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帆原創丨沂蒙煎餅(散文)。《網路歷史》

沂蒙煎餅

文/馮帆

 

煎餅是沂蒙山區村民的主食。

雖然出生於九十年代,但我對煎餅有著深深的情結。

我的奶奶住在沭河岸邊,肥沃的黑土地長出的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等糧食,都是加工煎餅的上等食材。

奶奶烙煎餅又快又好:把用玉米或瓜幹或麥子制成的糊子坨成一團,放在燒熱的鏊子上滾動,滾上兩圈,一張酥脆的煎餅大致就成型了……記得小時候,新麥子剛收回來不久,奶奶就迫不及待地支上鏊子,煎上兩個草雞蛋,卷進熱煎餅裡,我等不迭地接過來,雙手攥著像是吹號一樣,故意去村裡的街道上走一圈,迎著小夥伴眼饞的目光,聽著遠處的佈谷鳥的叫聲,心裡的幸福無以言表。

參加工作後,時常需要在鄉鎮穿梭,中午或是晚上吃工作餐時,對於主食,我總是脫口而出地說:『煎餅!』

其實,我的記憶中,許多的傳說故事都與煎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李世民把蒙陰煎餅列為了朝廷貢品傳說。

在武德二年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奉命追討竇建德部下劉黑闥時兵敗,被追至望海樓躲在霸王溝裡,老百姓就偷著送『煎餅卷大蔥』幫助他和手下充饑躲過了一劫。

李世民登基做皇上後,將香脆無比的蒙陰煎餅列為了朝廷貢品,給蒙陰煎餅打上了華美的印記。

說起煎餅,就不能不說陳毅元帥。

四川人喜食麻辣和米飯,可陳毅偏偏喜歡山東煎餅。

時光回到1945年,那一年國民黨軍隊趁山東八路軍主力開赴東北、新四軍部隊尚未到達的空隙,占據徐州、濟南之後,聚集40萬大軍企圖打通津浦線,繼而進占全部華北和東北。

值此危難之秋,新四軍軍長陳毅重返華東前線。

10月15日,津浦前線指揮部在山東嶧縣成立,陳毅兼任司令員,便在沂蒙山區紮下根來。

魯南一帶主食是煎餅,別看當地人吃煎餅手拿把掐,香甜可口,可對外省的新四軍戰士來講,卻是門新學問,累得牙酸腮疼,仍然不得要領。

陳毅元帥見狀,便向臨沂籍的軍部機要員請教:『是否能沾著水吃?

』機要員說:『當然可以,不過那樣就嚼不出煎餅的香味了』說完,便給陳毅軍長做了一個示范動作:『吃煎餅貪多嚼不爛,要小口咬,借助牙的咬合力撕下來……』陳毅按照他的指點,果然學會了,並且在一次會議上專門推廣了這個吃煎餅的小竅門。

他首先贊揚魯南人民烙煎餅支持子弟兵的革命精神,接著又指出煎餅既好儲存又便於攜帶,是當下最理想的戰地食品,要求戰士們入鄉隨俗,盡快養成吃煎餅的習慣。

最後他還忘不了幽默打趣:『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牙一咬,手一松,吃個煎餅也就是幾分鐘』

假如說陳毅元帥喜食煎餅隻是文字記載,那麼《沂蒙》《沂蒙六姐妹》等紅色影視劇無疑讓這種戰地食品家喻戶曉,劇中於寶珍等『沂蒙紅嫂』為前線部隊戰士攤煎餅充軍糧的場景,真實鮮活地呈現出來。

讓全國觀眾不僅對沂蒙精神有了深刻理解,更是對煎餅的制作過程有了一個直觀印象。

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支前民工達五百萬,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小推車推的物資裡邊,煎餅無疑是壓車的主食,可以說,沂蒙煎餅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獨特的歷史貢獻。

說起沂蒙人頓頓離不開的美食——煎餅,還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呢。

2013年,《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腳步》中,當時有60多年經驗的老奶奶,推石磨烙煎餅,火遍全中國。

選景椿樹溝作為『腳步』的背景,凡是熟悉孟良崮戰役的人不得不感嘆攝制組的良苦用心。

蒙陰縣是當年孟良崮戰役的所在地,而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被陳毅元帥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孟良崮戰役遺址就位於垛莊鎮全橋村,與椿樹溝隔山相望,選取椿樹溝的特別意義也就顯而易見了。

有記者問《腳步》導演李勇為什麼會選擇這裡,他深情地說:『我們是希望盡量選擇最生態最接近自然的村子,盡量少受外界影響,一是椿樹溝壓碾、推磨、烙煎餅等許多原始傳統手工的東西都有保留,二是椿樹溝有原生態的山水風光和純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村民,有人物,有故事,有文化,有歷史傳承,是最理想的拍攝地』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腳步』的播出,椿樹溝連同沂蒙煎餅,在全國名聲大噪。

椿樹溝這個原始的沂蒙山村,家家戶戶門前溪水潺潺,或在板栗園內若隱若現,或被竹林鬱鬱圍繞,或花團錦簇花香拂面,一副原生態恬靜村落的景象,優美的田園風光,濃厚的鄉村氣息,早已成為了網紅打卡地,許多外地遊客來到這裡,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一看石頭壘砌的房子,喝著清澈的山泉水,感受著山裡人的純樸與熱情,特別是三五朋友,點上滿滿一大桌山村家常菜,畫龍點睛的是點上一盤沂蒙煎餅。

煎餅卷大蔥,配上黃瓜青菜,抹上辣醬或面醬,鮮嫩爽口,味道十足。

沂蒙與沂蒙的煎餅,您不親自來看一看,嘗一嘗,又怎麼能知道其中的真味呢?

 

【作者簡介】馮帆《男》,山東臨沂人,機關工作,業餘時間撰寫親情鄉情散文,梳理對生活對人生的自我感悟,點亮生命之燈,走好人生之路。

作品散見於《青年文學家》《齊魯晚報》《當代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