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天龍八部》中最念念不忘的一支北方民族,至今無人超越。《網路歷史》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金庸的作品,即使你沒有機會讀過他的原著,那也一定看過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

相對於同一時期的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古龍而言,金庸的作品並不算最多,但隻有他的作品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頂峰。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小說類型,不管是以石玉昆、還珠樓主為代表的『舊派武俠小說』,還是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文化現象。

那就是它們都有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

而金庸在這方面的創作更是爐火純青,在他的武俠小說中,他幾乎隻運用了少量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就推動了整部故事的發展。

正是金庸將歷史和藝術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才使讀者大開眼界,愛不釋手。

《天龍八部》是金庸於1963年9月~1966年6月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以北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為歷史大背景,書寫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江湖畫卷和人間悲歌。

金庸在創作這部作品過程中,想象力極其豐富,安插了慕容父子為了恢復已經滅亡近七百年的燕國這條暗線,徐徐推動著整篇故事向前發展。

在小說中,慕容復在少林寺先敗於段譽,再敗於蕭峰。

慕容復在天下英雄豪傑面前,顏面喪失殆盡,欲拔劍自刎。

關鍵時刻,被在幕後一直操縱著一切慕容博阻止,並訓斥他道:『大燕國當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卻不料都變成了斷種絕代的無後之人!』金庸接著又寫道: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諸人,都是當年燕國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創下轟轟烈烈的事業,正是慕容復的列祖列宗。

那麼,讓慕容復父子念念不忘的慕容諸燕又是怎麼回事呢?

東胡分裂

慕容鮮卑系出遠古東胡。

東胡這支與匈奴同時興起的北方民族,其活動范圍大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老哈河上遊東南至遼寧大小凌河流域,包括今天內蒙古的赤峰市、遼寧省的朝陽市、錦州市一帶。

秦漢時期,由於匈奴時常『南下牧馬』,中原王朝就給匈奴起了一個含有深刻貶義的詞『胡』,而把遊牧於匈奴東部的部落則稱為『東胡』。

不過,不管是匈奴人,還是東胡人,並不認為『胡』字就是一個貶義詞。

比如,匈奴單於給漢帝上書時則稱:『南有大漢,北有強胡。

胡者,天之驕子也。

匈奴的冒頓單於弒父自立的消息傳到東胡後,以長輩自居的東胡大人裝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派出使者頻頻向冒頓單於問罪,不僅強索走了匈奴單於的千裡馬和媳婦,竟然還想霸占匈奴與東胡之間的甌脫之地。

在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為了避免雙方因為遊牧發生兵戎相見的情況,各部落之間經過協商,會留下一塊地區作為雙方的緩沖地帶。

這塊緩沖地帶就叫『甌脫』。

甌脫之地大多都是水草不豐美的山地或者沙磧地,並不適合在其中遊牧。

惱羞成怒的冒頓單於不再退讓,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帶領一群拎著寒光閃閃鋼刀的匈奴騎兵,沖進了毫不防備的東胡大營。

頓時,一片片帳篷被連根拔起,一個個士兵被齊肩斬首,東胡大人也被冒頓單於立斬於馬下。

僥幸生還的東胡殘部分兩支逃散,一支逃往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西北》,自稱『烏桓』部;一支逃往鮮卑山,自稱『鮮卑』部。

關於鮮卑山的具體位置,千百年來有多種說法。

比如,有龍城說,有科爾沁說,有嘎仙洞說,甚至呂思勉先生還認為鮮卑山可能位於『裡海以西、黑海之北』的西伯利亞。

其實,我們倒不如換個思路來考慮這個問題,也許這支從東胡分裂出來的部落,原本就叫『鮮卑』,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把周圍的山命名為鮮卑山。

從東胡析出到鮮卑再次崛起南下,時間超過四百年。

這四百年間,鮮卑在匈奴、烏桓的先後奴役下,東藏西躲,四處奔命,自然就會出現很多座以『鮮卑』命名的大山。

鮮卑興起

鮮卑伴隨著匈奴和烏桓的衰落而興起的。

當匈奴西退後,烏桓就遷移到了漢邊五郡,而鮮卑就趁機南下,占領了烏桓故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和呼倫貝爾草原。

東漢時期,隨著北匈奴西逃,鮮卑又進行了大規模南遷西進,進入了匈奴故地。

到了東漢後期,鮮卑部出現了一個叫檀石槐的首領。

檀石槐『勇健有智略』,在他的率領下,鮮卑南征北戰、東討西伐,占領了匈奴強盛時期的塞北草原。

檀石槐把廣大的疆域分為東、中、西三部,中部從右北平《治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遼中京遺址附近》至上谷《今河北省張家口懷來縣》,由柯最、闕居、慕容三名大帥統領。

檀石槐鮮卑聯盟軍事力量雖強,但部落成分復雜,其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故當檀石槐死後,鮮卑聯盟諸部相繼叛離,並逐漸形成了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等鮮卑諸部《見上圖》。

