會。
但俗話說得好,『活得久』也是核心競爭力。
公元228年,曹休在與東吳的石亭之戰中落敗,不久後毒瘡發作而死;230年,曹真接替曹休出任大司馬,位居曹魏最高統帥《沒有之一》。
然而在下一年,曹真伐蜀失利,隨後因病返回洛陽、不久去世。
勝敗乃兵家常事,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也免不了吃敗仗,所以我們不能因曹休、曹真的某次戰果就全盤否定他們的作用。
軍隊不同於文職,威望、影響力、控制力並不來源於按部就班的資歷積累,而是源自實打實的戰功,是在不斷的血染沙場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
隨著曹休、曹真雙雙去世,曹氏宗室對軍隊的掌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斷層。
雖然曹叡愛屋及烏、選擇曹真長子曹爽襲爵,但這個官二代的能量顯然無法與父輩相提並論;曹叡又不可能像爺爺曹操那樣到處領兵打仗,故而應對吳、蜀兩大強敵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資歷最老、能力最全面的司馬懿身上。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逐漸成為被曹叡倚重的國之長城,也順理成章地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與黨羽,在政壇中形成自己的派系,曹魏的權利均衡從此被打破。
雪上加霜的是,能夠駕馭司馬懿的曹叡也不長命。
此時陳群、華歆等一班老臣早已撒手人寰,司馬懿理所當然地成了曹魏資格最老、威望最大的臣子,與曹爽共同輔政。
這個時候,曹魏宗室與世家大族之間的力量已經完全失衡,雖然曹爽試圖依靠一班名士從司馬懿手中奪回軍政大權,但面對這位老辣的政敵,曹爽顯然還是太嫩了,在軍隊、政壇中的威望與掌控力還欠火候,隨之輕易被對方蒙蔽、最終落得滅族的境地,曹魏大權也順勢落到了以司馬家族為首的門閥手中。
一言以蔽之,在與名門世家的博弈中,曹氏宗室輸就輸在運數不佳。
曹家人才輩出、文武英才濟濟一堂,可惜都不長命,熬不過區區司馬氏父子三人,這才導致權力分配失去均衡、丟掉了曹家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