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縣歷史上有位很年輕的知縣,上任時僅二十出頭,後官至知府。《網路歷史》

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明清五百餘年間,到山東萊州府駐地掖縣當過知縣的人有很多。

在這眾多的掖縣知縣當中,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上任的陳留武是相對特殊的一個。

而他之所以特殊,原因主要就是:『年輕』

雖然《掖縣志》中沒有詳細記錄各位知縣上任時的具體年齡,但通過敘述口氣和常理推斷,陳留武很可能是明清時期掖縣最年輕的一位知縣,因為他『令掖時年甫逾冠』,也就是說隻有二十出頭。

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人平均壽命相對較低,成家立業也普遍偏早。

因此,當時的二十多歲,跟現在的二十多歲,顯然不是一個概念。

但考慮到古代做官多與科舉考試掛鉤《四十多歲才中舉、中進士的例子比比皆是》,二十多歲能當上知縣,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年輕有為了。

那麼,這位年輕有為的陳留武,具體是何背景出身呢?

根據《大清一統志》《掖縣志》等史料的記載,陳留武是遼東人,籍隸鑲藍旗漢軍,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舉人。

由於沒有查到陳留武的出生年月,其具體年齡隻能推測。

假設他在十六歲那年中舉,那麼他到掖縣擔任知縣時就是二十二歲,與縣志中『年甫逾冠』的描述比較接近。

在明清時期,舉人雖亦有做官資格,但要獲得實職卻並不容易。

可陳留武不僅得到實職,而且上任之處還是大縣《掖縣是萊州府附郭縣》。

其中具體是何原因?

史料並未明言。

推測多半與他的『旗籍』身份有關——旗人比普通漢人的仕途要更順暢,這在清代也不是什麼秘密。

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讓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去當知縣,多數旁觀者都會懷疑他是否能擔起這份責任。

畢竟,知縣的品級雖不高,卻要管理數十萬人口,自然是社會閱歷越豐富越好《註:清代六部所設的『主事』為六品官,品級高於知縣,但知縣比主事難當,卻也是公認的》。

不過,陳留武上任之後,表現得卻相當老成。

他一方面狠抓治安,『邑有不逞者橫行鄉曲,悉收置於法』;另一方面,對民生和文教也沒有忽視,『己亥歲饑,分設粥廠,擇謹厚者監之』……『間則課諸生文藝,所識拔先後捷南宮』這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很快贏得了從上到下的認可。

而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是,他作為旗籍出身,應當擅長騎馬,多半也會些武藝,因此常常獨自一人出城巡夜,即所謂『嚴冬單騎徇夜柝,輒至數十裡外』。

這種『血氣方剛』的行為,想必那些中年官僚是難以做出了。

由於在掖縣政績突出,陳留武後來也得到了升遷的機會。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他先後擔任過陜西葭州、山東德州、臨清州等地的知州,每到一處,皆有令名。

最終,他被提拔為登州府知府。

乾隆元年刊印的《山東通志》篇首的協理人員名單中,就有『登州府知府陳留武』的名字。

先任掖縣知縣,後任登州府知府。

如此來看,膠東半島也稱得上是陳留武的福地了。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