這些部落在『五胡十六國』期間,先後南下,活躍於中原政治舞臺之上。

其中,慕容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和吐谷渾;拓跋氏建立了代國和北魏;乞伏氏建立了西秦;禿發氏建立了南涼;宇文氏建立了北周《滅於隋》。

慕容崛起

關於『慕容』是什麼意思,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第一種說法是:當時的北方漢人流行戴步搖冠,這讓當時的部落首領莫護跋好生羨慕,所以就把頭發束在頭頂,也戴上步搖冠。

因此,鮮卑各部就稱他為『步搖』。

因當地語言『步搖』和『慕容』讀音相近,就訛傳為了『慕容』。

第二種說法是:鮮卑慕容部族『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

第三種說法是:『慕容』一詞來源於蒙古語bayan的漢字音譯。

bayan一詞,元代以後多譯為『伯顏』,該詞在蒙古語裡是『酋長、長官、君長』之意。

後來慕容氏建立燕政權時,為了美化部族,就用祖先的官爵來給自己的部落命名。

鮮卑慕容部由於皮膚較為白皙,故亦稱『白部鮮卑』,其基業開創者莫護跋於曹魏時期率部進入遼西地區,其孫慕容涉歸在西晉時因保全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有功,封為鮮卑單於。

慕容涉歸去世後,其嫡子慕容廆出繼單於,正式開啟了慕容家族的高光時刻。

此時的西晉經過八王之亂元氣大傷,匈奴、鮮卑、羯、氐、羌五部族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

西晉王朝為了拉攏慕容廆,就拜他為師,持節督幽平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並加封為遼公郡公,持丹書鐵券,承制海東。

慕容廆死後,其子慕容皝嗣立。

慕容皝雖然自稱燕王,但是沒有正式建元,可是他的幾個後代都成為了那個時代呼風喚雨的人物:次子慕容雋,前燕開國皇帝;五子慕容垂,後燕開國皇帝;幼子慕容德,南燕開國皇帝;次子孫慕容泓,西燕開國皇帝。

慕容諸燕

前燕:公元352~370年,慕容雋建都於龍城《今遼寧朝陽》,370年滅於前秦;

西燕:公元384~394年,慕容泓建都於長子《今山西長子》,394年滅於後燕。

後燕:公元384~407年,慕容垂建都於龍城《初定中山》,407年滅於北燕;

南燕:公元398~410年,慕容德建都於滑臺《今河南滑縣》,409年滅於東晉;

另外,公元407年,後燕慕容寶被其養子慕容雲殺死,北燕建立。

由於慕容雲是高麗人,即位不久就改回了本姓『高』,故北燕雖然是十六國之一,實際上不能算作慕容家族建立的政權。

而西燕由於從建國至滅亡,不足十二年,許多歷史學家隻承認其是分裂政權卻不承認其是十六國之一,但是它確實是慕容家族所建立的政權。

除此之外,慕容涉歸的長子慕容吐谷渾由於是庶出,慕容涉歸死後,慕容吐谷渾與弟弟慕容廆因為牧場沖突而發生了爭執,一氣之下,慕容吐谷渾就率部遷徙到了陰山南麓的河套平原。

經過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慕容吐谷渾部實力大增,於是引起了拓跋鮮卑部的不安。

為了給部族尋找一塊樂土,年邁的慕容吐谷渾再次率部西遷,最終來到了今甘肅臨夏西北的羌人居住區。

在這裡,慕容吐谷渾用先進的文化和鏗鏘的鐵蹄征服了當地的羌人,組成了鮮卑羌人聯合政權。

東晉的時候,其孫葉延稱帝後,為了紀念祖父的豐功偉績,就用祖父的名字作為王族的姓氏,並將國號也稱為吐谷渾。

美貌基因

鮮卑慕容皮膚白皙,家族多俊男靚女,故金庸在《天龍八部》裡就把慕容復描寫得面如冠玉,風度翩翩,瀟灑閑雅。

據史料記載,西燕政權第二位皇帝慕容沖《慕容泓之弟》少年時期,前燕滅亡。

慕容沖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前秦皇帝符堅一同收入後宮。

當時,長安城內還流傳著一句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後來,符堅聽從大臣王猛的勸諫,將慕容沖從後宮外放為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守。

符堅為了表達對慕容沖的思念,就在阿房城周邊種滿了梧桐樹,希望慕容沖《小名鳳凰》能像鳳凰那樣隨時來歇息。

雖然符堅對慕容沖的感情有駁禮數,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慕容沖的家族美貌基因是多麼強大。

慕容家族在經歷了慕容皝、慕容垂的輝煌後,逐漸走向了衰落,最終融入了漢民族的血脈之中。

而中原王朝經過了五胡十六國以後,民族統一已經成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渴望。

隨著隋文帝廢北周自立,鮮卑諸部正式退出了中原的政治舞臺。

從鮮卑慕容諸燕滅國到《天龍八部》的北宋中期,歷史的車輪已經前行了將近七百年,此時的慕容父子卻還在祖先的榮光裡不能自拔,註定是失敗的。

有意思的是,慕容父子精心算計的蕭峰父子,其部族契丹的族源反而也是鮮卑的後裔。

以此文,紀念!